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0篇
  免费   121篇
  国内免费   766篇
安全科学   35篇
废物处理   37篇
环保管理   91篇
综合类   1065篇
基础理论   483篇
污染及防治   196篇
评价与监测   23篇
社会与环境   39篇
灾害及防治   1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87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108篇
  2014年   119篇
  2013年   152篇
  2012年   125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 毫秒
111.
采用酸碱预处理乌梁素海典型沉水植物龙须眼子菜和挺水植物芦苇,通过厌氧发酵动力学分析、还原糖变化及微观结构解析,研究酸碱预处理对水生植物厌氧发酵联产氢气-甲烷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酸碱预处理后水生植物厌氧发酵联产氢气-甲烷两阶段累积产气量、氢气及甲烷含量均显著提高,酸处理效果优于碱处理。采用0.5 mol/L HCl预处理龙须眼子菜效果最佳,最大氢气、甲烷含量分别达42.65%和52.82%,产氢气速率为4.118 mL/h,产甲烷速率最高达14.199 mL/h。芦苇经1 mol/L HCl预处理效果最佳,最高氢气、甲烷含量分别为32.22%和65.26%。扫描电镜微观结构分析表明,酸碱预处理可显著破坏芦苇、龙须眼子菜的纤维素结构,有效增加植物与微生物接触面积,有利于厌氧发酵联产氢气-甲烷工艺的快速启动和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12.
选择由玉米秸秆、稻壳和稻草秸秆在825℃制成的生物质炭作为吸附剂,通过模拟实验,研究其对溶液中活性艳蓝KN-R的吸附特性,考察了pH值、时间、溶液初始浓度和生物质炭用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H为2.0时,玉米秸秆炭和稻壳炭对活性艳蓝的吸附量均达到最大,而pH对稻草秸秆炭的影响不大;三者达到吸附平衡的时间分别为180、300和360 min,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14.05、54.60和68.19 mg/g。等温吸附过程可以用Langmuir方程来描述;动力学实验表明,吸附过程更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热力学数据分析发现,吸附过程是自发进行的吸热过程。  相似文献   
113.
碱液预处理玉米秸秆的条件优化及添加剂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稀NaOH溶液预处理玉米秸秆,以去除木质素,减少半纤维素、纤维素的损失为目的,采用响应曲面法对预处理条件进行优化,得到的最佳预处理条件为:NaOH溶液浓度0.77%(w/w),预处理时间16 h,温度45.6℃。并且,进一步研究了不同添加剂(聚乙二醇、吐温-80和尿素)与NaOH溶液协同作用下秸秆中木质素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尿素与NaOH的混合溶液对木质素去除效果最显著。秸秆在45.6℃,0.77%NaOH和0.2%尿素混合溶液中浸泡16 h后,纤维素回收率为86.33%,半纤维素回收率为69.89%,木质素去除率为64.93%;与原秸秆相比,纤维素含量提高了31.70%,半纤维素含量提高了6.62%,木质素含量减少了46.48%。  相似文献   
114.
农民生态环境感知对促进农民自觉环境保护行为和农村两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湖南省洞庭湖湿地水稻主产区6个乡镇的调查,将农户生态影响感知具体化为土壤、水源、身体健康和水稻4个方面的感知,借助定量分析建立了农户综合环境感知指数,研究农民对以化学农业为代表的高产农业技术扩散的生态环境影响感知,并运用Tobit模型探讨了影响农户生态影响感知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农民已经意识到以石化农业为代表的高产农业技术扩散带来的不利影响,尽管他们的意识还只限于一些看得见的因素如土壤肥力、捕鱼量和健康问题,对于看不见的影响的感知还很薄弱。以化学农业为代表的高产农业技术采用的水平和持续时间直接决定了人们对于不利影响的感知。提高收入水平与教育水平、强化农业技术推广能提升农民生态环境感知,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壤肥力对农户环境感知有复杂的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115.
本文以提高光热资源利用率、人工改变秧田微气候条件,提早中稻播期为突破口,辅之以提早移栽期和间种优质懦稻等系列配套技术措施,促成了前季中稻的早熟、高产、早收,同时又为后季再生稻创造了必要的时间和温光条件,从而使水稻单产提高20%以上。  相似文献   
116.
Recycling of plant materials and agricultural residues for biomethanation was attempted in vials. The methanogenic activities of certain sewage samples have also been tested. Both sterilized and non-sterilized biomasses were used. Biomethanation was carried out with dung samples (cow, goat, buffalo, piggery wastes and poultry wash) as wild populations of microbes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microbial isolates (isolated in the laboratory).Biomethanation had been observed to be good in most cases and particularly with the sterilized biomass. Mixed inoculum (dung samples and poultry wash) was found to be best for biomethanation. Of the microbe isolates, isolates from buffalo, pig and paper mill wastes appear to be most effective. Pretreated sawdust and rice straw were found to be good subtrates for biomethanation. Of the different plant biomass used Spirogyra (algae), Ipomea and water hyacinth were most effective whereas Jatropa gossypifolia and Parthenium sp. were the least effective. Biomethanation of Spirogyra was carried out both in anoxic and oxic conditions. Though methane production decreased enormously under oxic conditions, definite methane production continued indicating that the biomethanation process is not exclusively anoxic. Similarly, biomethanation of sewage samples from different sewage treatment plants were carried out with and without isolated methanogens and methane production was found to be moderate.  相似文献   
117.
本文论证了湖北稻区的资源具有三大特点。因此,认定该区应细分为:东南部早三熟双季稻区,中部单、双季稻两热三熟并存区,西北部单季稻两熟区。笔者认为,本区近10年发展麦稻、油稻稻、油稻减少肥稻稻、肥稻其主流是好的;讨论了紫云英大量减步后如何解决有机肥源匮乏的问题。主张今后应积极开发冬种,积极提倡冬作起厢分带间套,既稳定大宗作物的发展,又增产经作、饲料、蔬菜、绿肥,以提高稻田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8.
试验研究表明,当早稻收获时间作晚稻才开始幼穗分化,即适宜早、晚稻出穗开花之间有60多天的时间,种植双杂间作稻就可获得好的收成,效果、效益都很显著。1992年用D 优287间汕优63,在达县永进乡的示范田中个别田块产量已达15t/ha,而盆地丘陵区适宜早、晚稻出穗开花之间的时间多数地区不到70天,种植双杂连作稻有困难。且双杂间作稻在抗灾增产,合理利用农村劳动力,提高稻田复种等方面优于双杂连作稻。因此,四川盆地丘陵区的中稻→冬水田在耕作改制中发展部分双杂间作稻是恰当的,其范围在巴中、盐亭、简阳一线以南海拔400m 以下的广大丘陵区。  相似文献   
119.
通过多年的试验、示范证明,杂交稻具有旱能保产、湿能增产的特点,特别是在通气式大田水层栽插、湿润管理的条件下,具有节水、增产、改良土壤的作用。对在灌溉条件较差的丘陵山区和圩区发展水稻生产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0.
本文论证了湖北稻区冬半年的农业资源及其特点,讨论了开发本区冬季农业的意义、发展方向及其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