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93篇
  免费   237篇
  国内免费   549篇
安全科学   163篇
废物处理   44篇
环保管理   1757篇
综合类   2586篇
基础理论   1022篇
环境理论   7篇
污染及防治   138篇
评价与监测   174篇
社会与环境   1665篇
灾害及防治   123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122篇
  2021年   129篇
  2020年   158篇
  2019年   162篇
  2018年   172篇
  2017年   247篇
  2016年   227篇
  2015年   203篇
  2014年   188篇
  2013年   497篇
  2012年   316篇
  2011年   427篇
  2010年   316篇
  2009年   289篇
  2008年   299篇
  2007年   478篇
  2006年   424篇
  2005年   375篇
  2004年   365篇
  2003年   362篇
  2002年   327篇
  2001年   238篇
  2000年   250篇
  1999年   229篇
  1998年   134篇
  1997年   118篇
  1996年   99篇
  1995年   70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8篇
  1980年   19篇
  1979年   13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9篇
  1975年   10篇
  197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上海北侧区域海陆风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包括上海城郊-崇明岛-启东市区及这三区域之间的北支水道与南支水道.使用当量法表征太阳辐射和长波辐射引起的近地面空气热量变化,模拟结果与ECMWF再分析数据呈现较好的一致性.结果表明,在海风阶段,宽海(南支水道)、窄海(北支水道)区域都能形成海风,前者较后者发生...  相似文献   
992.
以海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根据1956-2005 年的年降雨量和水面蒸发资料以及DEM、土地利用和土壤的遥感资料,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和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划分一定单元流域,对海河流域进行水文类型分区划分,并讨论了土地利用转移变化及单元流域尺度大小对水文类型分区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情况下水文类型分区的结果是不同的,土地利用的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流域水文类型分区的空间分布,土地利用变化越大,水文类型分区的转移变化也越大。单元流域尺度较小时,水文类型分区分布较为离散,反之,单元流域尺度较大时,水文类型分区的分布则较为连续。当单元流域平均面积变化小于150 km2时,分区分布虽然有一定的变化,但总体来看分区结果相对比较稳定,当单元流域平均面积变化较大,并达到250km2以上时,分区结果会发生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993.
滩涂围垦与开发是海岸带地区特有的土地利用模式,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滩涂已开发围垦区土地利用类型结构能够为该地区未来土地利用与规划提供一个标尺。论文以江苏省如东县为例,从土地利用类型结构与土地利用类型综合指数两部分探讨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围垦年限滩涂围垦区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化特征,揭示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对该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如东县不同年限围垦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存在阶段性特征。从围垦时间序列来看,农用地占比在30 a 围垦区最高,其变化呈现“S”型特征;建设用地呈现间歇性增长,周期为20 a,其中村庄用地在围垦10 a 逐步出现;未利用地一直下降,在40 a 围垦区保持稳定,主要类型为河流用地。滩涂围垦区土地利用强度在30 a 围垦区达到最高,呈现“S”型变化特征。土地利用多样性指数在30 a 围垦区达到最高值,呈现倒“U”型特征。滩涂围垦区土地利用类型演变存在三个阶段。江苏省沿海滩涂淤长为滩涂围垦奠定了自然基础条件,围垦初期,受到盐分的限制,只有耐盐植物和改良作物能够在滩涂土壤上生存,随着土壤不断脱盐,滩涂围垦区土地利用类型逐步多样化,在未来滩涂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需要重点开展滨海盐土的开发复垦工作,严格审批新增建设用地,积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实现沿海滩涂地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94.
为探讨首都水源地最佳水土资源优化配置模式,选取北京山区怀柔水库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研究区5期(1990、1995、2000、2005 和2008)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分析了怀柔水库流域1990~2008年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并基于生态服务价值理论、灰参数线性规划理论和CLUE-S模型对怀柔水库流域土地利用进行空间优化配置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现有土地利用结构在优化配置后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较2008年增加1795.4万元,增幅5.4%.其中,流域涵养水源功能价值量增加最多,为560.9万元,净化大气的价值增长幅度最大,增长率达到9.3%.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水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5.
