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17篇
  免费   1759篇
  国内免费   3977篇
安全科学   1547篇
废物处理   324篇
环保管理   5113篇
综合类   11812篇
基础理论   2324篇
环境理论   8篇
污染及防治   1439篇
评价与监测   1598篇
社会与环境   1429篇
灾害及防治   359篇
  2024年   69篇
  2023年   305篇
  2022年   470篇
  2021年   554篇
  2020年   645篇
  2019年   519篇
  2018年   456篇
  2017年   722篇
  2016年   863篇
  2015年   942篇
  2014年   954篇
  2013年   1377篇
  2012年   1432篇
  2011年   1535篇
  2010年   1123篇
  2009年   1150篇
  2008年   888篇
  2007年   1404篇
  2006年   1389篇
  2005年   1105篇
  2004年   966篇
  2003年   940篇
  2002年   858篇
  2001年   671篇
  2000年   694篇
  1999年   568篇
  1998年   390篇
  1997年   394篇
  1996年   318篇
  1995年   314篇
  1994年   241篇
  1993年   240篇
  1992年   162篇
  1991年   137篇
  1990年   106篇
  1989年   89篇
  1988年   81篇
  1987年   71篇
  1986年   44篇
  1984年   48篇
  1983年   58篇
  1982年   57篇
  1981年   74篇
  1980年   79篇
  1979年   75篇
  1978年   51篇
  1977年   47篇
  1973年   44篇
  1972年   39篇
  1971年   6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木质残体是油松针阔混交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种的生态功能,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以陕西省黄龙山林区为研究区域,设置1 hm2(100 m×100 m)的固定样地,研究典型油松针阔混交林木质残体的储量组成、优势树种的空间关系、腐烂特征及密度与含水量,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油松针阔混交林内木质残体的总储量为10.73 t·hm–2,倒木是林分内木质残体的主要来源。在径级组成结构上,径级20 cm以上的木质残体储量占总储量的绝大部分。腐烂等级中,以腐烂等级Ⅱ与腐烂等级Ⅲ的木质残体贮量最多;(2)利用线性模型模拟该林分木质残体的分解密度与含水量,其拟合结果显示木质残体的密度随着腐烂等级的增加而呈现下降趋势,而含水量则随着腐烂等级的增加而呈现升高的趋势;(3)林分内主要研究树种(油松、白桦和山杨)之间在小空间尺度上呈负关联,大尺度下呈正关联,顶级树种与先锋树种间达到互利共生,群落具有较大稳定性。林分内种间竞争的结果将为地带性顶级树种油松代替白桦与山杨等先锋树种。天然油松针阔混交林木质残体的贮量组成及腐烂特征反映了该区森林群落演替后期阶段木质残体的结构特征,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我国黄土高原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保护以及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2.
通过分析降水化学成分,探讨黄山景观区域降雨的微量元素化学组成特征及其来源。结果表明,降雨中微量元素含量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主要受到降雨量、pH值、风向及溶解有机质等因素影响。来源分析和贡献估算结果表明,降雨中Mn、Cu、Pb、Cd、Ni、Co等元素受燃煤和交通污染排放的影响显著,贡献率均在98%以上;土壤源和人为源对Fe的贡献率分别为76. 9%、23. 1%,对Ti的贡献率为22. 8%、77. 2%; Sr主要受海洋源(28. 3%)和人为源(70. 5%)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993.
This paper responds to recent calls for 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the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that uncover overlooked voices in the discussion of environmental issues. Borrowing core principles from critical rhetoric, it suggests a way to categorize media messages according to how human–nature relationships are constructed in media discourse. The paper illustrates how, in presenting contrasting and often oppositional constructions of human–nature relationships, the media messages examined articulate three recurrent (but not equal) discourses on global warming. These discourses include (1) nature-as-out-of-reach discourse, (2) nature-as-antagonist discourse, and (3) nature-as-co-present discourse. By juxtaposing these discourses, the paper shows how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scholars can engage in critical realism and political advocacy to illuminate latent public discourse that holds the potential to champion marginalized voices of nature and accentuate the interconnectedness of humans and the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994.
