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6篇
安全科学   3篇
环保管理   14篇
综合类   79篇
基础理论   68篇
污染及防治   9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13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在长期定位监测的基础上,研究了耕作改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耕作改制后,肥料投入明显增加,养分平衡朝着有利于提高肥力的方向发展;因土、因作物进行配方施肥,并实行秸秆还田,则改制后土壤肥力能得到提高;合理耕作轮作,有利于解决地力矛盾和季节矛盾,实现高产、稳产、低成本。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gives mathematical details and sample applications of SWAGMAN Farm (SWAGMAN, Salt Water and Groundwater Management), a farm-scale hydrologic economic model that integrates agronomic, climatic, irrigation, hydrogeological and economic aspects of irrigated agriculture. The model is capable of determining optimum mix of land use to keep watertable and soil salinity within acceptable limits while maximising the economic returns. Alternatively, the model can simulate water and salt balance and economics of a given cropping preference. Web-based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versions of the model are available for integration with the environmental reporting systems of the irrigation areas.  相似文献   
13.
太湖流域的稻麦两熟复种大约产生于东晋南朝时期(317~589年),此后这一种植制度长期存在,并不断有所发展。考察发现,此一区域的稻麦两熟在历史上的大多数时候并无突出的季节矛盾,只是有两个时期例外。这两个时期一是明末清初,一是19世纪。太湖流域历史上突出的季节矛盾不由人口、品种等社会原因引起,而由气候变化这一自然因素导致。明末清初和19世纪分别是历史上最为寒冷的时期,是气候变冷造成了这一区域稻麦两熟突出的季节矛盾  相似文献   
14.
土地资源利用保护与农业生态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国内外土地后备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解剖了土壤肥力演化机制和土壤资源保护的关系,介绍了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研究进展,指出了今后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鄂南红壤区不同种植模式的旱地及坡荒地、不同轮作模式的水田、水田改旱菜地的土壤养分状况。本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氮素含量较低,磷素普遍缺乏,钾素含量较低且呈下降趋势。土壤有机质及氮含量呈现水田类>水田改旱地类>旱地类;土壤磷含量则是水田改旱地类>水田类>旱地类;水田类钾含量明显低于旱地类和水田改旱地类,而且三熟制油菜-西瓜-晚稻种植模式下,土壤全钾及速效钾含量呈下降趋势。水田改为旱作是改善土壤水分状况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三唑酮在油菜-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降解与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在土壤-油菜生态系统中使用后的残留行为和环境安全性,进行了2 a大田试验,并比较了指数模型、GM(1,1)灰色模型、阻滞动力学模型对三唑酮降解规律的描述。结果表明:3种模型的拟合结果均达到统计学意义上显著相关;对三唑酮在土壤和油菜中降解行为模拟结果最好的分别为GM(1,1)模型和阻滞动力学模型;三唑酮在土壤中2 a的半衰期分别为3.48和4.38 d,油菜植株中分别为1.98和3.78 d,其降解受温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
施肥及种植作物对汞污染土壤中微生物生态的修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梅  侯彦林  皮广洁 《生态环境》2004,13(4):560-564
以中性紫色土为材料,通过向土壤添加氯化汞的模拟培养试验、施肥试验以及作物栽培试验,研究了汞对土壤中微生物区系和重要微生物生理群繁育的毒害效应。结果表明,向土壤中添加HgCl2,总体上抑制了细菌、真菌、放线菌及氨化细菌的繁育,硝化细菌、自生固氮菌、纤维素降解菌在一定质量分数范围内被汞刺激增长,在另一定质量分数段则被汞抑制。施肥和栽种作物削弱了汞对微生物的毒害,使土壤微生物生态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说明利用农业措施修复汞污染的土壤是可行的。栽种作物时,汞对微生物的抑制效应受到掩蔽,作物产量和植株体内汞含量是汞污染程度的良好指标。以微生物和植物对汞污染的反应,基本一致的HgCl2危害质量分数指标是5mg.kg^-1。  相似文献   
18.
油菜地CO2、N2O排放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11月至2006年5月采用静态箱法对成都平原典型水稻 - 油菜轮作区油菜地CO2、N2O排放通量进行原位测定.结果表明,CO2排放通量为121.4~1 585.8 mg·m-2·h-1,平均656.8 mg·m-2·h-1;N2O排放通量为18.0~521.0 μg·m-2·h-1,平均168.0 μg·m-2·h-1.在整个油菜生长期内,地下5 cm土壤温度与CO2、N2O排放通量之间呈指数函数关系.3种不同处理油菜地CO2、N2O排放通量均为常规处理>无氮处理>裸地处理.土壤温度、施氮和植物生长是影响油菜地CO2、N2O排放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以油菜菌核病病株菌核为诱饵,从油菜地中分离筛选得到一株盾壳霉(Coniothyrium minitans CCTCC M203020).以生物防治能力好的CBS148.96为对照菌株,比较了两者在油菜叶上对油菜菌核病菌抑制作用和在土壤中对菌核的致腐能力及条件.结果表明:C.minitans CCTCC M203020对油菜菌核病菌的抑制作用及适用的pH范围(4.0~7.0)均优于CBS148.96,适片于油菜菌核病的生物防治.具体表现在:(1)C.minitans CCTCC M203020能够完全限制病原菌在叶面的进一步扩展(已萌发孢子率为800A时),而CBS148.96则不能;(2)C.minitaras CCTCC M203020与CBS148.96的生长特性及培养条件相近,但其菌体生长和孢子产量分别高出60%和12%,并发现该菌株在PDA上产生孢子的最短周期是3.5~4d,较优培养条件为:20℃、初始pH5.0~6.2、空气湿度90%~97%;敛腐菌核的较优条件为:10^1~10^4孢子/菌核,土壤湿度80%~100%,pH4.0~7.0,图7参19  相似文献   
20.
针对宁夏农牧业发展结构失衡的现状,指出长期推行重农轻牧的农区模式而不是发展草地农业是一种方向性失误。为此探讨了宁夏农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学依据,分区调整方向与拓宽结构调整思路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