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1篇
  免费   115篇
  国内免费   293篇
安全科学   262篇
废物处理   66篇
环保管理   51篇
综合类   618篇
基础理论   127篇
污染及防治   105篇
评价与监测   69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17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91.
用稳态法确定中国土壤的硫沉降和氮沉降临界负荷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用稳态法确定了中国土壤的硫沉降临界负荷和氮沉降临界负荷.中国硫沉降临界负荷最小[<0.3 g·(m2·a)-1]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北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青藏高原南部雅鲁藏布江河谷以及云南西南部怒江和澜沧江流域,而酸沉降污染较为严重的富铝土区域,总体上都能够承受0.8~3.2 g·(m2·a)-1的酸沉降.根据硫沉降临界负荷可以将中国大致划分为东南和西北2部分,东南部大部分地区只能接受小于3.2 g·(m2·a)-1的硫沉降,而西北部普遍可以接受大于3.2 g·(m2·a)-1的硫沉降,其分界线基本上与400mm等降水量线重合.与硫沉降临界负荷的分布不同,中国氮沉降临界负荷在总体上呈现自西向东逐渐增加的格局.中国氮沉降临界负荷最低[<1.0 g·(m2·a)-1]的地区分布青藏高原西部和阿拉善高原,而氮沉降临界负荷最高[>4.0 g·(m2·a)-1]的地区则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四川盆地等.  相似文献   
992.
尹浩  刘桂建  刘静静 《环境化学》2012,31(3):330-334
利用热解炉-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和热解炉-同步辐射光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检测不同含硫量的煤IBC105和C22650在热解过程中释放的8种含硫气体,并对这8种含硫气体的释放规律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200℃—400℃的热解区间内含硫气体释放相对较多,表明硫元素大部分是以有机态的形式在煤中赋存,而且芳香硫相对于脂肪硫含量较多;同时含硫量较高的煤IBC105中噻吩硫的热解释放量,较煤C22650多;由于煤中芳香性有机物的裂解多以苄基的形式出现,因此在两种煤中二苄基硫醚释放量都较噻吩或者苯并噻吩多.  相似文献   
993.
运用LMDI方法将中国SO2排放变化分解为规模效应、区域经济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能源结构效应、产污系数效应和污染治理效应六个因素,并进行了东、中、西和东北四个地区的差异分解分析。结果表明:规模效应是造成各地区SO2排放增加的最重要原因,不同地区不同时段SO2排放的减排因素不同。1999―2003年间,东部、中部地区能源结构和产污系数的减排效应显著,西部、东北地区能源强度和产污系数效应突出;2003―2006年间,东中西部污染治理和产污系数减排效应明显,东北地区能源效率减排贡献大;2006―2009年间,东部、中部的污染治理和能源效率减排贡献突出,西部的产污系数效应和污染治理作用显著,东北的产污系数和能源强度效应突出。建议按照不同地区结合实际情况实行灵活的减排政策。  相似文献   
994.
秦好丽  毕珊 《生态环境》2012,(7):1329-1333
为改善二氧化钛的可见光催化活性,以蛋氨酸为硫源,在温和条件下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硫掺杂二氧化钛粉末。采用XRD、TEM、UV-Vis漫反射吸收光谱和XPS等方法对制备的样品进行表征,以甲基橙的光降解效果考察其可见光催化活性。结果显示:350~500℃所制备的硫掺杂二氧化钛均为锐钛矿相,600℃出现混晶,且硫的掺杂一定程度的抑制了粒径的增长和晶相的转变;硫以阳离子形式进入二氧化钛晶格中,引起光催化剂在可见光区的光吸收;掺杂样品表现出较好的可见光催化活性,且随煅烧温度的增加,催化活性逐渐降低。正交试验得出优化条件为:S/Ti物质的量配比为1.6%,煅烧温度为450℃,煅烧时间为3 h。  相似文献   
995.