当前中国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凸显,依靠全要素生产率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共识。然而仅仅依靠全要素生产率不能转变生产方式,关键在于区分绿色与非绿色偏向。研究使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面板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方法,对比分析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绿色"软技术"、绿色"硬技术"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依靠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发展需要区别绿色与非绿色偏向;2必须注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对绿色发展的作用及其运行机制;3不同偏向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省际空间学习效应不同;4绿色"软技术"对绿色发展贡献不充分。这就意味着,在当前中国资源环境约束日趋收紧的背景下,要区别绿色与非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不同作用,否则将不能促进生产方式转变,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需要重视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另一方面需要重视绿色管理技术等绿色"软技术"对绿色发展的贡献。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既要重视研发投入、人力资本投入,又要考虑技术市场、劳动智力结构、劳动者年龄结构的影响。提升绿色"软技术"的贡献率,改善绿色技术效率变动的吸纳能力。通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省际空间学习效应,实现中国省际区域间绿色可持续协同发展。此外,在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绿色技术时,既要重视对绿色"硬技术"的吸收,又要重视对绿色"软技术"的再学习。总之,"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要继续鼓励支持绿色"硬技术"自主研发,巩固提升绿色"硬技术"对绿色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995.
中国虚拟水贸易的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测算2005年、2007年与2010年3个年度中国虚拟水进出口贸易量,采用投入产出及IO-SDA等方法分解分析其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部门间用水系数差距都非常大,直接用水系数最大的农业部门857.9 t/万元(3年平均值,下同),与直接用水系数最小的部门差距达600倍之多。完全用水系数最大的也为农业部门1 078.7 t/万元,与完全用水系数最小的部门亦达113倍。各部门的完全用水系数和直接用水系数也存在较大不同,有些部门完全用水系数和直接用水系数差距很大,如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部门差距达115倍,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部门差距达618.5 t/万元;而有些部门差距非常小,如农业部门差距仅仅0.24倍,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部门差距仅为8.2 t/万元。虚拟水出口量和进口量分别从2005年的1 774.3亿t和1 378.7亿t增加到2010年的2 254.1亿t和1 836.5亿t,且出口量一直大于进口量。影响因素分解显示,在此期间,进出口规模的增加是虚拟水贸易量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出口规模合计为103 698.8×10~6t,进口规模合计为80 401.2×10~6t。进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在不同部门间存在较大的差异。真实用水系数和真实中间投入技术是虚拟水贸易变化的主要负向因素,其中真实用水系数对虚拟水出口与进口的影响分别为-36 793.2×10~6t和-34 668.3×10~6t,真实中间投入技术对虚拟水出口与进口的影响分别为-1 719.7×10~6t和-1 660.8×10~6t,表明在此期间用水效率和中间投入效率都得到了改善。另外,直接用水系数和中间投入技术分解出的结构效应都不明显,中间投入进口比率效应也不明显。  相似文献   
996.
Parabens are used because of their antimicrobial effects, yet they have multiple adverse effects. The aim of this work was to evaluate the bactericidal activity and bacterial toxicity of the most common parabens: methylparaben, ethylparaben, propylparaben, isopropylparaben, butylparaben, isobutylparaben and phenylparaben. The bactericidal action was evaluated by means of the dilution-neutralization method against Escherichia coli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the biotest of inhibition of growth of E. coli was applied for the bacterial toxicity assay.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s were reached only for propylparaben, butylparaben and isobutylparaben. The toxicity study showed methylparaben to be the least toxic, whereas the most toxic one was phenylparaben.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disinfectant activity of the parabens studied is insignificant against S. aureus and E. coli. Acute toxicity is very low, and the inhibitory effect is weak. Our results provide information about the risk–benefit balance of parabens use.  相似文献   
997.
