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83篇
  免费   698篇
  国内免费   2761篇
安全科学   676篇
废物处理   384篇
环保管理   349篇
综合类   4124篇
基础理论   953篇
污染及防治   1169篇
评价与监测   134篇
社会与环境   89篇
灾害及防治   64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165篇
  2021年   236篇
  2020年   211篇
  2019年   238篇
  2018年   243篇
  2017年   275篇
  2016年   306篇
  2015年   404篇
  2014年   395篇
  2013年   676篇
  2012年   655篇
  2011年   539篇
  2010年   413篇
  2009年   420篇
  2008年   280篇
  2007年   405篇
  2006年   368篇
  2005年   231篇
  2004年   202篇
  2003年   200篇
  2002年   169篇
  2001年   133篇
  2000年   111篇
  1999年   100篇
  1998年   84篇
  1997年   74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3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1970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61.
To make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n monosodium glutamate (MSG) wastewater pollution, a pollution exposure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on the seed germination and root elongation of wheat, Chinese cabbage and tomato by using the wastewater discharged from different processing phases of MSG produc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linear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inhibitory rates of wheat seed germination and root elongation and the CODcr of the mother liquor scraps. The toxicity of MSG wastewater to the test crops was in the order of tomato > Chinese cabbage > wheat, indicating that tomato was the most sensitive to the wastewater, and could be considered as an ideal toxic bioindicator. The half-effect concentrations (IC50) based on the seed germination and root elongation of the test crops exposed to the wastewater discharged from various processing phases of MSG production was 22.0–32 432 and 17.3–3320 mg/L, respectively. Translated from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06, 17(7): 1286–1290 [译自: 应用生态学报]  相似文献   
62.
活性炭吸附与生物活性炭脱臭效果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污水收集与处理系统中恶臭气体的组成与特性,比较分析不同情况下活性炭吸附与生物活性炭的脱臭效果。当干活性碳总处理气量达到1.3m~3/g时,出现穿透。将吸附饱和的活性炭填料塔转为生物滴滤反应器后,仍能较快的实现挂膜生长,达到满意的处理效果。直接运行的生物活性炭滴滤器对H_2S的处理效率在95%以上,并具有较强的恢复能力。H_2S平均出口浓度为0.052mg/m~3。循环液pH值与盐度在一定范围内对系统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3.
阐述了密切值法和污染损失率法的基本原理和分析评价步骤。通过实例分析,得出这两种方法的结论具有一致性;利用密切值法对各个决策目标进行质量排序,再利用污染损失率法计标出各污染物对环境的损害程度,并对决策目标进行等级划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应用,能全面地进行环境评价。  相似文献   
64.
活性炭性质对其吸附水中硝基苯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活性炭进行HNO3氧化及热处理改性,研究了活性炭性质对其吸附硝基苯性能的影响.以低温液氮(N2/77 K)吸附测定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和孔容、孔径分布;以Boehm滴定、零电荷点pHPZC的测定及元素分析定量表征活性发表面含氧官能团变化.结果表明:经改性后,活性炭比表面积及总孔容略有减小,表面性质发生较大变化.改性活性炭对硝基苯的吸附容量明显改变,吸附容量大小依次为:AC1′>AC0′>AC0>AC1.经硝酸氧化后,比表面积下降、存在过多表面含氧官能团是导致AC1吸附硝基苯能力降低的主要原因;而AC1'表面适量酚羟基所提供的氢键吸附是其对硝基苯吸附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5.
本试验在10±1℃、不喂食条件下测定鲤鱼在30天受汞毒期间鳃、脑和肝胰脏蓄积汞和尾鳍微血管血流速度及30天解毒期间排出汞和血流速度的变化。试验结果:受毒期间鳃中汞的蓄积量最多,解毒期间鳃中汞的排出速度最快;受毒期间血流速度随受毒时间的延长而减慢,又随试验浓度的增高而减慢,解毒期间血流速度随解毒时间的延长而加快;受毒期间高浓度试验组鱼鳃、脑和肝胰脏中汞的蓄积量与血流速度呈负相关,解毒期间鱼鳃中汞的排出量与血流速度呈正相关,汞的浓度与血流速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66.
作者利用五个实验室规模的完全混合反应器进行较长时间的半连续培养,研究在氯化钠抑制下乙酸盐的厌氧降解。结果表明,在不同条件下运行的反应器内,存在优势菌群的显著差异,因此在不同条件下运行的反应器对抑制有不同的响应。作者引入抑制因子的概念,建立了在氯化钠抑制下乙酸厌氧降解的动力学模型。同时指出反应器运行条件与菌群组成的联系以及菌群组成的差别对反应器运行状况的影响,在废水生物处理的动力学模型研究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67.
阐述了密切值法和污染损失率法的基本原理和分析评价步骤。通过实例分析,得出这两种方法的结论具有一致性;利用密切值法对各个决策目标进行质量排序,再利用污染损失率法计标出各污染物对环境的损害程度,并对决策目标进行等级划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应用,能全面地进行环境评价。  相似文献   
68.
水量衡算条件下人工湿地对有机物的去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了芦苇和无植物2种人工湿地,在系统水量衡算的基础上比较了2种湿地对生活污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证明,在植物收割后的冬季,芦苇湿地对有机物的去除率低于无植物湿地系统约2%;在其他季节,芦苇湿地对污水CODcr的去除率比无植物湿地高出3.3%-5%。但对BOD5的去除率却比无植物湿地低了1.9%-2.7%。因此,芦苇湿地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比无植物湿地高,但提高不多。比较了2种系统的氧化还原电位,芦苇湿地比无植物湿地的高(P〈0.05),这种提高主要集中在湿地水面以下约10cm的深度;从整个湿地床体来看。2块连续运行的潜流水平湿地内部氧化还原状态大部分相同。主要是厌氧状态。比较了2种人工湿地基质中降解有机物的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二者没有明显的差别。考察了湿地进水有机负荷与去除量的关系,二者呈现显著的线性相关性(R^2〉0.99)。  相似文献   
69.
煤气废水是煤气加压气化后的废弃产物,物质成分复杂,是污水处理的难题。树脂法水处理广泛应用在水处理中。依据树脂吸附原理,采用大孔径吸附树脂、超高交联树脂和络合吸附树脂,对煤气废水的处理过程及使用效果进行了一系列试验研究,确定了固定床吸附工艺是煤气废水生化水处理的前提及其经济适用性。  相似文献   
70.
It is observed that the adsorption of chromium are greater on kaolinite minerals, red soil (R) and laterite (L) colloids than that on montmorillonite, indicotic black (IB) and yellow brown (YB) soil colloids. The adsorption process of CrⅥ on these media can be further described by Langmuir or Freundlich equation quite well. The adsorption reaction of CrⅥ is fast, and the adsorption equilibrium can be reached within the first two hours in moderate temperature. The adsorption quantity of CrⅥ to kaolinite mineral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ing pH in the range of 2.0 to 7.0, then decreased at higher pH. But it showed some consistence among the four soil colloids. The lower the pH, the stronger the adsorption.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are further discussed here. Meanwhile the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on CrⅥ adsorption on different soil colloid and clay minerals are also investiga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