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06篇
  免费   473篇
  国内免费   2123篇
安全科学   708篇
废物处理   271篇
环保管理   783篇
综合类   4168篇
基础理论   536篇
环境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973篇
评价与监测   164篇
社会与环境   140篇
灾害及防治   5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133篇
  2021年   201篇
  2020年   231篇
  2019年   212篇
  2018年   183篇
  2017年   198篇
  2016年   256篇
  2015年   331篇
  2014年   385篇
  2013年   443篇
  2012年   539篇
  2011年   519篇
  2010年   402篇
  2009年   453篇
  2008年   293篇
  2007年   482篇
  2006年   487篇
  2005年   328篇
  2004年   275篇
  2003年   308篇
  2002年   206篇
  2001年   172篇
  2000年   156篇
  1999年   123篇
  1998年   77篇
  1997年   85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7篇
  1986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3篇
  1977年   3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71.
将钙钛矿型催化剂与碳烟均匀混合后置于固定床连续流动反应体系中,利用程序升温反应技术,在模拟柴油机尾气的情况下对同时催化去除氮氧化物(NOx)和碳烟的反应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改变含Cu原料的用量,得到不同Cu取代量的催化剂La0.8K0.2CuxMn1-xO3,性能评价结果表明,La0.8K0.2Cu0.05Mn0.95O3催化剂的综合性能较好,碳烟的起燃温度及NO向N2的最大转化率分别为280℃和58.0%.采用该催化剂,进一步考察了进气中NO浓度、O2浓度、进气总流量及催化剂与碳烟的接触状况对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进气中NO浓度、O2浓度、气体总流量和催化剂与碳烟之间的接触状况对NO的去除率的影响比较明显,而对碳烟起燃温度的影响较小.O2浓度从5%变为7.5%时,碳烟的起燃温度及最大NO转化率分别从280℃和53.8%变为270℃和96.7%.碳烟与催化剂松散接触时,碳烟的起燃温度及最大NO转化率分别为290℃和48.4%,紧密接触时分别为275℃和70.4%.而进气中NO浓度、气体总流量的变化对碳烟的燃烧基本上没有影响,虽然NO的转化率有明显变化,但生成的N2总量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72.
通过用改性纤维球处理炼油废水的试验,对纤维球过滤技术的处理效果和反冲洗特性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炼油废水经处理后,出水中油的含量小于4 mg/L、悬浮物含量小于6 mg/L,出水可达标排放,并且经过改性后的纤维球在含油废水处理中可以通过反冲洗再生并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73.
刘岩 《内蒙古环境科学》2007,19(2):86-87,108
本文对建筑施工造成的环境污染及其危害性进行了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文明施工、防止污染、新科技环保等综合措施,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发展文明施工、绿色施工.  相似文献   
74.
我国纳米科技研究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翠云 《环境科技》2002,15(3):45-46,48
综合介绍了国内纳米材料及其技术在诸多领域的开发应用现状,并对纳米科技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市场前景进行了预测和展望。  相似文献   
75.
活性污泥通过机械搅拌强化污泥内循环回流,提高了污泥的活性,并且使污泥浓度可达到4.5kg/m3,用该机械强化污泥回流式一体化活性污泥法处理小区生活污水,当水力停留时间为3h,溶解氧为2.2mg/L,机械搅拌速度为250r/min时,CODcr、氨氮去除率均可达到83% 以上,出水达到国家污水排放一级标准.该一体化活性污泥法简单易行,运行成本低,投资小,操作维护方便,是生活小区生活污水适宜的处理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76.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类电子产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其发展和普及的背后,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淘汰的废旧电子产品对环境带来的压力。与此同时,各类资源的短缺也需要从这些富含众多金属元素的废旧电子材料中找出解决办法。从废旧电子材料回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出发,分别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回收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方向,并介绍了模型在回收技术发展和实际应用中可以起到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77.
A/O-化学除磷工艺中DMBR动态膜成膜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动态膜原理,将0.1mm孔径无纺布为膜材的动态膜反应器(Dynamic Membrane BioReactor,DMBR)应用于A/O-化学除磷工艺之中,在动态膜反应器内完成泥水分离。试验测试了曝气强度、初始膜通量和污泥浓度对动态膜成膜的影响。结果表明,曝气强度和初始膜通量是影响成膜的关键性参数。当曝气强度≥60m^3/m^2·h或初始膜通量≥70L/m^2·h,2h内均不能形成截留性能良好的动态膜。在VSS/SS较低的污泥系统中,适宜的成膜条件为:曝气强度≤40m^3/m^2·h;初始膜通量≤40L/m^2·h。  相似文献   
78.
高级氧化技术强化皮革废水生化处理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革废水中含大量难降解有机物,导致常规好氧生化处理速率低、效果差.实验考察了在Us(超声波)、UV(紫外光)、US/Fenton、UV/Fenton等高级氧化技术强化作用下的生化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在相同水质和实验条件下,废水经Us、UV处理30min后可使后续生化反应速率显著提高,分别反应8h、24h后的COD去除率即可达到直接经微生物处理48h后达到的48%,但延长反应时间至48h对COD去除率没有明显提高;Fenton试剂强化US、UV的处理效果要高于单独Us、UV工艺,经30min预处理,随后在微生物作用下分别反应4h和8h即可达到45%和51%的COD去除率,同时延长反应时间也能使最终COD去除率明显提高,反应48h后,COD去除率可分别提高至64%和72%.  相似文献   
79.
混凝法在滇池蓝藻暴发期净水除藻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精制硫酸铝为混凝剂,L93^4正交法安排滇池蓝藻暴发期混凝沉降除藻除净水工艺实验。结果表明,混凝剂种类、水样pH值对蓝藻去除率有很大影响。研究确定了混凝剂除藻最佳操作条件,为混凝法去除蓝藻的工业化提供了理论和实际操作依据。  相似文献   
80.
The long time scale of the climate change problem and the inherent nature of the carbon cycle bring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present technology development efforts. Even if major technology improvements are achieved for non-carbon-emitting technologies such as energy-intensity improvements, wind, solar, biomass, and nuclear over the course of the 21st century, most examinations of potential future greenhouse emissions conclude that addition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will be required to stabilize greenhouse gas concentrations. The evelopment of an expanded suite of technologies including carbon capture and disposal, hydrogen systems and biotechnology hold the potential to dramatically reduce the cost of stabilizing greenhouse gas concentration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se technologies in the context of a global integrated assessment model of energy, agriculture, land-use, economics, and carbon cycle proces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