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6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71篇
安全科学   62篇
废物处理   21篇
环保管理   230篇
综合类   241篇
基础理论   62篇
污染及防治   28篇
评价与监测   47篇
社会与环境   43篇
灾害及防治   100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2年   2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通过分析秦皇岛市2011—2012年每日的API值及大气PM10、 SO2、 NO2的日平均浓度变化与同时期的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人数资料,建立了时间序列分析数学模型,分析了秦皇岛市主要大气污染物与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的关系。发现秦皇岛市大气污染物的浓度与居民呼吸系统疾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性,污染物浓度升高,居民呼吸系统疾病的就诊人数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72.
主要结合多年民航系统设备设施的雷电防护建设实践,在符合国家和民航局相关规定、技术规范的前提下,理论结合实际说明民航通信、导航、监视设施雷电防护的特点。  相似文献   
73.
74.
上海市大气污染对感冒疾病相对危险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丝絮  马玉霞  周建丁  周骥 《环境科学》2018,39(4):1552-1559
探讨上海市主要大气污染PM10、PM2.5、NO2和O3的日平均浓度变化以及上海市大气污染对感冒疾病的影响.本文汇总了2008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上海市大气污染、气象要素,以及感冒日就诊人数数据,采用时间序列的Possion半参数广义相加模型,通过平滑样条函数控制长期趋势、"星期几效应"及气象因素等混杂因素的影响,分析上海市大气污染物与居民健康的暴露-反应关系,并按年龄进行分层分析,定量评估上海市大气污染对感冒日就诊人数的影响及滞后效应.结果表明,上海市大气污染物PM10、NO2、O3、PM2.5浓度每增加一个IQR,感冒疾病发生的相对危险度为1.0240(1.0233~1.0246)、1.0206(1.0201~1.0212)、0.9393(0.9384~0.9402)、1.0080(1.0069~1.0086),大气污染物PM10、NO2、O3、PM2.5浓度每增加10 μg·m-3,感冒日就诊人数分别增加0.5%、1.0%、-2.0%、0.2%.在多污染模型中,在引入其他污染物后,NO2和PM2.5的结果较单污染模型是基本减小的,PM10和O3的结果是基本增大的.上海市大气污染对感冒疾病的发生有影响.  相似文献   
75.
为了研究人群在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分类下的效应修饰作用,利用2005~2011年北京市大气PM2.5日均浓度、气象要素及循环系统疾病每日死亡人数数据,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及学历将人群分组,采用时间序列的半参数广义相加模型(GAM),定量评价大气PM2.5对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人数的影响.单污染物模型和多污染物模型结果表明,PM2.5为影响循环系统疾病每日死亡人数的主要大气污染物.北京市空气中PM2.5的浓度每增加10μg/m3,循环系统疾病总死亡人数增加0.50%(95% CI:0.36,0.63).不同人群的易感程度不同,各人群死亡人数的增加范围为0.23~0.71%,女性、60~74岁人群、文盲人群的健康风险相对较高.在文盲人群中,老年(60+)女性占比为66.2%,为了分离社会属性人群分类中可能存在的自然属性因素干扰,本文去除其中老年、女性这两个混杂因素的影响,文盲人群健康风险仍然大于较高学历的人群.年龄和性别因素叠加在学历因素上,可能加大低学历人群的健康风险,对于这部分叠加了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双重敏感性的人群应给与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76.
"一退两还"中的博弈分析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退两还”即“退耕还林还草”,是我国政府在世纪之交所作出的一项旨在推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本文运用博弈论的方法,通过对“一退两还”中的各个相关主体利益的思考和行为的辨析,结合分析结论,提出了对提高“一退两还”实施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度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7.
降水量时间序列变化的小波特征   总被引:37,自引:3,他引:34  
利用小波变换对降水量时间序列的多时间尺度变化及突变特征进行了探讨。小波变换不仅能将降水量时间序列的频率特征在时间域上展现出来,清晰地给出各种时间尺度的强弱和分布情况以及早涝变化趋势和突变点,而且还能分析出其主要周期。以新安江流域黄山地区主汛期(5—7月)和年降水量为例,计算表明,其年际及年代际时间尺度在时域中分布不均匀,具有明显的局部化特征;同时分析出主汛期降水具有8年、19年左右的周期,年降水存在6年、19年左右的周期;研究还表明,主汛期降水与年降水的时间尺度变化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78.
BACKGROUND: Most seat belt use laws originally passed in the United States contained language restricting enforcement to drivers already stopped for some other reason. States that have since removed this secondary enforcement restriction have reported increased seat belt use.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estimate the effect of these law changes on driver fatality rates. METHOD: Trends in passenger vehicle driver death rates per billion miles traveled were compared for 10 states that changed from secondary to primary seat belt enforcement and 14 states that remained with secondary enforcement. RESULTS: After accounting for possible economic effects and other general time trends, the change from secondary to primary enforcement was found to reduce annual passenger vehicle driver death rates by an estimated 7% (95% confidence limits 3.0-10.9). CONCLUSION: The majority of U.S. states still have secondary enforcement laws. If these remaining secondary laws were amended, an estimated 696 deaths per year could be prevented.  相似文献   
79.
张媛  孟耀斌  叶涛 《灾害学》2022,(1):185-191
为弥补我国自然—技术事件(Natech事件)案例研究空白,基于多种数据挖掘方法对近20 a公开报道的自然灾害诱发的技术事故案例进行收集整理,建立了Natech事件数据库.对该类事件时空分布、行业分布进行交叉分析后发现:Natech事件季节特征明显,暴雨和大风是主要肇因,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脆弱性较强.在引入不利气象情景对...  相似文献   
80.
为了考察中国亚热带不同森林类型对雨雪冰冻灾害的响应模式,以粤北天井山3种代表性的林型—针叶林、阔叶林和混交林为对象,于不同森林类型中比较受损森林与未受损森林在凋落物年产量、成分及月际动态方面的差异,从而在凋落物水平上反映不同森林类型在雨雪冰冻灾害后的早期恢复力。研究结果表明,灾后针叶林、阔叶林和混交林的年凋落量分别为0.52、3.21、1.37 t.hm-2,比未受损的同种森林类型年凋落量显著减少,减少程度分别为87.89%、53.46%、76.78%。由此可以看出阔叶林的植被恢复情况最好,说明在凋落物水平上,其灾后恢复的早期阶段恢复力最强。在凋落物成分方面,灾后各森林类型叶凋落物所占比例显著增加,枝凋落物所占比例则显著减少。受损针叶林和阔叶林的凋落物月动态与未受损森林基本一致,但其波动幅度较小;在混交林中,受损和未受损森林其凋落量的季节动态模式则表现出不一致性且为不规则型。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在亚热带地区优先考虑种植阔叶林以促进受损森林在类似雨雪冰冻灾害的极端天气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