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34篇
  免费   480篇
  国内免费   1731篇
安全科学   750篇
废物处理   286篇
环保管理   461篇
综合类   3430篇
基础理论   396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788篇
评价与监测   79篇
社会与环境   96篇
灾害及防治   5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132篇
  2021年   169篇
  2020年   170篇
  2019年   173篇
  2018年   174篇
  2017年   179篇
  2016年   212篇
  2015年   253篇
  2014年   303篇
  2013年   338篇
  2012年   431篇
  2011年   414篇
  2010年   343篇
  2009年   314篇
  2008年   285篇
  2007年   395篇
  2006年   378篇
  2005年   248篇
  2004年   217篇
  2003年   177篇
  2002年   162篇
  2001年   141篇
  2000年   132篇
  1999年   105篇
  1998年   87篇
  1997年   79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5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1 毫秒
991.
Energy, cost, and environmental concerns play a vital role in understanding governing parameters of distributor design in falling film evaporators. Distributor design is a hidden parameter in many experimental papers. The uniform distribution of liquid refrigerant over the tube bundle mostly depends on two-phase liquid refrigerant and vapor refrigerant. This work conducted experiments with two distribution systems with and without separation of liquid-vapor refrigerant after expansion valve for the same evaporator capacity with R134a as a refrigerant. Results reveal that; separating vapor refrigerant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approach of the evaporator with an open system distributor arrangement. The highest delta T and lowest practice are found at a heat flux of 13.97 kW/m2 with an available system distributor compared to a closed system with a heat flux of 14.25 kW/m2. The open system arrangement in the distributor is the novel parameter for distributor design, ensuring uniform distribution with minimum pressure drop and dry suction. An open system distributor has an average 16.1% capacity increase over a closed system. The experimental analysis helps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parameters for the design of distributors in falling film evaporators for uniform distribution.  相似文献   
992.
为克服单一剩余活性污泥(WAS)发酵产酸效率低的问题和资源化利用废弃木耳菌糠(SMS),本文对热-碱预处理污泥(PWS)和菌糠进行共发酵,研究预处理和菌糠添加对共发酵体系的产酸性能影响.试验基于原料的总固体含量(TS)共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污泥(WAS∶SMS=1∶0)、预处理污泥(PWS∶SMS=1∶0)、菌糠(PW...  相似文献   
993.
为了改善堆肥微环境 ,提高生活垃圾堆肥速率 ,研究堆肥工艺条件及其反应动力学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控制堆肥工艺条件 ,如初始温度、含水率、C/N比及堆料颗粒大小 ,研究生活垃圾堆肥过程中生物、化学及物理因素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 ,生活垃圾堆肥反应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 ;合理控制堆肥初始反应条件 ,能明显提高堆肥效率。  相似文献   
994.
采用Fenton氧化与生化组合技术处理生物难降解的采油废水的研究结果表明 ,Fenton氧化技术不但对采油废水中有机质有较好的去除率 ,而且大大地改善了废水的可生化性 ,在H2 O2 的投加浓度和Fe2 + 与H2 O2 的摩尔比分别为10mmol/L和 0 .1的条件下 ,经过 30min氧化后可使废水BOD值由原来的 5mg/L上升至 4 0mg/L ;同时随着氧化时间的延长 ,废水中残余的有机物分子量逐渐降低。 30min氧化后的废水经过生物处理 ,其出水COD值为 10 2mg/L ,可以满足国家综合污水外排标准 ,经济分析结果表明 ,该技术处理采油废水的运行成本为 1 4 7元 /t。这一技术在解决石油行业采油废水的外排达标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5.
短程硝化的实现、维持与过程控制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短程生物脱氮技术目前倍受人们的关注,国内外学者对短程硝化提出了多种实现及维持的控制途径,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活性污泥法中DO,ORP,pH的变化规律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生物脱氮反应的进程,所以用它们作为控制参数就可以对生物脱氮反应进行过程控制。在分析中,通过对国内外短程硝化控制途径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分析和总结,针对目前在实现短程硝化及维持短程硝化各种途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通过在线检测DO,pH,ORP来实现与维持短程硝化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96.
厌氧工艺对含铬(Ⅵ)废水处理效果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砂石和活性炭作为填料,自制厌氧生物滤床系统,并对系统进行驯化,发现完成驯化后的稳定系统具有良好的去铬(Ⅵ)能力.废水在系统中经过2 h运行,加入碳源的试验组与不加碳源的对照组的铬(Ⅵ)去除率分别为87.33%和66.31%.恒流泵最佳流量为47 mL/min,外加碳源后,铬(Ⅵ)的浓度由60 mg/L左右降到0.5 mg/L以下,需要4 h,而对照组需要14 h,铬(Ⅵ)浓度由64.66 mg/L提高到 75.53 mg/L时,对本系统负面影响甚微,提高到95.47 mg/L时,系统出水达标所需时间延长到7.5 h.本系统具有耐受一定程度的浓度冲击以及进一步驯化、提高处理负荷的潜力.  相似文献   
997.
采用"一次发酵+NaOH处理+二次发酵"工艺,以稻秸为原料,研究一次发酵时间对稻秸沼气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次发酵后的稻秸仍有一定的产气能力,干物质(TS)产气量为28.11~50.73mL/g TS,产气量大小与一次发酵时间成反比;一次发酵后的稻秸经NaOH处理后,稻秸物质结构受到明显破坏,有机物大量溶出,稻秸浸提...  相似文献   
998.
单级SBR生物膜中全程自养脱氮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具有全程自养脱氮作用的生物膜中无机碳源浓度、pH值、溶解氧(DO)对全程自养脱氮的影响.结果表明,当NaHCO3浓度从1.75g/L上升到2.50g/L时,反应体系中的pH值从7.6~8.0上升到8.8左右,氨氮转化率和总无机氮去除率分别急剧下降到53%和48.8%.在进水氨氮负荷为60g/(m3·d)时,最佳DO应控制在0.5~0.7mg/L,此时氨氮转化率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999.
罗邦容 《四川环境》2005,24(6):17-19
本文通过试验,阐明了舍汞固废(危废)焙烧过程中汞的迁移情况,并得到了焙烧治理技术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焙烧温度600℃、焙烧时间5h、炉内压力-50Pa—100Pa;焙烧后固废中残留汞含量小于0.0015%;汞回收率达95%左右。  相似文献   
1000.
传统活性污泥法与膜生物反应器污泥沉降性能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针对污泥沉降性能,在运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对膜生物反应器(MBR)与传统活性污泥法(CAS)进行比较。结果表明:CAS工艺污泥沉降性能优于MBR工艺;CAS工艺出水水质受污泥沉降性能影响大;MBR工艺污泥沉降性能主要由反应器中累积的高浓度胞外聚合物(EPS)含量所影响,当EPS浓度大于100mg/g时,污泥沉降性能开始恶化;CAS工艺曝气池中EPS浓度没有累积;MBR工艺污泥颗粒平均粒径小于CAS工艺中污泥颗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