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5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214篇
安全科学   17篇
废物处理   17篇
环保管理   44篇
综合类   393篇
基础理论   32篇
污染及防治   95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73年   3篇
  1972年   2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孙昕  杨潘  解岳 《中国环境科学》2016,36(9):2658-2664
采用分层水库模型,在平均温度梯度为0.37℃/cm条件下,开展了系统的曝气诱导内波的中试研究.分析了曝气诱导形成内波的过程,探究了曝气诱导形成内波的类型,重点揭示了曝气扰动源形式和跃温层厚度对内波形成过程和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扬水曝气产生的气水两相流是一种非定常的周期性扰动源,气水两相流的尾迹带动整个模型水体上下振动,这种振动在分层水体跃温层处诱导形成内波.从激发源角度上说,它是一种尾迹效应波.气弹释放周期在44.06~58.69s之间时,内波波高达到最大,当气弹释放周期达到180s时不能形成连续的内波;曝气器出流口增大,内波波高、周期呈增大趋势.分层水体的跃温层厚度也影响内波的形成,相同温度梯度条件下,随着跃温层厚度的增加,内波的波高、周期随之增大.  相似文献   
82.
邱珊  赵龙彬  马放  孙颖 《中国环境科学》2016,36(8):2402-2408
以牛粪发酵残余物沼渣为原料,设置不同的通风速率进行堆肥,堆体的通风速率分别是0.2,0.5,0.8L/(min·kg OM),分析堆肥20d过程中物理、化学和腐熟变化的特征,探讨不同通风速率对堆肥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通风速率为0.2,0.5L/(min·kg OM)的堆体维持高温阶段的时间为5d,而通风速率为0.8L/(min·kg OM)堆体维持高温阶段时间为4d;各堆体OM分解率分别是28.2%,32.9%,30.5%;通风速率对终产品pH值、电导率(EC)影响不大,pH值均能满足堆肥最优pH值,EC均未超过4mS/cm;通风速率为0.2L/(min·kg OM)的堆体终产品的NH4+-N含量超过400mg/kg,各堆体终产品NO3--N的含量分别是2545,3146,2735mg/kg;各堆体终产品C/N分别是16.5,14.1,15.6;各堆体终产品GI值分别是92.2%,96.6%,82.7%.通风速率为0.5L/(min·kg OM)堆体E465/E665(E4/E6)最小,其腐殖化程度最高.综合分析,0.5L/(min·kg OM)是沼渣堆肥最为合适的通风速率.  相似文献   
83.
利用SBR(序批式反应器)研究了不同ρ(NaCl)、曝气时间、ρ(CODCr)、进水ρ(NH4+-N)对AGS(好氧颗粒污泥)短程硝化反硝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pH、温度和ρ(DO)为8.0、30 ℃和3 mg/L条件下,以及ρ(NaCl)、曝气时间、ρ(CODCr)和ρ(NH4+-N)为20 g/L、8 h、600 mg/L和70 mg/L时,ηA(NH4+-N去除率)和NAR(NO2--N积累率)达到最佳. 当进水ρ(NaCl)为10 g/L时,NOB(亚硝酸盐氧化菌)被完全抑制,AOB(氨氧化菌)能够保持正常活性. ρ(CODCr)较高时能够促进NAR的提高. 经过116 d的培养,AGS短程硝化反硝化的耐盐极限为50 g/L,此时ηA小于50%,AOB被严重抑制,AGS丧失硝化能力. AGS的同步硝化反硝化作用明显,SND(同步硝化反硝化率)平均值为24.2%,SNDV(同步硝化反硝化比速率)平均值为0.63 h-1,低ρ(DO)比高ρ(DO)下的SND同步硝化反硝化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84.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数值模拟了不同温度梯度条件下扬水曝气器外围流场及藻类浓度场,并与实际工程运行数据进行对比.当水深为80m、水面下30m内的温度梯度从0.17℃/m增加到0.73℃/m时,核心控藻区域的半径从100m增加到150m,控藻区域百分比从25.16%增大到28.60%,藻类完全混合的时间分别从16d增加到24d.在稳定条件下,藻类在补偿点以下的停留时间均大于48h,基本不受温度梯度的影响,藻类生长受抑制.藻类浓度模拟结果与实际工程运行结果吻合良好.推荐水库中扬水曝气器合理设计间距为250m.  相似文献   
85.
