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7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43篇
安全科学   158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32篇
综合类   324篇
基础理论   83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16篇
社会与环境   75篇
灾害及防治   5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针对受限空间内气体扩散问题,为研究不同湍流模型对气体扩散仿真结果的影响 ,选取FLUENT软件中工程应用较为广泛的湍流模型为研究对象,以相关气体扩散实验为 参考,构建数值仿真模型,在初始和边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湍流模型对实验 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在对模拟结果定量化分析方面,采用了Hanna等人提出的广泛应用 于重气扩散模型评价的误差分析方法,并结合了chang等人提出的有关模拟效果的统计 误差评判标准,通过计算模拟值与实验值之间的统计误差对比分析了各模型模拟效果。 结果表明,所选的5种Reynolds平均湍流模型模拟结果的统计误差指标均符合有效性评 判标准,模拟值总体上要高于实验值,并且Realizable k-ε模型的模拟效果要优于其 他模型。湍流模型的选用会对受限空间内气体扩散仿真结果产生影响,选择合适的湍流 模型有助于提高数值仿真的精度。  相似文献   
102.
由于受限空间瓦斯爆炸冲击波压力信号具有突变性和瞬态非平稳性特点,采用小波包分析进行去噪处理。选取典型的Daubechies小波包系和Symlets小波包系各小波包基对信号的重构均方根误差,并计算了原始信号与重构信号的相关系数,确定Sym8为处理瓦斯爆炸冲击波压力信号的最佳小波包基。去噪结果显示:小波包分析在降低噪声的同时,仍然保留信号突变部分的信息,能尽可能不失真得重现有效信号,受限空间瓦斯爆炸冲击波压力信号小波包去噪能够得到更可靠地结果。  相似文献   
103.
为了更好地利用青岛崂山区地下空间资源,在全面分析该区地形、地质、水文等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岩土工程勘察原始数据和现场水样调查分析报告,根据模糊数学理论和专家经验,遴选出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洪水淹没、人口密集程度为评价因子并确定各因子的权重,研究构建了该区地下空间利用评价模型。将评价模型与GIS相结合,利用Arc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得到地下空间利用适宜性分区。研究表明青岛崂山区地下空间建设适宜区面积为106.1km^2,占评价区域面积的73.8%;一般区域面积为26.5km^2,占评价区域面积的18.4%;不适宜区域面积为11.14km^2,占评价区域面积的7.8%。  相似文献   
104.
为分析煤矿瓦斯涌出复杂系统时间序列预测方法,提出自组织数据挖掘(SODM)与相空间重构(PSR)相结合的预测建模方法。首先应用C-C方法计算时间序列的最佳嵌入维数和延迟时间后进行PSR;然后以二元二次方程为传递函数,以嵌入维数变量为自变量,以延迟时间后的时间序列为因变量,通过内准则确定传递函数系数和外准则选择最优传递函数,并以最优传递函数的输出为下层迭代传递函数的输入,最后获得最优复杂度预测模型。算例结果表明:该方法对煤矿瓦斯涌出量预测的相对误差为-5.751 7% ~6.049 3%,平均相对误差2.145 7%,预测结果能满足煤矿安全生产实际工程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105.
太湖流域安吉县城绿地系统水生态服务功能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论文对太湖流域上游区域安吉县城绿地系统的水生态服务功能进行了系统研究。在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将安吉绿地分为居住区及单位附属绿地、公园绿地、道路绿地和防护绿地。研究表明安吉县城绿地系统具有明显的减少地表径流和净化水质的水生态功能。2008年,安吉县城绿地系统共减少地表径流400.3×104 m3;削减雨水径流污染物COD 16.0 t、TN 7.91 t、NH4-N 0.22 t和TP 0.29 t。绿地系统的水生态服务功能与绿地面积以及植被组成相关,在安吉县城绿地系统中,总截留降水和去除污染物最多的为居住区及单位附属绿地,其次为公园绿地、道路绿地和防护绿地。  相似文献   
106.
