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1篇
安全科学   1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7篇
综合类   64篇
基础理论   19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1.
征税,还是补贴--对当前环境经济政策的反思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现行环境经济政策的目标在于纠正经济主体的外部不经济性,具体是通过税收或产权交易使外部成本内部化,本文称其为环境经济政策的“不对称性”。因为外部效应除了外部不经济以外,还有外部经济,现行的环境经济政策只考虑了前者却完全忽视了后者,只强调了外部成本的内部化却忽视了外部收益也应该内部化。以此为出发点,文章从现行政策的对立面出发,探讨了围绕外部收益内部化制定环境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作者分析了目前排污权交易存在的严重问题,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92.
忌吃狗肉后立即喝茶.寒冷的冬天,有些人非常爱吃狗肉火锅,狗肉不但营养丰富,而且产热量大,增温御寒能力较强.因此,一些体质虚弱并患有关节炎的人,在严冬季节里,多吃些狗肉是有好处的.但是,决不能盲目食狗肉,以免食用了狂犬肉,染上狂犬病.吃狗肉后不要立即喝茶,这是因为茶叶中的鞣酸与狗肉中的蛋白质结合会生成一种叫鞣酸蛋白质的物质,这种物质具有一定的收敛作用,可使肠蠕动减弱,大便里的水分减少.因此,大便中的有毒物质和致癌物质就会在肠内停留时间过长而极易被人体吸收.所以,吃完狗肉后不要立即喝茶.  相似文献   
93.
不同气候带退耕还林对区域气温的影响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麟  翟俊  宁佳 《自然资源学报》2017,32(11):1832-1843
退耕还林改变陆表覆盖状况,导致碳收支和地表能量平衡变化,从而影响区域气温。论文通过定量估算耕地转为林地导致生态系统吸收大气CO2和地表能量平衡的变化,分析21世纪初10 a中国不同气候区开展退耕还林对区域气候调节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1)仅考虑碳调节,各气候区退耕还林皆表现为241.6~470.2 Mg CO2-eq hm-2的碳蓄积过程,具有2.2~16.5 Mg CO2-eq hm-2的碳汇作用即致冷效应,特别是亚热带湿润区。2)仅考虑地表能量平衡,中温带干旱与半干旱区退耕还林引起的净辐射增加程度大于潜热通量的增加程度,因此地表对大气供热表现为增温效应;而亚热带湿润区退耕还林引起净辐射减少及潜热通量增加,青藏高原、中温带湿润区净辐射增加程度小于潜热通量的增加程度,因此地表对大气供热皆表现为致冷效应。3)同时考虑碳调节和地表能量收支,中国亚热带湿润区退耕还林的致冷效应是仅考虑碳调节致冷效应的1.25~1.45倍,而中温带干旱区退耕还林的致冷效应则为仅考虑碳调节效应的近一半。  相似文献   
94.
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晚稻田CH4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不同施肥处理的双季稻田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一气相色谱法对晚稻田CH4排放通量进行观测。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对照(T1)相比,各施肥处理CH4排放通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秸秆还田+化肥处理(T5)CH4平均排放通量为9.96mg·m^-2·h^-1,比增氮磷施肥处理(T4)和对照分别增加26.1%和120.0%;平衡施肥处理(T2)和减氮磷施肥处理(T3)CH4平均擗放通量比对照增加20%左右。说明施化肥可能提高水稻植株运输能力,进而增加CH4排放,但并未发现施化肥处理(T1、T2、T3和T4)之间CH4排放存在显菩差异。同时对相关环境因素的分析表明,各处理CH4排放通量与土壤5cm深处温度间存在指数函数关系,并与田间水层厚度呈正相关关系(P〈0.05)。综合考虑温室效应和稻谷产量,认为他为推荐施肥方式,即N、P2O5和K2O施用量分别为180、90和135kg·hm^-2,在插秧前1d施入占总N量70%的碳铵和全部磷肥、钾肥(过磷酸钙和氯化钾)作为基肥,并存分蘖期(2008年7月19日)追施占总N量30%的尿素。  相似文献   
95.
高凤姣  邹瑾  陈金敏 《生态环境》2010,26(6):1409-1415
利用1960—2009年的年月平均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被检站和参考站的年、季变化趋势特点,着重研究了大型火电厂的热排放对当地气温的影响程度和相对贡献比例。从增温趋势看,被检站和参考站年平均气温增温速率分别为0.33~0.48℃?10a和0.21~0.33℃?10a,年热排放增温率为0.11~0.20℃?10a。热排放引起的四季增温速率为春秋强,冬季次之,夏季最小。火电厂的热排放对当地气温增温的贡献显著,表现为夏季最大,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小,对年平均气温序列的增温贡献率为31%~49%。  相似文献   
96.
