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1篇
安全科学   1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7篇
综合类   65篇
基础理论   20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31.
昼夜增温对大豆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田间试验,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N2O排放通量,研究昼夜增温对大豆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温没有改变大豆田土壤N2O排放通量的季节性变化规律.整个生长季,与对照相比,增温土壤N2O平均排放通量增加了17.31%(P=0.019),累积排放量显著增加了20.27%(P=0.005).对照与增温处理土壤N2O排放通量与土壤温湿度均呈显著性相关关系,对照与增温土壤的N2O排放温度敏感系数分别为3.75和4.10.整个生育期,增温显著增加了植株地上和总生物量、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全氮含量,显著降低了叶片NO3--N含量;显著增加了土壤NO3--N含量,但对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含量没有显著影响.本研究表明,昼夜增温显著增加了大豆田土壤N2O的排放.  相似文献   
32.
现行国标BOD测定方法需时5天,不够迅速及时。为克服BOD测定需时较长的缺点,近年来采取提高培养温度来缩短分析周期的研究报道增多。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增温法测定BOD的可行性,并计算出不同培养温度下,消耗等同于BOD_5的有机物量所需的培养时间。试验选用的培养温度为32℃,相应培养时间为2天,记作BOD_2~(32)。  相似文献   
33.
利用开顶箱(Open Top Chambers, OTC)模拟增温的方法,研究了短期变暖对鹅绒委陵 菜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期变暖后降低了鹅绒委陵菜的萌蘖株死亡、增加了单位长度匍匐茎 的萌蘖株数目和其死亡率,同时叶片数目、高度和健康率比对照增加,匍匐茎长度和匍匐茎上萌 蘖株数目比对照减少,同时所有表征指标中只有萌蘖死亡率和叶片高度比对照有显著变化 (p < 0.05)。  相似文献   
34.
采用量热计法和三维荧光光谱,分别对猪粪发酵产热不同阶段温度、热值以及溶解性有机质(DOM)的转化特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在不同C/N(猪糞与芦苇秸秆物料配比)的4组发酵产热试验中,纯猪粪发酵产热温度高于室温时间达到60d,累积热量损失最多达8.862kJ/g,是增温技术最为理想的配比;随着发酵产热的进行,纯猪粪发酵产热样品中类蛋白化合物荧光比值(P1,n+P2,n,0.625~0.546)逐渐减少,类富里酸物质荧光比值(P3,n,0.140~0.173)与类胡敏酸物质荧光比值(P5,n,0.051~0.097)逐渐增多,腐殖化程度逐渐加强,但是与其他各组相比其腐殖酸类物质增加最少,腐殖化程度最低;不同C/N物料产热过程中,尽管不同区域的荧光强度与热值的相关性不同,但不同C/N物料释放的热量均来源于微生物对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分解.   相似文献   
35.
施肥及秸秆还田处理下玉米季温室气体的排放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为研究对象,在玉米整个生长季,运用静态箱法针对正常施肥及正常施肥结合秸秆还田处理进行了为期3年N2O排放通量的连续观测,并开展了1季CO2和CH4交换通量的研究.在玉米整个生长过程中施肥阶段N2O的排放量占到了总排放量的83%—96%,表明现有化肥的使用明显导致了农田N2O排放增加.与控制地相比,施肥和耕种可导致玉米田CO2排放明显增加,且正常施肥及秸秆还田样地CO2排放主要集中在苗期至吐丝期.控制地、正常施肥样地及施肥结合秸秆还田样地CH4的累积排放量均为负值,说明旱地土壤是CH4的一个汇.秸秆还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玉米季N2O和CO2的排放量,但对CH4的吸收有所抑制.正常施肥样地和秸秆还田样地全球净增温潜势分别为-1392.8 kg C.hm-2和-179.2 kg C.hm-2,表明华北农田在现有耕作方式下是大气温室气体的一种重要汇.  相似文献   
36.