Global warming is the observed increase of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of the Earth. The primary cause of this phenomenon is the release of the greenhouse gases by burning of fossil fuels, land cleaning, agriculture, among others, leading to the increase of the so-called greenhouse effect. An approach to deal with this important problem is the time series analysis. In this regard, different techniques can be applied to evaluate the global warming dynamics. This kind of analysis allows one to make better predictions increasing our comprehension of the phenomenon. This article applies nonlinear tools to analyze temperature time series establishing state space reconstruction and prediction. Since noise contamination is unavoidable in data acquisition, it is important to employ robust techniques. The method of delay coordinates is employed for state space reconstruction and delay parameters are evaluated using the method of average mutual information and the method of false nearest neighbors. Afterwards, the simple nonlinear prediction method is employed to estimate temperatures of the future. Temperature time series from different places of the planet are used. Initially, the approach is verified considering known parts of the time series and afterwards, results are extrapolated for future values estimating temperature until 2028. Results show that these techniques are interesting to estimate temperature time history, presenting coherent estimations.  相似文献   
107.
应对地震灾害时山谷型城市空间布局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而合理完善的城市空间布局对生命财产的安全以及震后救援是相当重要的。依据山谷型城市面对灾害时的空间特点,以生命安全为根本目的,依据系统观从微观空间、中观空间、宏观空间3个层面进行了探讨,提出山谷型城市空间布局一些对策来应对地震灾害。微观空间层面的对策重点在于逃生,中观空间层面的对策重点在于安全转移和避难,宏观空间层面的对策重点在于对外联系。  相似文献   
108.
中国工业SO2排放量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工业SO2减排工作的重点。经济增长、经济空间结构变化、技术进步是影响污染物排放量变化的三个重要因素。在分析我国工业SO2排放量、排放结构、排放强度等变化趋势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模型定量分解经济增长、结构变化、技术进步这3个因素对工业SO2排放量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1)中国工业SO2排放量年均增长48.7×10^4 t,年均增长率为3.2%,且2002—2006年增速加快;(2)分地区看,1991年以来,东部地区SO2排放量所占比重明显下降,中部地区略有上升,而西部地区所占比重增加显著;(3)单位产值工业SO2排放强度在研究期内迅速降低,年均下降幅度为8.4%,对减缓SO2排放量的过快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4)经济增长平均每年促进SO2排放量增长183.7×10^4 t,技术进步则平均每年使SO2排放量减少134.2×10^4 t,空间结构因素平均每年减少SO2排放量0.8×10^4 t。可以看出,长期以来,虽然我国的技术水平有了一定程度提高,但经济规模的扩张使中国工业SO2排放量持续增长,对中国环境压力形成了巨大压力,同时,经济总量在不同地区的分配对SO2排放量的影响也在不断变化中。  相似文献   
109.
从资源环境承载力、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系统因素出发,确定了区域主体功能区划的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状态空间理论的省域主体功能区划分的综合方法。以湖南省14个地级市(州)为基本空间单元,运用该方法进行了主体功能区类型划分。结果表明:除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散布在各地级市外,属于省级重点开发或优化开发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限制开发区则集中在西部地区。应用状况空间分析方法进行主体功能区划,能较好地反映区域的整体承载状况,为优化区域空间结构与布局,统筹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决策依据,并为我国主体功能区划提供理论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10.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open space and how it compares to older residential development. A study has been conducted at the residential level because neighbourhoods have been a basic unit of city design throughout the recent history of urban settlements. Furthermore, the neighbourhood is a more humanly relevant scale of urban development. The method adopted for this research was a comparative urbanism by comparing old and new residential areas. This study found that incremental redevelopment of old residential areas through both re-subdivision and intensification of development on existing allotments has resulted in a progressive loss of open space. However, the study also confirmed that the current supplies of open space across all the study areas (old and new residential areas) are relatively similar. The main difference between the open space supply in older and newer residential areas comes down to the ownership of land (i.e. the proportion of public versus private open space). The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older residential areas with large allotments have experienced a significant loss of private open space – originally from 50%, to current levels of 23–30%.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re is a need for a holistic approach to the provision of public and private open spac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at a residential lev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