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3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434篇
安全科学   52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6篇
综合类   510篇
基础理论   327篇
污染及防治   49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61.
向膜生物反应器(MBR)中投加ABS颗粒,以干扰膜表面泥饼层的形成和减轻膜污染的发生。结果表明,向MBR中投加粒径为1 mm的ABS颗粒,发现颗粒的最佳投加量为1.5 kg/m3,投加颗粒的膜运行时间是对照实验运行时间的3倍。颗粒对膜表面泥饼沉积层抑制明显,与对照实验泥饼层重量最大相差290 g,颗粒使膜上泥饼层的分布也不同。颗粒的投加也改变了污泥EPS含量,相比对照实验,多糖、蛋白质含量分别提高了17.2%和8%,污泥粘度提高了17.6%。细格栅与颗粒使MBR对TN、TP去除效果分别提高了8.5%和9.7%,对COD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62.
将全细胞脂肪酶(菌)以产脂肪酶微生物的形式直接投加到SBR内,与投加野生型酵母菌及空白对照进行比较,研究其对活性污泥性能及含油脂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20℃,pH 6.5~7.5,进水油脂浓度2 000 mg/L的条件下,投加一定量全细胞脂肪酶(菌)的SBR系统间歇处理4 d,活性污泥增殖速度加快,是投加野生型酵母菌的1.3倍。静置30 min时活性污泥SV达到45%,SVI为151,MLSS最高可达2 965 mg/L左右,絮凝时间缩短且无污泥膨胀现象。投加全细胞脂肪酶(菌)的SBR系统中,油脂去除率为86.5%,COD去除率为79.5%,与投加野生型酵母菌的SBR系统相比去除率提高了1.3倍。说明投加全细胞脂肪酶(菌)后活性污泥性能增强,油脂废水处理效率提高。  相似文献   
963.
以好氧反硝化菌Pseudomonas sp.BN5开展去除硝态氮实验,同时研究其降解苯的特性。结果表明,在最佳转速180 r·min-1条件下,菌株在72 h内可完全降解80 mg·L-1苯;同时,硝态氮的去除率为93.2%。氮平衡分析表明:57.1%的硝态氮转化为胞内氮,32.7%以含氮气体形式被去除;细胞主要通过好氧反硝化和细胞同化作用脱氮。高浓度的苯对细胞生长和硝态氮的去除均有抑制作用,可通过固定化细胞提高降解性能。固定化菌在批式反应器中能高效降苯脱氮,且能够保证反应器的稳定。菌株Pseudomonas sp.BN5可以有效的去除苯和硝酸盐,为该菌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64.
研究了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中厌氧氨氧化工艺的脱氮性能。接种体积比为1∶1的已驯化半年的厌氧氨氧化污泥混培物和城市污水处理厂回流污泥,采用提高基质浓度和缩短水力停留时间(HRT)2种方式提高UASB反应器的脱氮性能。结果发现,2种方式结合可在UASB反应器中获得较高的脱氮速率,经过280d后,最高总氮去除速率达到5.16kg/(m3·d)。缩短HRT并未对UASB反应器的脱氮效果产生不良影响,反而强化了脱氮性能。HRT由0.4d缩短至0.2d时,总氮去除速率由1.89kg/(m3·d)增加到3.66kg/(m3·d)。形成的颗粒污泥中的细菌的细胞形态不规则,内部有厌氧氨氧化体,为典型厌氧氨氧化菌结构特征。污泥的比基质转化速率为3.15kg/(kg·d)。经16SrDNA检测,污泥中的厌氧氨氧化菌属于"Candidatus Kuenenia"属。  相似文献   
965.
