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1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292篇
安全科学   56篇
废物处理   40篇
环保管理   64篇
综合类   495篇
基础理论   104篇
污染及防治   111篇
评价与监测   28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The nighttime light environment of much of the earth has been transformed by the introduction of electric lighting. This impact continues to spread with growth in the human population and extent of urbanization. This has profound consequences for organismal physiology and behavior and affects abundances and distributions of species,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likely ecosystem functions and processes. Protected areas play key roles in buffering biodiversity from a wide range of anthropogenic pressures. We used a calibration of a global satellite data set of nighttime lights to determine how well they are fulfilling this role with regard to artificial nighttime lighting. Globally, areas that are protected tend to be darker at night than those that are not, and, with the exception of Europe, recent regional declines in the proportion of the area that is protected and remains dark have been small. However, much of these effects result from the major contribution to overall protected area coverage by the small proportion of individual protected areas that are very large. Thus, i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high proportions of individual protected areas (>17%) have exhibited high levels of nighttime lighting in all recent years, and in several regions (Europe, Asia, South and Central America) high proportions of protected areas (32–42%) have had recent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nighttime lighting. Limiting and reversing the erosion of nighttime darkness in protected areas will require routine consideration of nighttime conditions when designating and establishing new protected areas; establishment of appropriate buffer zones around protected areas where lighting is prohibited; and landscape level reductions in artificial nighttime lighting, which is being called for in general to reduce energy use and economic costs.  相似文献   
92.
为了探讨驾驶机舱内LED灯光色温与人员警觉度的联系,在A320模拟驾驶舱内设置2 500~2 700 K,3 000~3 200 K,6 000~6 500 K 3种不同色温的LED灯光环境,采用卡斯罗林嗜睡量表(KSS)、闪光融合临界频率仪(CFF)、视觉舒适度评分量表(VCS),对5名被试人员在不同灯光环境的疲劳程度和视觉舒适度进行实时测量。针对测量结果,采用方差分析及描述性统计的数据分析方法,评价被试人员于不同灯光环境下的疲劳程度、视觉舒适度的差异性及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高色温LED灯光环境下,人员的主观嗜睡感受及客观疲劳感受较低,且有着较低的疲劳感受增长率;高色温LED光源下人员的视觉舒适度也较高;增高LED灯光色温可一定程度上提升人员的警觉性。  相似文献   
93.
紫外-Fenton试剂的作用机理及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本文研究了紫外光、铁离子对过氧化氢的催化分解作用.证实了紫外光和铁离子对过氧化氢的催化分解存在协同效应,并通过研究三价铁离子与紫外光的相互作用,探讨了协同效应产生的机理.UV-Fenton试剂对硝基苯、十二烷基苯磺酸钠(DBS)模拟废水的处理结果表明:将紫外光引入Fenton试剂可大大提高Fen-ton试剂的氧化性能,对生物难降解或难化学氧化的有机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94.
通过设置8/16、12/12、16/8不同光暗比,分析了附生细菌存在下不同光照时间对铜绿微囊藻(M icrocystis aeruginosa)生长及其与附生假单胞菌(Pseudom onassp.)磷代谢之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时间越长,铜绿微囊藻生长越快,16 h光照下的比增长速率为8 h光照下的1.6倍。铜绿微囊藻的快速生长促进了附生细菌中磷的释放;藻细胞增殖越快,附生细菌释放的磷越多。铜绿微囊藻对数生长期末,8、12、16 h光照下附生细菌磷含量分别降至对数生长初期的87.8%、78.6%和64.9%。铜绿微囊藻对附生细菌磷释放的促进作用是由藻细胞生长对磷的消耗再吸收导致的。  相似文献   
95.
96.
针铁矿纤铁矿催化降解苯酚动力学速率及其反应产物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吴大清  刁桂仪  袁鹏 《生态环境》2006,15(4):714-719
研究了针铁矿和纤铁矿在过氧化氢参与下对苯酚的催化降解的动力学速率与溶液pH关系,并用紫外吸收谱测定其反应产物的谱学特征,发现纤铁矿反应体系降解苯酚的速率大于针铁矿反应体系,其中又以pH=3.8的纤铁矿体系反应速率常数最大。当溶液pH=3~4时,苯酚可被完全降解,并有40%~60%有机碳(TOC)被矿化。当溶液pH=4~5时,苯酚可被转化为多酚类化合物,但基本上不被矿化。当溶液pH>5时,苯酚没有发生明显的转化和矿化。  相似文献   
97.
可见光下氮掺杂二氧化钛对巯基苯并噻唑的降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秦好丽  古国榜  柳松 《生态环境》2006,15(4):720-725
光降解反应中为了有效地利用可见光,以氨水为氮源,采用溶胶凝胶法在温和条件下制备出黄色氮掺杂二氧化钛。分别采用XRD、TEM、XPS和UV-Vis漫反射光谱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样品均为锐钛矿相,晶粒随N/Ti配比的增加而增大;氮掺杂进入二氧化钛晶格中使可见光吸收增强。为控制水处理过程中的气味问题,以巯基苯并噻唑为探针,考察了氮掺杂二氧化钛的可见光活性。结果显示氮掺杂二氧化钛在可见光照射下可使巯基苯并噻唑的降解率为商用二氧化钛DegussaP-25的3倍。此外,存在一个最佳N/Ti配比显示出最高的可见光活性。  相似文献   
98.
针对上部结构荷载不大,场地内回填土较厚且回填时间较长的某一轻型厂房,笔者选择人工挖孔桩,冲击式夯扩桩和换土垫层三种不同的基础施工方案进行比较,在保证强度、刚度、稳定性和严格控制基础沉降的前提下,从不同的角度作出工程技术经济分析,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9.
细菌SOD对微生物紫外光辐射损伤的恢复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将培养至对数中期的大肠杆菌、钝齿棒杆菌和啤酒酵母等3种微生物的细胞适度稀释液,分别涂布于培养皿上使受紫外光照射,在细胞受辐射后死亡率大于90%时停止照射,立即加入一定剂量的细菌超氧化物岐化酶(SOD),以观察SOD对微生物活力的恢复效应.结果表明,SOD可使受辐照的细胞存活率显著提高,且量效关系明显,而照前添加SOD则无上述效应.检测表明,紫外光照射可引发细菌的超弱发光,且该种超弱发光可因氧气的充入而瞬间增强,鲁米诺也能增强这种超弱发光,加入甘露醇对发光无影响.当紫外光照射后加入SOD能使发光强度大为减弱,表明此种超弱发光与的活动有关,并对SOD拮抗紫外线杀菌的机理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0.
周伟华  殷克东 《生态环境》2005,14(3):434-438
近年来随着臭氧损失现象日益严重,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B辐射不断加强,海洋生态系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UV-B的增强改变了生物体赖以生存的水体环境,影响了浮游植物对营养盐的吸收同化,抑制了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而减少了海洋对CO2的吸收能力,其结果直接增加了温室效应。同时UV-B也直接影响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各个营养级,伤害海洋病毒、细菌和浮游植物,降低浮游动物和仔稚鱼的成活率,进而影响到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