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0篇
  免费   423篇
  国内免费   475篇
安全科学   478篇
废物处理   42篇
环保管理   200篇
综合类   1433篇
基础理论   262篇
污染及防治   227篇
评价与监测   132篇
社会与环境   130篇
灾害及防治   314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157篇
  2022年   122篇
  2021年   191篇
  2020年   139篇
  2019年   153篇
  2018年   105篇
  2017年   113篇
  2016年   108篇
  2015年   134篇
  2014年   218篇
  2013年   148篇
  2012年   160篇
  2011年   166篇
  2010年   160篇
  2009年   144篇
  2008年   154篇
  2007年   161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103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81.
管映兵  王刚  徐敏  常青 《环境科学学报》2017,37(12):4578-4585
为提高含铜废水的处理效果及简化处理流程,以聚丙烯酰胺(PAM)、甲醛、氢氧化钠、巯基乙酸(TGA)为原料,先经羟甲基化反应制备中间产物羟甲基聚丙烯酰胺(MPAM),再通过酰胺化反应将巯基接枝到MPAM分子链上,制备出新型重金属絮凝剂巯基乙酰化羟甲基聚丙烯酰胺(MAMPAM).以水样中Cu(Ⅱ)的去除率为考察目标,采用Plackett-Burman实验、最陡爬坡实验和响应面法中CCD实验优化MAMPAM的制备条件.结果表明,MAMPAM最优制备条件为:MPAM浓度0.31%、MPAM与TGA物质的量比为1∶3.2、反应介质p H值为4.76、反应温度为25℃、反应时间为2 h,在此条件下制备的MAMPAM对Cu(Ⅱ)的去除率为95.30%,与模型的理论预测值94.47%接近,相对偏差仅为0.83%,模型合理可靠.红外分析表明MPAM分子链上成功接上了巯基.MAMPAM对不同初始浓度的含Cu(Ⅱ)水样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Cu(Ⅱ)去除率均能达到90%以上.MAMPAM有望成为一种有效的含铜废水处理剂,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2.
以壳聚糖(CTS)与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为原料,通过酰胺化反应合成了巯基化壳聚糖CTS-GSH混凝剂。采用Cr(Ⅵ)去除率为因变量,以CTS/GSH质量比、EDAC用量、反应体系pH值为自变量,设计了Box-Behnken模型。通过响应面法分析优化CTS-GSH的合成条件。模型分析显示:实测Cr(Ⅵ)去除率与模拟Cr(Ⅵ)去除率的相关决定系数为0.998,调整相关决定系数为0.995,表明预测值与实际值相关性强,模型预测Cr(Ⅵ)去除率具有较好的准确度。实验结果表明:当CTS/GSH质量比为1∶1,交联剂EDAC用量为0.25 g,反应体系pH值为3.5时,CTS-GSH性能最好;且水中Cr(Ⅵ)初始浓度5.0 mg/L,CTS-GSH投加量为140 mg/L,静置时间3.0 h时,Cr(Ⅵ)去除率达到最大值99.8%。证明采用CTS-GSH对水中的Cr(Ⅵ)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83.
选择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微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作为受试生物,测定了原油、燃料油分散液(WAF)以及添加溢油分散剂后的乳化液(DWAF)对两种微藻的毒性效应参数。结果表明:低浓度的原油WAF和DWAF以及燃料油DWAF均对中肋骨条藻的生长起促进作用,其中,当原油WAF浓度为0.3 mg/L时,促进作用最强;而原油DWAF浓度低于0.5 mg/L时,开始促进生长,当浓度低至0.1 mg/L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两种微藻在4种不同石油烃类污染物体系中的96 h-EC50差异较大,96 h-EC50值介于0.07~30.77 mg/L之间;其中燃料油DWAF毒性最强,对中肋骨条藻和微型原甲藻的96 h-EC50分别为0.45 mg/L和0.07 mg/L;而微型原甲藻对原油WAF毒性效应敏感性最低,其96 h-EC50高达30.77 mg/L。  相似文献   
84.
玉米秸秆生物炭对贵州黄壤持水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炭具有丰富的微孔结构,能够影响土壤的持水性能,对植物生长和土壤中养分的保持有着重要意义。而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又是表征土壤持水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通过压力膜法测定添加不同比例生物炭的黄壤水分特征曲线,并结合van Genuchten模型对实测结果进行拟合,推导水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随着生物炭施入量的增加(0、5%、10%),土壤的田间持水量增加,凋萎含水量降低,土壤有效含水量增加。生物炭添加能够显著提高土壤的持水能力,增强水分的可利用性。同时,van Genuchten模型拟合结果同实测值高度相似,可以用作预测生物炭改良土壤的水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85.
以PM10、SO2和NO2作为空气质量的评价对象,采用空气综合污染指数法研究了哈尔滨市2001年到2015年的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以空气综合污染指数作为因变量,哈尔滨市人均GDP作为自变量,来探讨哈尔滨环境空气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得出2001年到2015年期间,哈尔滨环境空气质量呈现先变好又变差再变好的趋势,哈尔滨环境空气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近似三次方函数关系,且部分呈现到"U"型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86.