农田是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库和作物生长的有机养分库.为明确气候变暖对稻麦轮作农田土壤碳库的影响,利用田间开放式增温平台,分析了增温、施肥和其交互作用对土壤有机碳和其活性组分的影响,并评估了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增温、施肥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其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均无显著交互作用.增温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含量,且总有机碳(TOC)和惰性有机碳(ROC)含量差异显著.与不增温对照相比,增温处理的TOC、 ROC和活性有机碳(LOC)含量分别增加了7.72%、7.42%和10.11%.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含量的增加(20.4%)和颗粒有机碳(POC)含量的降低(36.51%)可能是增温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增温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无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了其可溶性微生物副产物组分含量(41.89%).结果同时表明,施肥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均无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了活性碳组分的DOC和POC含量,增加了MBC含量.与不施肥对照相比,施肥处理的土壤DOC和POC含量分别降低了35.44%和28.33%,MBC含量增加了33.38%.此外,施肥有增加可溶性有机物中人为...  相似文献   
97.
张少宏  王俊  方震文  付鑫 《环境科学》2022,43(9):4848-4857
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冬季绿肥对旱作春玉米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试验设燕麦、小扁豆、燕麦与小扁豆混播和裸地休闲共4个处理,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冬闲期和春玉米生长期间土壤温室气体(CO2、N2 O和CH4)排放通量进行观测.结果表明,旱作春玉米-冬季绿肥种植系统土壤是CO2、N2 O的排放源和CH4的吸收汇.与裸地休闲相比,燕麦和小扁豆在冬闲期对土壤CO2累积排放量没有影响,但在春玉米生长期间导致土壤CO2累积排放量分别增加了7.77%和25.7%(P<0.05),混播导致冬闲期和春玉米生长期间土壤CO2累积排放量分别增加了19.1%和14.5%(P<0.05).种植燕麦后冬闲期和春玉米生长期间土壤N2 O累积排放量较裸地休闲分别降低了11.6%和14.7%(P<0.05),而小扁豆分别增加了31.9%和14.9%(P<0.05);混播导致冬闲期土壤N2 O累积排放量降低了19.2%(P<0.05),但在春玉米生长期间差异不显著.与裸地休闲相比,燕麦、小扁豆和混播冬闲期土壤CH4累积吸收量分别降低了37.9%、23.6%和29.6%(P<0.05),春玉米生长期间分别降低了19.4%、33.5%和31.5%(P<0.05),其中小扁豆和混播在冬闲期和春玉米生长期间差异均不显著.燕麦较裸地休闲在农田综合增温潜势(GWP)、春玉米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差异均不显著.小扁豆和混播显著提高了GWP,其中小扁豆显著高于混播.而与裸地休闲相比,小扁豆和混播分别提高了春玉米产量的20.3%和15.4%(P<0.05),但对GHGI没有显著影响.综合考虑GWP、春玉米产量和GHGI,本地区冬闲期间将小扁豆和燕麦二者混播能增加春玉米产量的同时有效降低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强度.  相似文献   
98.
椰糠生物炭对热区双季稻田N2O和CH4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稻菜轮作模式,选择海南双季稻田为对象进行氧化亚氮(N2O)和甲烷(CH4)排放的原位监测,探究椰糠生物炭对该系统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试验设当地常规施肥对照(CON)、氮肥配施20 t·hm-2生物炭(B1)、氮肥配施40 t·hm-2生物炭(B2)及不施氮对照(CK)4个处理,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监测整个水稻种植季稻田N2O和CH4排放,并估算增温潜势(GWP)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结果表明,早稻季N2O排放动态与土壤矿质氮含量密切相关,排放集中在水稻苗期与分蘖期施肥后,各处理早稻季N2O累积排放量为0.18~0.76 kg·hm-2,相较于CON处理,生物炭处理减排18%~43%,其中B2处理达显著水平;生物炭可能通过促进N2O的还原减少早稻苗期N2O排放;提高土壤硝态氮含量而增加了早稻分蘖期N2O排放.晚稻季N2O排放集中在抽穗期和成熟期,累积排放量为0.17~0.34 kg·hm-2,B1处理减排37%,B2增加3%,差异均不显著.稻田CH4排放高峰出现在早稻季后期与晚稻季前期.各处理早稻季CH4累积排放量为3.11~14.87 kg·hm-2,CK较CON处理增排39%,生物炭处理可能提高土壤通气性限制早稻季产CH4能力,B1和B2处理分别较CON减排28%和71%;晚稻季CH4累积排放量为53.1~146.3 kg·hm-2,排放动态与NH4+-N含量极显著正相关,CK和B1分别较CON处理增加52%和99%,B2处理显著增加176% CH4排放.早稻季B1和B2处理较CON分别增产12.0%和14.3%,晚稻季分别增产7.6%和0.4%.由于晚稻季甲烷排放的增加,施用生物炭增加了双季稻田总增温潜势(GWP),其中高量生物炭达显著水平;不同施用量生物炭对双季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无显著影响.椰糠生物炭在热区稻田温室气体减排方面的应用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9.
