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40篇
安全科学   8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91篇
基础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19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电化学氧化法处理模拟黄连素制药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RuO2/Ti为阳极,研究了电化学氧化法对黄连素制药废水的处理效果.通过比较在KCI与K2SO42种支持电解质体系中的处理效果,同时考察了电流强度、初始pH、电解质浓度和电极间距等因素对废水中黄连素及COD去除率的影响,明确了电化学原位生成活性氯是黄连素降解的主要原因;确定了电流强度、pH、电解质浓度和电极间距等最优...  相似文献   
102.
田源  孙彬彬  童俊  鹿慧  蒋家超 《化工环保》2018,38(4):476-480
以NaOH溶液为浸出剂,采用碱浸法回收卤素法电镀锡阳极泥中的锡,考察了浸出效果的影响因素,并对浸出过程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NaOH质量浓度200 g/L、反应温度90℃、液固比6、反应时间240 min的最佳工艺条件下,锡的浸出率约为98%;最佳工艺条件下,浸出液中的氟离子对后续锌粉置换回收锡没有影响;在303.15~363.15 K范围内,该浸出过程主要受内扩散控制,反应活化能为9.725 k J/mol。  相似文献   
103.
程前  廖文超 《化工环保》2018,38(2):236-241
随着锂离子电池的广泛应用,产生了大量废锂离子电池,其负极活性材料中积累了高品位的锂。锂作为一种稀有金属,对其进行回收利用很有意义。选取了无毒、稳定性好的氨基磺酸作为浸出剂,浸取废锂离子电池负极活性材料中的锂,考察了预处理方式对负极活性材料成分和结构的影响以及浸出条件对锂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600℃下煅烧4 h,可完全去除附着在负极活性材料表面的有机物;在氨基磺酸浓度0.75 mol/L、固液比5 g/L、浸出温度40℃、浸出时间45 min的最佳浸出条件下,负极活性材料中锂浸出率达97.2%。  相似文献   
104.
采用氢氧化钠溶液循环浸出法脱除高砷阳极泥中的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氢氧化钠溶液循环浸出法处理高砷阳极泥(简称阳极泥),考察了氢氧化钠溶液与阳极泥质量比(简称液固比)等因素对限极泥中砷、锑、铅浸出率的影响。在液固比为5、氢氧化钠浓度为2.0moL/L、反应温度为70~85℃、反应时间为8h的条件下,砷浸出率可达95%以上;含砷浸出液经硫化钠沉砷后可返回浸出工序重复使用,在硫化钠与砷质量比大于3时,浸出液沉砷率维持在80%以上,同时回用浸出工序后,砷浸出率达95%以上,且铅、锑流失率较低。  相似文献   
105.
PbO2和掺杂的Fe-PbO2电极的制备及电催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杨岩  张建民 《环境工程学报》2009,3(10):1893-1896
在0.35 mol/L、pH=1~2的Pb(NO3)2溶液中采用阳极恒流电沉积技术制备PbO2电极和掺杂的Fe-PbO2电极。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方法研究了电极的结构及形貌。通过循环伏安测试考察了其在0.1 mol/L Na2SO4溶液和0.01 mol/L苯酚+0.1 mol/L Na2SO4溶液中的电化学性能。用PbO2电极和掺杂的Fe-PbO2两种电极,在50 mA/cm2电流密度下降解0.01 mol/L模拟酚类废水,120 min后测得苯酚的去除率分别为51.30%和60.23%,邻苯二酚去除率分别可达76.71%和84.26%。  相似文献   
106.
