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01篇
  免费   563篇
  国内免费   1594篇
安全科学   324篇
废物处理   169篇
环保管理   387篇
综合类   3256篇
基础理论   476篇
污染及防治   319篇
评价与监测   342篇
社会与环境   231篇
灾害及防治   54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25篇
  2022年   237篇
  2021年   257篇
  2020年   251篇
  2019年   230篇
  2018年   232篇
  2017年   253篇
  2016年   281篇
  2015年   266篇
  2014年   288篇
  2013年   358篇
  2012年   385篇
  2011年   419篇
  2010年   268篇
  2009年   239篇
  2008年   153篇
  2007年   190篇
  2006年   163篇
  2005年   134篇
  2004年   104篇
  2003年   120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103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72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3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水稻烤田期间N2O排放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水稻田间实验研究了烤田期间的土壤温度、Eh、含水量和裂缝基本性质,矿质态氮以及与氮有关的酶活性的演变规律,及其对N2O排放的影响.试验表明,在水稻分蘖期间烤田,N2O有一个排放高峰,其最高值可达75.6μg·m-2·h-1.在排放高峰后,即使继续烤田,N2O的排放值也将降低.N2O排放与尿素氮肥的施用量没有明显关系.裂缝的生成,改变了N2O的日排放规律.随着烤田时间的延长,脲酶和羟胺还原酶活性呈波动变化,硝酸还原酶活性递减,亚硝酸还原酶活性极低.硝酸还原酶活性与N2O排放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土壤中的脲酶活性与N2O日排放通量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在烤田期间,NO-3含量呈增加趋势.土壤中的硝态氮含量与N2O排放通量之间呈显著正线性关系.土壤中的铵态氮含量与N2O排放通量之间呈显著负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62.
确定机动车排放因子的几种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郭丽辉  高原 《云南环境科学》2004,23(Z1):191-192
介绍了确定机动车排放因子的几种方法,即台架测试法、模式计算法、实际行驶工况测试法、公路隧道法,并简要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应用的范围.  相似文献   
63.
介绍了循环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的工艺流程及设计参数、调试和运行情况,分析探讨了系统运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稳定运行期间的检测结果表明,反应器对COD和NH3-N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86.2%和92.1%,但对TP的去除率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64.
针对生产实际要求,研究了微量元素加入量、开箱时间等对铸态球墨铸铁珠光体量及性能的影响,试验了铸态球墨铸铁曲轴的各种常规性能.  相似文献   
65.
水质动态评价的马尔柯夫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斌  陈灿  高登好 《环境工程》2003,21(2):60-62
根据随机过程原理 ,构造了一个新的概率转移矩阵 ,并在此基础上引入进步度的概念 ,对河流水质综合质量变化情况进行动态评价。最后给出了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66.
简述了燃煤氮氧化物的产生、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对环境造成的危害,综述了燃煤氮氧化物排放控制技术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供参考的相关建议及解决的方案途径。  相似文献   
67.
近年来随着上海市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废弃物的环境排放带来了生态与健康的安全隐患。本文在全面调查基础上,归纳分析了上海生物废弃物排放现状,并从意识层面、法规层面、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随后提出了上海生物废弃物排放控制的分类分级、环境安全评估、排放许可证发放、就地与集中处理结合、排污申报登记等基本管理思路和相应的管理组织结构体系。此外,结合当前需要,提出近期实施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68.
Ambient particulate matter (PM) can cause adverse health effects via their ability to produce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Water-Soluble Organic Compounds (WSOCs), a complex mixture of organic compounds which usually coexist with Transition Metals (TMs) in PM, have been found to contribute to ROS formation. Howeve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WSOCs and TMs and its effect on ROS generation are still unknown.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d the ROS concentrations of V, Zn, Suwannee River Fulvic Acid (SRFA), Suwannee River Humic Acid (SRHA) and the mixtures of V/Zn and SRFA/SRHA by using a cell-free 2′,7′-Dichlorodihydrofluorescein (DCFH) assa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V or Zn synergistically promoted ROS generated by SRFA, but had an antagonistic effect on ROS generated by SRHA. Fluorescence quenching experiments indicated that V and Zn were more prone to form stable complexes with aromatic humic acid-like component (C1) and fulvic acid-like component (C3) in SRFA and SRHA.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involving the fulvic acid-like component in SRFA more tending to complex with TMs to facilitate ROS generation through π electron transfer. Our work showed that the complexing ability and complexing stability of atmospheric PM organics with metals could significantly affect ROS generation. It is recommended that the research deploying multiple analytical methods to quantify the impact of PM components on public health and environment is needed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69.
CEH3段漂白废水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发光细菌法对某造纸厂的漂白废水(CEH3段)进行了毒性研究,其中C段废水的毒性最大,其EC50为24.67属于强毒级别;E段、H段以及CEH混合废水的EC50分别为94.10%、98.39%、53.79%,分别属于微毒、微毒、毒性级别;C毒性排放负荷约占废水总毒性排放负荷的78%左右。实验结果表明,漂白废水的毒性排放负荷较大,纸浆废水的TEF(毒性排放因子)约为106.52TU·m3/t,相当于每吨纸浆含10.65gHgCl2的毒性,故对其治理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0.
区域水污染控制多目标组合规划模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水污染综合多目标规划思路,把治理投资,运行费用,收益和污染物削减量作为规划目标,对多种方案进行优化选择,建立了实现多目标规划的数学模型,对方案的产生组合,初选和优化等建模过程作了系统介绍,并以泾河水质规划为例,将模型予以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