我国大气环境毒理学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大气环境中重要污染物的毒理学作用及其机制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首先,总结了细颗粒物(PM2.5)和纳米颗粒物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毒理学作用及其机理方面的研究;然后,评述了二氧化硫(SO2)对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内源性SO2生理作用方面的研究,提出SO2既是一种全身性毒物,又是一种新型信号分子的新观点;对大气环境致癌物,特别是有关苯并芘致癌作用分子机制的研究进行讨论;对大气中臭氧和光化学烟雾对健康影响的研究作了评述;最后,对室内空气污染物尤其是甲醛的毒性作用及其机理方面的最新研究进行了评论。  相似文献   
996.
以总还原硫(TRS)为考察指标,分析了基于厌氧-混凝-高级氧化工艺的中试系统各处理单元对转运站污水中恶臭物质的处理效果。转运站污水中,TRS总量为0.602 mg/L水,而经过厌氧、混凝、高级氧化等处理单元后依次为4.167,3.513,0.168 mg/L水。厌氧对含硫有机物的降解是恶臭物质产生的重要过程,混凝过程对污水恶臭去除作用很小。相比于混凝出水,高级氧化对恶臭物质去除率在95%以上。  相似文献   
997.
气固再循环半干法烧结机烟气脱硫工艺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阐述了烧结机烟气脱硫的必要性,分析了采用的主要脱硫工艺及特点,介绍了气固再循环半干法脱硫工艺(GSCA)及其技术特点。结合邯钢的运行实际,分析了该工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为该工艺的稳定高效运行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98.
建立了一种捕集、解析、氧化、紫外荧光检测技术,用于水中痕量总挥发性有机硫化物的检测.自行研制的低温捕集-热解析装置实现水中痕量挥发性有机硫化物的富集,富集的有机硫化物在高温和助燃气作用下,充分氧化为二氧化硫,采用紫外荧光法检测二氧化硫含量,从而间接获得水中总挥发性有机硫化物的浓度值.方法的捕集温度5℃,解析温度150℃,氧化温度1000℃,气提室温度65℃,气提时间20min,精密度5.5%,检测限为6ng/L,加标回收率为91.6%~95.1%.利用该装置对青岛市某池塘水样进行检测分析,检测结果中总挥发性有机硫化物的含量为1503~1911ng/L.  相似文献   
999.
秸秆燃烧排放的正构烷烃及其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刚  孙丽娜  李久海  徐慧 《中国环境科学》2012,32(12):2184-2191
为了探讨生物质燃烧过程中正构烷烃化学组成及其碳同位素的变化规律,对4种玉米秸秆进行了室内焚烧实验,用GC-MS和GC/C/IRMS方法对燃烧前后的样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秸秆中正构烷烃的碳数为C13~C35,分布形态为单峰型,主峰碳数为C31.正构烷烃的碳优势指数(CPI)值为1.1~5.3,平均碳链长度(ACL)为25.1~28.8.明火烟尘中正构烷烃的碳数为C14~C35,呈双峰型分布,2个主峰碳数分别是C18和C31.其CPI值为1.0~2.4,ACL值为23.0~26.8.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比值为-20.1‰~-33.5‰.闷烧烟尘中正构烷烃的碳数是C12~C35,CPI值为2.2~4.8,ACL值为26.6~28.9.其含量呈双峰式分布,2个主峰碳数分别是C22/C23、C31.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比值为-21.5‰~-32.5‰.在明火烟尘和闷烧烟尘中,正构烷烃的单体碳同位素组成与原秸秆中同碳数正构烷烃的差值分别为-13.8‰~5.4‰、-6.7‰~ -5.1‰.2种烟尘中正构烷烃的化学组成与碳同位素分布都与原玉米秸秆有着显著的差别.  相似文献   
1000.
介绍了双碱法脱硫工艺在焦化厂的应用,简单论述了现有脱硫方法各自优劣及双碱法脱硫工艺原理,并结合双碱法在焦化厂的实际应用情况,总结了其应用效果及跟踪分析了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