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5篇
安全科学   9篇
环保管理   7篇
综合类   65篇
基础理论   25篇
污染及防治   8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10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在腾格里沙漠南缘长期封育沙地区,通过一个生长季的定位观测,分析研究全刈割和刈割一半两种利用强度对封育沙地土壤水分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天然植被围栏封育区和人工种植+围栏封育区,全刈割、半刈割处理下的土壤含水量与对照间均存在显著差异。植被对土壤水分的消耗量随着刈割利用强度的增加而减小,封育沙地0~80cm各层的土壤含水量总体上具有随刈割利用强度的增加而增大的变化趋势;在3-7月份沙地土壤水分逐步降低的过程中,全刈割处理、半刈割处理与对照间土壤水分含量的差异较大,而在7-9月份沙地土壤水分逐步回升的过程中,不同利用处理间土壤水分含量的差异则显著减小;不同利用强度下封育沙地土壤水分随深度增加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0~30cm土壤层,离地表越近,土壤含水量越低,而在30~70cm土壤层,则表现为随深度增加而快速下降的趋势。不同强度的刈割处理与对照间各深度层的土壤含水量差异大多都表现为:全刈割处理﹥半刈割处理﹥不刈割处理。表明刈割利用对封育沙地土壤水分生态具有一定的调节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2.
23.
化学工程固沙在塔里木沙漠公路沙害防治中的适宜性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由于天然材料日益紧缺 ,研制适宜于流动性沙漠地区公路沙害防治的人工替代材料势在必行 .结合塔里木沙漠公路沙害环境 ,实验室优选出 L VA、LVP、WBS和 STB 4种抗性较好的固沙剂 ,对其理化性能、粘结体力学性能和抗风蚀性能等测试结果表明 :颗粒粒径 0.2μm~ 0.5μm,粘度 12 Pa·s~ 15Pa·s;10℃~70℃温度下无沉淀 ,不燃烧 ;实验抗压强度 1.0 MPa~12.1 MPa;10℃~-20℃低温下重量损失率 0%~ 1.8%;紫外光照射 300h强度损失率 0%~ 42%;在 5m·s-1~253m·s-1实验风速下 ,风蚀量 0g·(106cm2·h)-1~4.0 g·(106cm2·h)-1 ;现场试验固结层厚度 0.2 mm~0.5mm,强度高 .化学工程固沙技术适宜于塔里木沙漠公路沙害防治 .  相似文献   
24.
滨海沙土是广东沿海重要而急待改造利用的一种国土资源。分布广、面积大,风沙为害较甚。它集中分布在琼东北和西南部、陆丰至海丰、阳江至广州湾沿岸一带。主要因河流和地表径流携带的泥沙受潮浪、风力作用逐渐发育而成。按形成时间和特性,可分流动、半固定、固定和耕型沙土等亚类。并具有沙瘦的共同特性。改造利用主要措施是营林绿化。其次,是因地制宜地积极发展果蔬、热作等经济作物,改造沙荒草地,发展畜牧业,施肥改土,兴修水利和开发其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25.
建立田间原位试验,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常规尿素及其与硫包膜和聚氨酯包膜控释尿素配施(比例分别为30%∶70%、 50%∶50%和70%∶30%)对黄河故道沙性潮土玉米生长季氧化亚氮(N_2O)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常规尿素处理N_2O排放量(以N计,下同)为1.78 kg·hm~(-2),排放系数为0.38%;与之相比,配施30%、 50%和70%硫包膜尿素处理的N_2O排放量分别降低了1.12%、 22.5%和11.2%,排放系数下降2.63%~26.3%.相反,配施聚氨酯包膜尿素处理增加N_2O排放量0.02~0.41 kg·hm~(-2),其中70%聚氨酯包膜尿素处理增幅最大,达到23.0%.回归分析表明,各处理N_2O排放通量与10 cm处土温、土壤NH~+_4-N和NO~-_3-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土壤孔隙含水量和溶解性有机碳含量无显著关系.与常规尿素相比, 50%常规尿素+50%硫包膜控释尿素处理玉米产量略有增加,而30%常规尿素+70%硫包膜尿素处理稍微降低了玉米产量,但不显著(P0.05).因此,控释肥减缓土壤N_2O排放以及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主要受控于包衣材料.  相似文献   
26.
Abstract