The selection of new settlement area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afe buildings, as well as rendering built‐up areas safe, are of great importance in mitigating the damage caused by natural disasters. Most cities in Turkey are unprepared for natural hazards. In this paper, Çanakkale, located in a first‐degree seismic zone and sprawled around the Sartçay Delta, is examined in terms of its physical vulnerability to natural hazards. Residential areas are analysed using 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and remote‐sensing technologies in relation to selected indicators. Residential areas of the city are divided into zones according to an evaluation of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built‐up area's features, and urban infrastructure, and four risk zones are determined.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show that the areas of the city suitable for housing are very limited. In addition, the historical centre and the housing areas near Sartçay stream are shown to be most problematic in terms of natural disasters and sustainability.  相似文献   
996.
在滇池双龙流域选取耕地、撂荒地、草地和林地4种土地利用方式,分别取0~40 cm土壤样品,测定样品中的137Cs比活度及w(TN)、w(TP)、w(TOC),同时根据土壤有机质中δ13C(稳定性碳同位素丰度)的剖面分布特征,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该流域土壤侵蚀程度、土壤养分分异及有机质来源和变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①耕地、撂荒地、草地和林地土壤的137Cs比活度分别为0.65、0.21、3.92和0.61 Bq/kg,土壤侵蚀模数大小表现为耕地>撂荒地>林地>草地. ②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剖面w(TOC)、w(TN)和w(TP)的平均值差异显著(P<0.001);w(TOC)表现为草地>林地>耕地>撂荒地,w(TN)表现为草地>耕地>林地>撂荒地,w(TP)表现为耕地>草地>林地>撂荒地;各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剖面养分质量分数均随土壤深度增加呈降低趋势. ③耕地、撂荒地、草地和林地土壤的δ13C平均值分别为-22.28‰±1.49‰、-23.29‰±0.24‰、-26.32‰±0.25‰和-25.94‰±0.22‰,推断该区域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陆生C3植物. 土壤剖面δ13C的变幅差异反映了土壤有机质分解程度的强弱,δ13C变化规律表现为耕地>林地>草地>撂荒地. ④土壤侵蚀模数越大,w(TOC)和w(TN)越低,草地和林地土壤侵蚀程度较低,土壤养分流失量较小,更有利于土壤质量的改善和流域水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997.
运用GIS和RS技术,分析了2000年、2010年广东省1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采用修正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结合土地利用面积,对不同时期保护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计算. 结果表明:2000─2010年,广东省自然保护区草地、农田、湿地、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均有所增加,分别为18.58、81.24、1.91、86.47、70.79 hm2,而林地、未利用地面积则分别减少了166.25、92.75 hm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均发生变化,除未利用地外,其余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有所增加. 其中,水域和林地2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增加了728.07×107和463.90×107元,增加最显著. 自然保护区内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有所增加,其中,维护生物多样性价值、水文调节价值和废物处理价值增加最为显著,食物生产价值增加最少. 2000─2010年广东省11个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了1 199.70×107元,增长率为28.02%,表明自然保护区保护和管理成效较好.   相似文献   
998.
There is much concern about the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caused by the economic growth of nations. Thus, to evaluate the socio-economic performance of nations, economists have increasingly addressed matters related to social welfare and the environment. It is within the scope of this context that this work discusses the performance of countries in the BRICS group regard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regards evaluat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se countries in transforming productive resource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proposed objective was achieved by using econometric tools as well as the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method to then create economic,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efficiency rankings for the BRICS countries, which enabled to carry out comparative analyses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ose countries. The results of such assessments can be of interest for more specific scientific explorations.  相似文献   
999.
1000.
城市重大危险源分布合理性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积极采用的一种发展生产和经济建设的社会模式,它在谋求人类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更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南京市为研究对象,分析评价了城市重大危险源的分布合理性,目的是能够为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南京市的重大灾害,提供可行的建设性方案,使经济损失和对社会心理创伤降低到最低限度,有力地推动南京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