应用时间破裂分析方程中表征地震距释放程度的m值,选取不同空间尺度进行时空扫描研究,得到震前1年以每2个月为时间间隔的空间m值随时间变化的分布图像,运用不同参数设置计算了地震前Benioff累积应变释放特征。通过对比这些变化找出研究区内m值空间分布搜索主震破裂点扫描效果较好的参数模型,尝试性地给出了"矩释放程度空间扫描"方法应用于地震预测的经验指标。并结合与矩加速释放具有相同物理机制的加卸载响应比(Load/Unload Response Ratio)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利用这两种方法对地震进行中短期预测,达到两种方法互相检验、相互辅助的目的。考虑到本文仅对6个震例进行研究,无法给出具有统计显著性的结论,所以仍需结合其他方法进行点、线、面的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87.
九龙江口滨海湿地生源要素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余小青  杨军  刘乐冕  田原  余正  王昌付 《环境科学》2012,33(11):3739-3747
为了揭示亚热带典型滨海湿地生源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选取九龙江口滨海湿地为研究对象,于2009年夏采集表层沉积物及柱状样,利用元素分析仪和流动注射分析仪对主要生源要素碳、氮、磷、硫(C、N、P、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九龙江口滨海湿地生源要素含量较高,总碳、总氮、总磷、总硫(TC、TN、TP、TS)的均值分别为(12.64±2.66)、(1.57±0.29)、(0.48±0.06)、(2.61±1.37)g·kg-1,空间分布差异性显著.红树林植被区表层沉积物的TC、TN、TP含量高于米草植被及光滩,高潮位TC、TN、TP含量>中潮位>低潮位,TS在米草植被及中潮位含量较高.柱状样的TC、TN具有相似的垂直变化趋势,均表现为由表层向下逐渐降低,且不同植被间的柱状样TC、TN含量在同一深度上都表现为:红树区>米草区>光滩区;柱状样TP平均值是光滩最低,TS平均值是光滩最高.冗余分析表明,植被类型、pH及潮位是影响表层沉积物生源要素(C、N、P、S)分布最显著的环境因子,解释量分别为24.0%、19.0%和11.6%.  相似文献   
88.
响应面法优化赤泥负载Co催化剂制备及活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华楠  徐冰冰  齐飞  孙德智 《环境科学》2013,34(11):4376-4385
以催化臭氧氧化去除水中苯扎贝特(bezafibrate,BZF)的处理效果为评价指标,采用Plackett-Burman和响应面(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法对Co/RM催化剂的制备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浸渍质量分数和焙烧温度为催化剂制备的主要影响因素,当浸渍质量分数为4.14%、煅烧温度为389℃时BZF去除率预测值最高(71.29%).采用上述最佳制备条件制备的Co/RM催化臭氧氧化去除苯扎贝特的去除率为70.74%,与模型预测值十分接近,偏差为1%(<5%),说明响应面法实验设计和数学模型具有较好可靠性.通过比较RM和Co/RM两种催化剂对BZF的催化臭氧氧化去除效果,发现Co/RM催化臭氧氧化去除BZF的效果较为显著.采用BET、XRD和UV-Vis等表征手段对两种催化剂的表面结构和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总孔体积存在相同的变化规律(RM相似文献   
89.
采用富集培养法,从钢铁厂附近河流污泥中分离筛选到1株能同时降解苯酚与还原Cr(VI)的菌株JF122.在600 mg·L-1苯酚与1.2 mg·L-1 Cr(VI) 的条件下,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了温度、初始pH、该菌接种量等因素对其同时降解苯酚与还原Cr(VI)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L9(33)获得适宜的苯酚降解与Cr(VI)还原条件.结果表明,菌株JF122降解苯酚与还原Cr(VI)的适宜条件为:30 ℃、初始pH=6和接种量1%,此条件下,菌株JF122在56 h内能够降解600 mg·L-1苯酚同时还原1.2 mg·L-1 Cr(VI).应用响应曲面法建立了菌株JF122的生长与温度、初始pH、接种量等因素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并对其生长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菌株JF122最优生长条件与其降解苯酚并同时还原Cr(VI)的最优条件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90.
太湖春季和秋季蓝藻光合作用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Phyto-PAM浮游植物分析仪测定太湖蓝藻光合作用活性的时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太湖蓝藻光合活性具有显著的时空差异:春季蓝藻的最大光量子产量Fv/Fm (可变荧光和最大荧光之比)和实际光量子产量Fv'/Fm'分别在0.35~0.49和0.16~0.29之间,秋季蓝藻分别在 0.33~0.53和0.21~0.43之间,太湖秋季蓝藻的最大光合作用能力和实际光合作用能力大于春季蓝藻.春季和秋季蓝藻的非光化学淬灭NPQ(non-photochemical quenching)分别在0.012~0.17和0.035~0.26之间,秋季蓝藻的NPQ高于春季蓝藻,说明秋季蓝藻的自我保护能力高于春季蓝藻.快速光响应曲线(Rapid light curve, RLC)的特征参数表明春季蓝藻的光能利用效率、最大电子传递速率和光饱和强度点高于秋季蓝藻;从空间分布来看,蓝藻的最大光合作用能力、实际光合作用能力和光合作用效率在营养水平低和有水草分布的湖区相对较低,富营养化水平高的湖区则相对较高.因此,降低太湖营养盐浓度,恢复水生植物,能够抑制蓝藻的光合作用活性和生长,从而降低蓝藻水华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