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5篇
  免费   182篇
  国内免费   512篇
安全科学   62篇
废物处理   55篇
环保管理   252篇
综合类   1138篇
基础理论   200篇
污染及防治   174篇
评价与监测   160篇
社会与环境   80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98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150篇
  2012年   171篇
  2011年   164篇
  2010年   114篇
  2009年   94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116篇
  2006年   119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2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91.
在高负荷酚类污染物的煤制气废水中,人们往往关注酚类对硝化菌的活性和效率抑制,对反硝化过程的抑制研究不多.为了探明煤制气废水中酚类化合物对反硝化脱氮效率和污泥活性的抑制作用,以缺氧反硝化小试系统为对象,考察了不同酚负荷对反硝化效率(NO~-_3-N和NO~-_2-N去除效率)、对污泥应激活性、降解活性和污泥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总酚浓度从50mg·L~(-1)提高到200 mg·L~(-1)时,NO~-_3-N和NO~-_2-N的去除率分别由83%和80.6%降至55%和25%,且NO~-_2-N的浓度随着NO~-_3-N浓度的降低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不同酚负荷的污泥驯化过程中,反硝化污泥的过氧化氢酶活性、脱氢酶活性以及污泥毒性变化趋势基本不变,但随着总酚浓度的升高,过氧化氢酶活性和污泥毒性会上升,脱氢酶活性会下降.  相似文献   
992.
王亚男  程立娟  周启星 《环境科学》2016,37(4):1531-1538
本研究采用温室盆栽方式,探讨了野生花卉鸢尾(Iris pseudacorus L.)对大港油田石油烃污染土壤的修复能力,并对石油烃暴露下鸢尾根系代谢组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鸢尾对石油烃含量≤40 000 mg·kg-1具有良好的耐性;鸢尾对高含量石油烃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比较显著,当土壤石油烃含量为10 000、20 000和40 000 mg·kg-1时,其去除率分别为42.1%、33.1%和31.2%,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31.8%、21.3%和11.9%)(P0.05).通过根系扫描,发现在10 000、20 000和40 000mg·kg-1的石油烃暴露下,根系比表面积均高于空白对照组.经聚类分析发现根系代谢从整体上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同时某些代谢物的含量或种类也发生了极显著的变化(P0.001).通过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PLS-DA)发现11种代谢物(VIP值1.2),它们对根系比表面积的改变起到实质性的贡献.其中,5种与根系比表面积呈正相关,分别为草酸、乳酸、延胡索酸、磷酸和丙二酸,而与葡萄糖酸、尿苷、丁酸、麦芽糖、亚油酸和苯丙氨酸呈负相关.可见,鸢尾用于修复高含量石油烃污染土壤具有实践上的可行性,并且关于根系代谢分析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植物对石油烃污染土壤的代谢响应并揭示其修复机制.  相似文献   
993.
间歇曝气SBR处理养猪沼液的短程脱氮性能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采用间歇曝气序批式活性污泥法(intermittently aerated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IASBR)处理养猪沼液,研究在控温30℃、分步进水条件下的短程脱氮性能.结果表明,进水化学需氧量(COD)与总氮(TN)的比值对脱氮性能影响很大,当进水COD/TN为0.8±0.2时,反应器内亚硝态氮浓度持续积累到高达800 mg·L~(-1),对TN、氨氮(NH~+_4-N)和总有机碳(TOC)的去除率仅分别为18.3%±12.2%、84.2%±10.3%、60.7%±10.7%;进水COD/TN提高到2.4±0.5后,亚硝态氮积累浓度迅速从800 mg·L~(-1)降低至10 mg·L~(-1)以下,TN、氨氮和TOC的去除率分别上升至90%、95%和85%以上.逐步缩短HRT以提高运行负荷,发现氨氮负荷是IASBR稳定脱氮的制约因素,体系耐受的氨氮负荷最大为0.30 kg·(m3·d)-1,当超过耐受负荷后,TN、氨氮和TOC的去除率将显著下降.整个运行阶段反应器内亚硝态氮积累率达74.6%~97.8%,运行稳定期实现TN去除率达90%以上,IASBR系统在低碳氮比下实现了高效稳定的短程硝化反硝化,且不需要额外添加碱度药剂,在处理高氨氮低碳氮比废水上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994.