以6年生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幼苗为研究对象,利用控制环境生长室进行了2个生长季的大气CO2浓度倍增和增温(+2.2℃)处理,旨在探讨岷江冷杉幼苗针叶化学特性对CO2浓度倍增和增温的响应.结果表明:大气CO2浓度倍增对岷江冷杉幼苗针叶的叶绿素含量无显著影响,但降低了针叶N、P和纤维素含量,并增加了针叶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增温显著降低了1年生针叶的叶绿素b含量,同时降低了当年生和1年生针叶的N、P和纤维素含量;显著提高了针叶的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CO2浓度倍增和增温同时作用显著增加了针叶叶绿素含量,但降低了针叶N、P和纤维素含量,而对针叶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无显著影响.大气CO2浓度倍增和增温对针叶的叶绿素、N和碳水化合物含量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在大气CO2浓度倍增和增温条件下,岷江冷杉针叶化学性质将发生改变,可能影响针叶的生物化学过程和凋落物分解.  相似文献   
37.
在野外自然条件下采用开顶式生长室(OTC)模拟增温的方法,研究了增温对川西北高寒草甸两种典型植物--单子叶草本植物发草(Deschampsia caespitosa)和双子叶草本植物遏蓝荣(Thlaspi arvense)生长和光合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温有利于发草地上生物量的增加,其光响应曲线明显高于对照处理,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气孔导度(C_s)、最大净光合速率(P_(max))、暗呼吸速率(R_d)、表观量子效率(AQY)和光饱和点(LSP)显著高于对照处理,而光补偿点(LCP)却显著低于对照处理,并且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_v/F_m)、光合量子产量(Yield)、光化学猝灭系数(q_p)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_N)与对照处理相比,都显著增加;增温后遏蓝菜的单株生物量积累显著下降,其光响应曲线也明显低于对照处理,P_n、T_r、C_s、P_(max)、R_d、AQY和LSP显著低于对照处理,F_v/F_m、Yield和q_p在增温后显著减少,而q_N却显著增加.图5表3参25  相似文献   
38.
以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远红外线辐射器模拟增温的方法,探讨了增温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结构及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远红外线辐射器的增温作用,在2012年整个生长季内,增温样地10、20、30 cm土壤平均温度与对照样地相比,平均增加了0.39、0.38、0.31℃;各土层土壤含水量较对照平均减少0.76%、0.73%、0.60%。受温度升高及土壤含水量减少的影响,模拟增温6个生长季后,与对照样地相比,群落的高度整体增加,密度、盖度、频度表现为部分物种增加和部分物种减少的趋势,冷蒿(Artemisia frigida)等物种的重要值下降,阿氏旋花(Convolvulus ammanii)等物种的重要值上升,但是增温没有明显改变植物群落的组成。同时,增温处理使荒漠草原禾草的盖度减少,杂类草的盖度增加,半灌木和一两年生植物分盖度未发生明显变化;增温使地上地下生物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少,在0~30 cm土壤深度地下生物量分配中,增温样地0~10 cm分配比例(81.23%)小于对照(86.07%),10~20 cm分配比例(11.55%)大于对照(9.16%);20~30 cm 分配比例(7.22%)大于对照(4.77%),增温使得地下生物量分配格局向深层转移。增温后,增温样地植物Shnnon-Winener指数降低,Pielou均匀度指数升高,温度升高使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的均匀度增加,但并没有提高草地植物的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39.
40.
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晚稻田CH_4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取不同施肥处理的双季稻田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晚稻田CH4排放通量进行观测。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对照(T1)相比,各施肥处理CH4排放通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秸秆还田+化肥处理(T5)CH4平均排放通量为9.96mg.m-2.h-1,比增氮磷施肥处理(T4)和对照分别增加26.1%和120.0%;平衡施肥处理(T2)和减氮磷施肥处理(T3)CH4平均排放通量比对照增加20%左右。说明施化肥可能提高水稻植株运输能力,进而增加CH4排放,但并未发现施化肥处理(T1、T2、T3和T4)之间CH4排放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对相关环境因素的分析表明,各处理CH4排放通量与土壤5cm深处温度间存在指数函数关系,并与田间水层厚度呈正相关关系(P<0.05)。综合考虑温室效应和稻谷产量,认为T2为推荐施肥方式,即N、P2O5和K2O施用量分别为180、90和135kg.hm-2,在插秧前1d施入占总N量70%的碳铵和全部磷肥、钾肥(过磷酸钙和氯化钾)作为基肥,并在分蘖期(2008年7月19日)追施占总N量30%的尿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