以模拟啤酒废水为底物在IC反应器中进行厌氧污泥颗粒化培养,并对污泥颗粒化过程中胞外多聚物(EPS)的主要成分变化及其与细胞表面疏水性和Zeta电位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以此来阐述EPS对污泥颗粒化成核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好氧剩余污泥在经过56 d的培养后,平均粒径由接种时的54.72μm增长到103.46μm,实现了厌氧污泥颗粒化成核过程;EPS蛋白质含量(PN)在颗粒化过程中逐渐由接种时的18.1 mg/g增至54.3 mg/g,而EPS多糖含量(PS)则无明显变化;此外,PN/PS与污泥平均粒径、细胞表面疏水性(RH)以及Zeta电位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727、0.9593和0.9274。由此可推测:厌氧污泥颗粒化成核过程的主要作用成分为胞外蛋白质,其可以改变污泥细胞表面疏水性和Zeta电位,从而在厌氧污泥颗粒化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66.
将具有油脂污水处理功能的全细胞脂肪酶(菌)制剂,直接加入到SBR系统的活性污泥中,应用PCR-DGGE技术的应用,研究该制剂对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16S rDNA DGGE图谱表明投加全细胞脂肪酶(菌)制剂72h后,菌群丰富度Rs为57%、与空白组的48%相比变化不明显,不同样品相似性系数Cs在48.1%~74.4%之间,表明投加全细胞脂肪酶(菌)对活性污泥中原核微生物群落的演替没有明显影响。18S rDNA DGGE图谱表明,投加全细胞脂肪酶(菌)制剂72 h后,菌群丰富度Rs为72%、与空白组的22%相比存在显著性的差异,不同样品相似性系数Cs在14.5%~73.7%之间,而且优势菌体也发生动态变化,表明投加全细胞脂肪酶(菌)后,对活性污泥中的真核微生物群落演替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967.
鼠李糖脂对微生物菌剂降解石油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石油烃降解微生物菌剂和铜绿假单胞菌株A6为对象,考察不同浓度鼠李糖脂对菌剂细胞表面疏水性、原油降解性能和微生物生长的影响,采用GC-MS分析石油中正构烷烃组分的降解情况。结果表明,低浓度鼠李糖脂就可提高菌剂细胞的表面疏水性和原油降解效果。以250mg/L添加组最明显,第7天疏水性达最高,为58.6%,比对照组提高约26.2%;降解第15天原油降解率达71.6%,分别比对照组和TW20组提高16%和13.3%。GC-MS结果显示鼠李糖脂对高碳数烷烃的降解作用大于低碳数烷烃,正二十三烷和正三十三烷的降解率分别较对照提高了21.5%和33.7%。菌剂对奇数碳烷烃的降解效果优于偶数碳烷烃。鼠李糖脂分别使菌剂中细菌、放线菌和霉菌的最大生物量提高了5.7、2.4和1.8倍。鼠李糖脂对微生物细胞疏水性和生物量的提高与石油降解效果正相关。  相似文献   
968.
污泥脱水是污泥处理处置的瓶颈.对目前国内外污泥处置方式进行了概括总结,提出了一种新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该技术利用微生物酸化方式实现污泥中的微生物细胞破壁,细胞破壁后采用压滤脱水,污泥含水率可从80%以上降低至55%~65%,然后将脱水污泥与秸秆混合,通过共焚烧方式可以实现脱水污泥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969.
高等植物细胞中的钙通道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钙通道在高等植物细胞中参与众多的信号转导过程,对钙通道的研究最近几年获得长足的进步:不仅在质膜中直接发现了电位依赖性的钙通道、牵张刺激激活的机械敏感性钙通道等,而且在液泡膜中发现了众多具有不同开放调控机制的钙通道:受化学信使控制的钙释放通道、电位依赖性钙通道、钙离子诱导的钙释放通道.本文对高等植物细胞中钙通道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70.
大蒜是一种健康食品。临床研究发现,大蒜中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及钙、磷、铁、硒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成份。人们常吃大蒜不但能健胃消食,还能起到调节血脂、降低胆固醇、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及提高身体免疫力的作用。然而,大蒜虽好却并非适合所有人食用。专家告诉我们,以下这四类人就不宜吃大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