李维  杨永哲 《环境工程学报》2014,8(9):3743-3748
根据生物脱氮除磷系统产生的富磷剩余污泥含有硝化细菌和生产废水含有高浓度氨氮的特点,将生产废水中的氨氮转化为硝酸盐(内源电子受体),并将获得的内源电子受体利用在富磷剩余污泥浓缩过程,同步实现内源电子受体反硝化及其抑制富磷剩余污泥释磷行为。结果表明,将富磷剩余污泥(excess activated sludge,EAS。EAS1是在好氧方式下添加,EAS2是在缺氧方式下添加)与生产废水(reject water)按4种比例(Ⅰ、生产废水∶EAS1∶EAS2=15%∶85%∶0%;Ⅱ、生产废水∶EAS1∶EAS2=15%∶80%∶5%;Ⅲ、生产废水∶EAS1∶EAS2=15%∶75%∶10%;Ⅳ、生产废水∶EAS1∶EAS2=15%∶65%∶20%)混合曝气用于产生内源电子受体时,最佳硝化时间均为12 h,可将液相中的氨氮分别由初始的(113.16±0.85)mg/L、(117.18±4.39)mg/L、(129.48±4.85)mg/L及(142.53±0)mg/L降至(0.74±0.41)mg/L、(0.45±0.15)mg/L、(0.41±0.15)mg/L及(0.38±0.08)mg/L;同时,硝酸盐氮分别由初始的(7.48±7.91)mg/L、(12.87±5.81)mg/L、(12.87±5.81)mg/L及(13.55±6.18)mg/L升为(128.37±11.03)mg/L、(141.43±12.71)mg/L、(148.01±14.84)mg/L及(146.22±7.53)mg/L。内源电子受体可将重力浓缩过程中释磷量分别削减85%、63%、64%及83%,同时使得由生产废水回流引起的氨氮积累量分别减少89.25%、69.93%、74.31%及85.40%。在整个内源电子受体产生及其应用于抑制污泥释磷阶段,TN去除率分别为39.59%、44.54%、51.86%及57.33%。上述内源电子受体胁迫条件下的浓缩过程中,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由重力浓缩释磷引起的磷积累量,且可同步实现减少由生产废水回流引起的氨氮积累量。  相似文献   
998.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其主要病原体有EV71、CVA16及CVA10。为了研究污水处理厂的生活原污水及二级处理水中此类病毒的存活情况,实验利用手足口病3种主要病毒的通用引物对其进行分型检测,同时使用肠道病毒通用引物检测所有肠道病毒,并对常规水质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原污水及二级处理水的手足口病病毒阳性率分别为83.3%与36.7%,而肠道病毒阳性率更高达100%及93.3%。说明生活污水中的肠道病毒可以稳定存在,且若未进行有效消毒处理,可能存在于二级处理水中。在3种手足口病主要病毒中,CVA10检出率最高,达45.0%,CVA16及EV71检出率分别为8.3%及10.0%。可推断,CVA10为实验阶段该地区主要的手足口病病毒。通过相关性分析,肠道病毒的存活与水质条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9.
微塑料一般指直径小于5 mm的微小型塑料颗粒或碎片,海洋中常见的微塑料类型主要包括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等。由于形状、颜色多变,分子量大,结构稳定,粒径范围与浮游植物相近,海洋中的微塑料很容易对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其他海洋动物等产生影响。微塑料还可以为病毒、细菌提供附着载体,影响浮游植物分布,进入海洋生物消化道或进一步转移到组织中对机体产生毒性效应,甚至通过捕食作用沿食物链传递,对高等动物及人类健康造成威胁。此外,微塑料可以作为海水中痕量化学物质的吸附载体,对生物产生联合毒性。根据目前对微塑料的研究进展情况,未来应加强对海洋微塑料分离、鉴定技术的研发以及海洋微塑料的生物毒性效应和生物传递效应机制等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00.
秦成  刘浩  刘念 《中国环境监测》2019,35(2):136-141
为建立和量化适于河流水质自动监测站选址的评价方法体系,提出了河流水质自动监测站选址一致性、可行性和适宜性评价问题,并建立了选址可行性和适宜性评价2套指标体系。以自动站选址与手工断面位置不一致为前提,利用累乘指数判断选址可行性,在可行的基础上利用模糊综合评价进一步分析选址的适宜性。应用案例显示,罗汉大桥断面水质自动站选址于手工断面下游150 m处是可行的,并且此选址高度适宜,在具有水质代表性的同时兼顾成本和运维管理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