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51篇
安全科学   42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29篇
综合类   85篇
基础理论   52篇
污染及防治   12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15篇
灾害及防治   1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The costs of reproduction are widely recognised as a major selective force in the evolution of various behavioural and life-history characteristics. In particular, the behaviour of reproductively active animals is likely to change when breeding increases risk of predation.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an experimentally derived threat on the vigilance and escape behaviour of female Trichosurus caninus with and without dependent offspring and at different stages of offspring development. Females with offspring showed a heightened response to the threat in comparison to females without offspring. In addition, females with offspring displayed a stronger response at earlier stages of their offsprings development.Communicated by P. Bednekoff  相似文献   
52.
燕麦对盐碱胁迫的反应和适应性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王波  宋凤斌 《生态环境》2006,15(3):625-629
研究了自然盐碱胁迫对燕麦植株生长、水势、渗透调节物质质量分数以及对K 、Na 选择性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盐碱胁迫的增强燕麦植株生长受抑,叶片和根系的水势较对照均有所降低,其中裸燕麦较皮燕麦水势下降幅度大,表明裸燕麦比皮燕麦对盐碱胁迫更敏感。燕麦叶片内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累积。随着土壤盐碱胁迫的增强植株对Na 的吸收增加,对K 的吸收受到抑制,从而使w(Na )/w(K )和SNa K 值升高。在盐碱胁迫下,燕麦是以合成和积累有机溶质(脯氨酸和可溶性糖)以及吸收和积累无机离子(Na )来进行渗透调节,以适应盐碱胁迫。  相似文献   
53.
小麦铝抗性和敏感品系对铝胁迫的生理生化反应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研究了冬小麦Triticum aestivvum L.铝抗性品系T202和铝敏感品系T105幼苗经0,50μmol L^-1,75μmol L^-1,100μmol L^-1和150μmol L^-1铝处理后根部的生理生化变化.结果表明:小麦根生长被严重抑制;酸性磷酸酶活性增强,磷代谢激活;硝酸还原酶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对铝浓度极其敏感;葡萄糖含量下降;而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上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升高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含量下降.证实:铝胁迫造成了氧化伤害,激活了植物体内的抗氧化系统.分析还表明,T202耐铝的各项指标优于T105,前者的代谢酶活性对铝胁迫的反应更为迅捷,并有良好的能量储备和调动机制来抵御铝胁迫及由此产生的胁迫.图8参14  相似文献   
54.
自1800s以来,经过2个世纪的发展,针对水体突发污染事件的在线生物监测技术越来越完善,其所采用的分析指标主要包括生物行为变化(1900s至目前)、生物新陈代谢变化(1800s至目前)和生物电变化(1980s至目前)等3种,其中,应用最广泛、发展最完善的为基于生物行为指标的在线生物监测技术。进入21世纪以来,在线生物监测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和普遍应用。中国、美国、德国、韩国和瑞典等国家已经大规模应用基于不同生物指标的在线生物监测技术,以实现对水体突发污染事件的有效监管。随着计算和分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线生物监测技术也会越来越完善,在维持社会稳定、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保障人民饮水安全方面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5.
掌握习惯性违章行为形成过程中的反馈机制和发展规律可以为消除习惯性违章行为提供理论依据。基于系统动力学(SD)理论,建立了民航机务维修人员习惯性违章行为的动态模型,利用VENSIM软件模拟仿真。结果表明,惩罚力度从第1等级(惩罚力度由小到大分别对应1~10等级)到第6等级时,习惯性违章行为活跃水平依次减小,从第6等级到第10等级时,习惯性违章行为活跃水平依次增加。此外习惯性违章行为活跃水平对工作单卡的合理程度敏感性最强,组织应优先提高工作单卡的合理程度。  相似文献   
56.
Pxrf土壤重金属检测的影响因素、模式与校正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Pxrf)法测定土壤重金属检测精度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以Pxrf测定值及场地参数的特性关系为基础的通用建模方法和流程,用以构建适用于各场地特性的Pxrf校正模型,以提高Pxrf的测量准确度.以北京某典型矿区污染场地为例开展研究,选取土壤中Pb、Sr、Cu、Fe、Mn、Zn 6种重金属,通过潜在相关因子(土壤有机质含量、含水率、实际污染物含量)及其不同数学变换形式(指数、对数、幂函数的数学变换)与Pxrf测定值的相关分析,识别显著影响Pxrf测定值的影响变量、影响程度及影响形式;基于影响因子识别结果,建立其与Pxrf的数学模型表达式,实现Pxrf测定值校正,准确值提高的目的.结果表明:Pb、Cu、Zn 3种重金属的Pxrf测量值与实际浓度呈现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值为0.75~0.82;重金属Sr、Fe、Mn相关系数值为0.25~0.52,其相关性稍差.含水率对Pxrf检测影响程度从小到大排列依次为Sr、Mn、Cu、Pb、Zn,相关系数值范围为0.1~0.7.所有重金属的Pxrf测量值受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弱,相关系数均低于0.5.经模式变换后,重金属Zn、Pb、Cu的Pxrf测量值与实际浓度相关性呈增大趋势(增大了4%~13%);其他重金属无显著变化.模型校验结果显示,Pb、Zn、Cu、Mn四种重金属的模型可用来提高该场地Pxrf法检测精度.相较于原始Pxrf测量值,可用模型中经校正后的Pxrf值的相对误差从32.4%~56.6%降至4%~29.9%.  相似文献   
57.