延时曝气对常温低氨氮SBR亚硝化影响及恢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常温条件[(22±1)℃]下,采用SBR反应器,探讨延时曝气对常温低氨氮生活污水亚硝化的影响及寻找一种因延时曝气失稳的亚硝化高效恢复策略.结果表明,延时曝气可为NOB创造一个迅速增殖的有利环境,经23d的延时曝气(延迟时间1h)最终使亚硝化系统失稳;且失稳后仅通过限氧无法实现其恢复,而通过增设1h前置厌氧搅拌并缩短曝气时间控制氨氧化率在50%左右,经过60个周期(20d)实现了亚硝化的恢复.  相似文献   
86.
佛山水道及其支涌复氧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几种曝气方式的溶解氧提升情况、充氧动力效率,及COD、氨氮的去除率进行了简单比较,得出微孔雾化曝气和橡胶坝曝气是适合佛山水道及其支涌河流人工复氧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87.
花卉废物和牛粪联合堆肥中的氮迁移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以花卉废物和牛粪为原料,进行了温度反馈的通气量控制联合堆肥中的氮迁移中试研究.采用自制的静态好氧床进行一次发酵,过程控制采用温度反馈通气量控制方法,发酵周期20d;采用周期性翻堆进行物料二次腐熟,腐熟周期40d.研究了堆肥过程中总氮、有机氮、无机氮、氨氮、硝氮等氮素形态转化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及温度反馈的通气量控制对氮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堆肥初期的氨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显著,氮素总量损失累计达41.98%,其中主要是有机氮的损失,99.95%的氮损失发生在一次发酵阶段;氮素损失主要是在pH和温度较高条件下的氨气大量挥发造成的.对通风进行有效控制、提高物料C/N及添加酸性物质有望减少N损失.对于C/N较低,硝态氮含量较高的物料堆肥,NH4+-N≤0.04%、NH4/NO3≤0.16不能作为腐熟度指标.  相似文献   
88.
在调查研究三峡库区重庆段小城镇污水处理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库区水质特征、水环境保护的特殊要求和库区地理环境与经济条件特点,对适用污水处理工艺和技术进行比选,认为利用地形高差,采用跌水曝气式生物滤塔+氧化沟处理工艺适用于库区小城镇污水处理。  相似文献   
89.
扰动能够强化水体溶解氧的恢复并加快传质,增强水体的自净作用,有利于水体和底泥COD的降解,是一种常用的污染水体的修复方法。文章通过人工模拟的水体,构建搅拌和曝气两种上覆水扰动条件,研究了在这两种条件下水体中有机物含量以及底泥中微生物量的变化情况,探讨了扰动对水体有机物去除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与对照情况相比,在搅拌、曝气条件下水中ρ(溶解氧)分别由0.2 mg.L^-1提高到1.0和8.0 mg.L^-1左右;曝气条件下底泥中蛋白含量及细菌数均最高;(2)底泥中w(脱氢酶活性)在搅拌和曝气条件下分别为0.52和0.46μg.g^-1左右;(3)曝气条件下对上覆水中有机物的去除呈现出较好的降解趋势。因此,运用曝气技术既能加速有机物的生化降解,改善水质;又可强化水体溶解氧的恢复,创造了微生物生长繁殖的适宜环境,增强了水体中微生物的活性,促进了水体自净能力的提高,在治理河道污染的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90.
本研究进水模拟了污泥消化液、晚期垃圾渗滤液等高氨氮低碱度低碳氮比的废水,在碱度缺乏(不足以实现完全短程硝化)条件下获得了稳定的半短程硝化,并通过曝气量和污泥浓度(MLSS)双因素调控,实现了半短程硝化的高效经济运行.研究表明,进水碱度缺乏条件下短程硝化体系出水亚硝氮/氨氮浓度比值y与进水HCO3-∶NH4+物质的量的比x之间存在化学计量关系 y=x/(2-x),当进水HCO3-∶NH4+物质的量的比为1,即进水碱度/氨氮浓度(mg·L-1)比值为3.6时可实现半短程硝化,并通过游离氨(FA)和游离亚硝酸(FNA)联合抑制能够实现稳态运行,亚硝酸盐积累率平均可达95%以上.实验探究了MLSS和曝气量对短程硝化反应器曝气经济性和氨氧化率的影响,通过平衡两因素作用,在保证处理效果的同时最大程度提升了反应系统的曝气经济性:当曝气量为36 L·h-1和MLSS为2243 mg·L-1时,反应器的曝气经济性较好,可节省约40%曝气量,且能维持较高的容积氨氮负荷(0.93 kg·m-3·d-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