Field microplots were treated with 141 and 282 ppm fensulfothion and 37.1 and 74.2 ppm fensulfothion sulfone. These concentrations are equivalent to field treatment rates of 8.48 and 16.96 kg Al/ha, fensulfothion, and 2.23 and 4.47 kg Al/ha, fensulfothion sulfone, respectively, for banded application (10 cm wide, rows 80 cm apart). The half‐lives in a sandy loam soil were 30–39 and 14–23 days, respectively. Fensulfothion sulfone and sulfide were the main derivatives found in fensulfothion treated soil.

The maximum levels of these derivatives were 21.22 and 22.95 ppm, respectively for the 8.48 kg/ha treatment and 33.90 and 42.45 ppm, respectively, for the higher treatment, which occurred between 30–60 days.

Carrots appeared to take up more fensulfothion from soil than rutabagas or radishes. The residue levels at harvest decreased in the order carrot peel > pulp > rutabagas root > peel > pulp. Residue levels of fensulfothion and sulfone in radishes were similar to those found in rutabagas. The ratio sulfoxide/sulfone in rutabagas ranged from 0.4–1.5 and in carrots from 1.7–7.6. This phenomenon is thought to be due to oxidative enzyme systems present in rutabagas. Dimethyl phosphorothioic acid, but not dimethyl phosphoric acid was detected (max. 1.33 ppm) in some rutabagas samples but not in carrots.  相似文献   
27.
我国北方风沙灾害加剧的成因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37,自引:11,他引:26  
综合分析了我国风沙灾害加剧的原因,并从我国北方沙漠、沙地形成演变的地理格局,探讨了我国沙化过程的中、长期发展趋势。本文认为,我国近年风沙灾害的加剧是在气候趋于干燥化背景下,人类大面积发展沙区生产的结果,但是,目前的流沙分布范围仍不及末次冰期极盛时期。未来我国风沙灾害的发展主要取决于气候增温背景下降水的时空分布、沙区的风化变化与地表土地的利用格局。  相似文献   
28.
西气东输工程靖边至宁陕界沙地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靖边至宁陕界的西气东输工程段属于毛乌素沙地南缘与陕北黄土高原北缘的过渡地带,项目区生态环境状况不稳定。一旦沙地植被遭到破坏,风吹蚀与沙搬运的荒漠化过程就会迅速发生,从而形成流沙使生态系统退化或破坏。在详细介绍了沙地特征和生态环境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荒漠化防治和治理措施,以将项目区的生态尽可能恢复成原状或将其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29.
东北平原西部沙地的气候变异与土地荒漠化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东北平原西部沙地位于欧亚大陆中纬度巨型沙带的东部边缘 ,为我国荒漠化土地的东缘。随着经济的发展 ,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荒漠化景观日益明显 ,前景令人堪忧。气候因素是荒漠化发展的一个基本因素 ,东北平原西部沙地是我国北方气候条件最好的沙区 ,但目前对于区域荒漠化驱动因子的气候因素影响方面的研究未开展系统的工作。论文系统分析了东北平原西部沙地影响荒漠化的现代气候因素特点 ,探讨了在较好气候条件下气候变异、人类活动与荒漠化之间的关系 ,并根据气候发展趋势预测了未来在自然因素作用下沙地的可能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0.
研究了采自新疆的风沙土对不同放射性核素的吸附与解吸情况。结果表明,风沙土对137Cs的吸附一解吸滞后作用明显,而对帅Sr的吸附一解吸滞后作用极微;风沙土对239Pu和238U的平衡吸附量分别为22.54cpm/mg和19.27cpm/mg,粒径为45μm的风沙土能牢固地吸附239Pu和238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