选择我国14种具有代表性的重金属污染土壤,测定其主要理化性质(pH、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粉粒和黏粒),采用改进的BCR顺序提取法对其中的Pb和Cd进行形态分析,运用SPSS 20.0软件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建立逐步回归模型,研究重金属赋存形态与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Pb和Cd的酸可溶态与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性系数r分别为-0.80和-0.78,与阳离子交换量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54和0.61,与有机质、粉粒和黏粒无相关性;Cd的可还原态与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r=0.56,与其它理化性质无相关性;可氧化态与有机质和黏粒呈显著正相关,与其它理化性质无相关性;残渣态与主要理化性质均无显著相关性。由逐步回归模型发现,酸可溶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与理化性质回归效果均较好。  相似文献   
58.
论文基于MODIS-NDVI数据、DEM及气象数据,辅以趋势分析、多元回归残差法、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反演了秦岭地区2000—2015年植被覆盖度及分析了其“格局—过程—趋势”的变化特征,探究了其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秦岭地区近16 a来植被覆盖度呈显著上升趋势,增速为2.77%/10 a,呈“中间高、周边低,西部高、东部低,南坡高、北坡低”的空间格局,植被覆盖度随海拔的升高在2 200 m左右达到最大,700~3 200 m达0.7以上,1 300~2 700 m达0.9以上,3 400 m以上为0.5以下的低值区;2)秦岭地区的植被覆盖与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对气温的响应总体上没有明显的时滞效应,而与降水的响应存在以滞后1个月为主的时滞效应;3)人类活动对秦岭地区植被变化的作用日趋增强,且以正向作用为主,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而负向作用则分布于中部和西部地区;4)秦岭地区植被变化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因子对植被覆盖变化的解释能力依次为人类活动>降水>气温>潜在蒸散量。  相似文献   
59.
分析了我国29个GNIP站1961—2015年逐月降水中δ~(18)O与局地气象要素(近地面的气温、降水量和大气可降水量、外向长波辐射以及500 hPa高度的风速)和大尺度环流因子(Nino 4区海表温度距平及南方涛动指数)的关系,并基于层次聚类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讨论了我国降水中δ~(18)O的分区,计算了区内降水中δ~(18)O依各气象因子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站点降水中δ~(18)O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差异显著,是我国的一条重要的降水稳定同位素环境效应分界线.我国降水中δ~(18)O可以分为3个区域,即北部区(包括西北和东北地区)、中部过渡区(含华北及青藏地区)和南部区,其中北部区和中部过渡区的分界线大致与我国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吻合,中部过渡区与南部区大体与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相一致.不同地区控制降水中δ~(18)O的气象因子存在差异:北部区为温度,中部过渡区为温度、500 hPa高度风速以及外向长波辐射,南部区是500 hPa高度的风速.研究结果对于认识我国大气降水中稳定同位素空间分布的特征及其内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0.
Empathy, a multidimensional construct comprised of cognitive, affective, and behavioral dimensions, has been advanced as a critical predictor of prosocial behavior and effectiveness in the workplace. However, despite organizational interest in empathy, there is a lack of consensus on what empathy is, how empathy should be measured, and how empathy research can meaningfully contribute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This paper aims to provide a roadmap for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interested in empathy in the workplace. We first provide an updated overview of the state of the broader multidisciplinary literature on empathy. On the basis of this literature, we outline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empathy, discuss the distinctions between state/trait and observer/judged empathy, and compare empathy with related constructs. This integrated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ualization provides the basis for our critical review and recommendations. We review the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on empathy (1983–2018), identifying critical issues with how empathy has been conceptualized, measured, and designed, and offer practical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advancement of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on empathy. We conclude by highlighting two fundamental questions: (a) is empathy associated with important outcomes of interest to organizations and employees, and (b) can empathy be changed, and if so, ho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