淋洗剂对多金属污染尾矿土壤的修复效应及技术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以我国南方某多金属复合污染尾矿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中重金属全量和各形态含量进行分析.通过系列振荡淋洗试验研究了蒸馏水、草酸、柠檬酸、乙酸、硝酸和EDTA对污染土壤的淋洗效果,筛选合适的淋洗剂及其最佳的液土比、液洗时间、淋洗次数等技术参数,并提出利用综合毒性消减指数来综合评价淋洗剂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该土壤以Cd和Pb污染最为严重,含量分别达52.2 mg.kg-1和4 836.5 mg.kg-1;淋洗剂对土壤中不同重金属元素的淋洗效果差异明显,其中对Cr的去除率最高仅为2.7%,而最多能去除约60%的Cd和Pb;蒸馏水对重金属几乎没有脱除效果,去除率都在0.1%以下,草酸和乙酸对重金属的去除率也较低,0.1 mol.L-1的EDTA是适合的高效淋洗剂;基于综合毒性消减指数和经济成本,选择在1∶6土水比2次淋洗3 h的技术条件.  相似文献   
995.
针对凤城市"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压力依然巨大,相关部门对总量减排工作认识不足,缺乏减排项目和技术支撑,政策和保障措施相对滞后的现状,提出对主要污染物总量采取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的方式,同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减排措施。  相似文献   
996.
根据自然水体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以及沉水植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利用风车草(Cyperus alternifolius)、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菱(Trapa japonica)、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和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等水生植物构建由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到沉水植物的串联系统,含沙水依次流经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测定各级植物对泥沙的去除效果。结果显示,输入悬浮泥沙浓度依次为21.76、37.04、45.09、71.18 mg/L,水力停留时间(HRT)分别为12、16、24、24 h,水生高等植物串联系统对悬浮泥沙的去除率分别为68.1%、71.7%、77.5%、74.0%,表明水生高等植物可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悬浮泥沙,改善了透明度。水力滞留时间对植物去除悬浮泥沙的效果有较大的影响,水力滞留时间长,即使输入悬浮泥沙浓度很高,去除率和单位时间的净去除量也较高;浅水区的挺水植物对进水高浓度悬浮泥沙的有效过滤作用减缓了悬浮泥沙对深水区沉水植物的胁迫压力;沉水植物能进一步去除悬浮泥沙,抑制再悬浮作用,对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7.
Stream-bed sediment samples were collected in 2001 and 2004 along the Fratta-Gorzone River (Italy) to assess the level of heavy metal contamination. The river stretch most affected by discharges of tannery effluent showed total and pseudo-total Cr levels (up to 2,860 mg/kg) that greatly exceed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chemical sediment quality standards. The most contaminated section of the river bed is located downstream of the main industrial discharge. However, a large fraction of the Cr present in the sediment appears to be of lithogenic origin. At most sites, more than 50% of Cr is not soluble in aqua-regia and thus unlikely to be very mobile or easily bio-available. A negligible risk to the benthic community can be inferred for Pb, Zn, Cd, Cu and Ni. This work highlights the limitation of using existing chemical sediment quality standards alone for risk assessment. The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of suspended solids, the determination of river discharge and of dissolved Cr at 10 field stations allowed to estimate the particulate and dissolved Cr load and to locate the river stretch that was the likely source of contaminated sediment. The pumping of dilution water from the Adige River into the Fratta-Gorzone River did not produce the expected contaminant dilution effect due to re-suspension of contaminated solid particles and the release of Cr in solution.  相似文献   
998.
对含有机磷缓蚀阻垢剂以及循环水中总磷含量的测定,采用直接在容量瓶中加热分解方法,可以简化繁琐的洗涤转移的过程,避免总磷丢失,提高准确性,节约实验操作时间,在实际工作中是一种很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9.
A field study was conducted around two thermal power plants of India to quantify the changes in foliar elemental concentrations due to emission in a low rainfall tropical area. Sulphur dioxide and particulates were at high levels which may cause serious ecological effects. Emission from the power plants has altered the elemental concentrations in the leaves of evergreen and deciduous plants. The foliar total-S and SO4 2–-S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all the plants growing at polluted sites. However, the organic-S content was more or less unaltered. In evergreen plants, the SO4 2–-S content increased gradually from summer through winter, whereas in the deciduous plants there was a higher magnitude of increase after onset of new leaves during summer. With the increasing pollution load, foliar Ca2+ and K+ contents increased, whereas N content decreased. The reduction in N content was greater during summer in evergreen plants and during winter in deciduous plants. The plants growing closer to the power plants accumulated more trace elements (Mn, Fe, Cd, Pb and Ni) as compared to those growing at distant sites. In deciduous plants the leaf fall during winter lowered down the trace element  相似文献   
1000.
气候变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经济学上著名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结合气候变化对工业影响的统计模型和对农业产量影响的计算机模拟系统,建立了气候变化对区域经济影响的投入-产出模型,预测了未来不同气候变化情景对经济部门国内生产总值和总产出量的影响;分析了当气候变化对工业、农业部门的生产和产品发生影响时,导致的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生产和产品的改变、部门间需求量的变化和各部门间投入产出流量的变化,为决策者提供了一些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应对策,研究结果为实现气候变化情景下区域经济的平衡与协调发展,以及制定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划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