通过氯气吸收装置工业化试验的不断优化和完善,最终开发出氯气污染治理的新技术:既治理氯气污染又将氯气变废为宝。该技术的关键因素为吸收介质——“阳极泥料浆”的选取,不仅实现了对含氯烟气的最有效净化和吸收,还彻底杜绝了吸收液二次污染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提高分离器积液包的内防腐性能。方法首先通过实验对THF8110-I耐湿热重防腐涂料面漆及带锈底漆所构成的防腐涂层进行了外观、耐磨性、硬度、附着力、耐盐雾、耐腐蚀方面的性能检测,以确定其是否符合现场积液包内防腐的需要。然后通过相关规范设计计算所需牺牲阳极的质量及数量,在此基础上借助BEASY软件模拟,得到不同阳极材料在不同布置方式下积液包内壁的电位分布情况,进行材料优选,并分析阳极布置方式对阴极保护效果的影响。最后,模拟得到阳极在焊接和螺栓连接两种不同固定方式下积液包内壁的电位分布情况,以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螺栓连接时,改变阳极与积液包底端的距离,以确定合适的距离。结果 THF8110-I耐湿热重防腐涂料面漆及带锈底漆所构成的防腐涂层各方面性能均达到标准要求,同种布局方式下,铝阳极对积液包形成的保护电位总是比锌阳极更负,而阳极材料相同时,五种布置方式下积液包内壁的电位范围之差不超过1 mV。与焊接相比,螺栓连接且阳极距离积液包底端为150mm时,积液包内壁的电位分布最为均匀。结论采用防腐涂层结合牺牲阳极保护的方式提高了积液包内壁的防腐能力。其中,防腐涂层由THF8110-I耐湿热重防腐涂料面漆及带锈底漆所构成,牺牲阳极保护方案中,采取四支铝阳极在积液包底端均布的方式阴极保护效果最好,且阳极与积液包的固定方式选择螺栓连接,阳极与积液包底端的距离为150 mm。  相似文献   
108.
目的通过构型优化设计一种新型牺牲阳极,使其在与常规阳极质量相当的前提下,增加初期发生电流,使被保护体较快极化到保护电位,后期发生电流降低,满足平均和末期保护电流需要,达到节约牺牲阳极用量的目的。方法通过在传统梯形阳极两侧增加两个翼翅优化设计出新型牺牲阳极,并针对中等规格尺寸的新型阳极与常规阳极进行实海试验。结果质量与常规阳极相近的新型阳极,初期发生电流增加11%,而后逐渐增加到18%,被保护体优先极化到保护电位。翼翅消耗完全后,新型阳极与常规阳极均呈圆柱形,发生电流亦与常规阳极相当。结论所设计的新型牺牲阳极在与常规阳极质量相当的前提下,可使被保护体较快极化到保护电位,节约了牺牲阳极用量。  相似文献   
109.
目的分析海洋桩基平台所在浅海区域牺牲阳极接地电阻和不同牺牲阳极方案的保护效果及施工量,为海洋桩基平台牺牲阳极阴极保护设计提供指导。方法利用BEASY CP数值模拟软件,对桩基平台牺牲阳极阴极保护系统设计中阳极接水电阻和不同保护方案的保护效果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在文中桩基平台所在海域内,所选牺牲阳极单支布置于海水/海泥界面0.25 m以上、水面1.35 m以下时,接水电阻接近且相对最小,约为0.048Ω,比标准推荐公式计算的接水电阻大约26%。多支组合阳极的接水电阻,随阳极数量或阳极间距的增大而降低,但因存在拥挤效应,其接水电阻要明显高于理想的多支阳极并联电阻。在设定的牺牲阳极布置方案中,将牺牲阳极布置于距离海水/海泥交界面0.8 m处,共给出了3种阳极的组合方式,即5支、3支组合阳极和单支阳极。再基于阳极位置或数量变化合计,设置6种牺牲阳极方案,每种方案下的阳极总数处于48~60支之间。计算结果显示,在不同牺牲阳极方案下,桩基平台的保护电位分布区间较为接近,约处于-680~-1080mV(vs.CSE)之间。不同方案的保护效果差异主要体现在对腐蚀性相对较高的海水和海水/海泥交界面附近主桩和隔水管的保护上,随着阳极由5支组合阳极方案、3支组合阳极方案到单支阳极方案转变,牺牲阳极输出总电流由110 A增加到133 A,其对主桩和隔水管的保护效果越好,即保护电位越负,且保护距离增加。其中对主桩在海泥中的保护距离由5~8 m增加到5~10 m,对隔水管在海泥中的保护距离由0~3 m增加到4~7 m。5支组合阳极方案1中,两侧阳极输出最大电流约为中间阳极输出电流的2倍,3支组合阳极方案2中各牺牲阳极输出电流相当。结论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可优化牺牲阳极数量、组合方式和位置,从而实现保护电位分布更均匀。基于案例提出的3支组合阳极方案2兼具了保护效果、阳极输出电流均匀性和相对较少的施工量等特点,可为在役海洋桩基平台牺牲阳极阴极保护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0.
形稳阳极电解处理有机废水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采用简便易行的方法对用形稳阳极电解处理有机废水的机理进行了研究,表明在电解过程中能够产生氧化能力极强的HO·自由基,可以氧化降解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即有机污染物以间接氧化的方式降解,这是电解催化氧化技术的主要机理。由于上述原因,电解催化氧化技术也属于高级氧化技术的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