水稻土被广泛认为是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主要排放源,深入研究不同水肥管理条件下热带地区双季稻田CH4和N2O的排放特征,对补充我国双季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研究的不足意义重大.本研究设置8个处理:常规灌溉-施磷钾肥(D-PK)、常规灌溉-施氮磷钾肥(D-NPK)、常规灌溉-施氮磷钾+有机肥(D-NPK+M)、常规灌溉-施有机肥(D-M)、长期淹水-施磷钾肥(F-PK)、长期淹水-施氮磷钾肥(F-NPK)、长期淹水-施氮磷钾+有机肥(F-NPK+M)和长期淹水-施有机肥(F-M).采用密闭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双季稻田CH4和N2O排放量,测定水稻产量和估算全球增温潜势(GWP)及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结果表明:①早稻季和晚稻季CH4累积排放量分别为10.3~78.9 kg·hm-2和84.6~185.5 kg·hm-2.与F-PK和F-NPK处理相比,早稻季F-NPK+M和F-M处理显著增加CH4累积排放量.同一施肥条件下,长期淹水处理CH4累积排放量高于常规灌溉处理.灌溉和施肥极显著影响早稻季CH4累积排放量.②早稻季和晚稻季N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0.18~0.76 kg·hm-2和0.15~0.58 kg·hm-2.与F-PK处理相比,早稻季F-NPK处理N2O累积排放量显著增加;与D-PK相比,D-NPK、D-NPK+M和D-M处理显著增加N2O累积排放量.与F-PK相比,晚稻季长期淹水其它处理N2O累积排放量显著增加;与D-PK处理相比,D-NPK和D-M处理N2O累积排放量显著增加.施肥极显著影响早稻季N2O排放;灌溉和施肥极显著影响晚稻季N2O排放.③早稻和晚稻产量分别为7310.7~9402.4 kg·hm-2和3902.8~7354.6 kg·hm-2,且F-NPK和F-M处理下早稻产量显著高于F-PK和D-NPK、D-PK和D-NPK处理.与PK处理相比,同一灌溉条件下其余3种施肥处理均显著增加晚稻产量.早稻季GWP和GHGI分别为580.8~2818.5kg·hm-2和0.08~0.30 kg·kg-1.与F-PK处理相比,常规灌溉条件下早稻季各施肥处理间GWP无显著性差异;但长期淹水条件下F-NPK+M和F-M处理GWP均显著增加.早稻季F-NPK+M和F-M处理GHGI显著高于其它处理.晚稻季GWP和GHGI分别为3091.6~6334.2 kg·hm-2和0.50~1.23 kg·kg-1.灌溉显著影响早稻和晚稻季GWP和GHGI,施肥对晚稻季GWP和GHGI的影响不显著.④土壤NH4+-N含量和5 cm土温均与CH4排放呈极显著负相关,pH与CH4排放呈极显著正相关,但与N2O排放呈显著负相关.土壤NH4+-N和NO3--N含量与N2O排放呈极显著负相关.综合作物产量、GWP和GHGI考虑,D-NPK+M可推荐为当地最优的减排稳产的水肥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00.
旅游业作为澳门的支柱产业,是澳门经济的风向标,研究其与宏观经济金融因素及能源因素之间的风险溢出,对完善澳门经济的风险预警机制,提升澳门旅游业的风险抵御能力至关重要。通过建立溢出指数模型,探究宏观经济金融因素—能源价格—澳门旅游业这一系统内部的静态和动态风险溢出效应。结果发现:(1)该系统的全样本静态溢出指数为55.57%,动态溢出指数在48%—74%之间波动,表明系统存在较高的风险溢出效应;(2)澳门旅游业市场在静态溢出效应下为风险接受者,而在动态溢出效应下,除在新冠疫情爆发期间为风险溢出者外,其余研究期间皆为风险接受者,动态溢出效应分析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3)该溢出网络系统存在不对称性,并且在动态中,除在新冠疫情期间外,系统对正向消息的冲击更加敏感。基于实证结果,提出了强化对澳门旅游业的风险监测、打造多点支撑的经济增长格局、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内部联动、推动澳门旅游业差异化协同发展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