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8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190篇
安全科学   35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120篇
综合类   607篇
基础理论   128篇
污染及防治   70篇
评价与监测   36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黄土塬区土壤中原油迁移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海玲  李岩  杨琴 《环境工程》2013,(Z1):637-641
油田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有少量原油洒落井场,原油进入土壤会引发不同程度的污染和危害。通过对不同年代开发的油井井场土壤剖面进行取样分析,研究了原油在以黄绵土为主要形态的井场土壤中的迁移规律和分布特征,为该地区土壤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12.
土壤中总石油烃污染(TPH)的微生物降解与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微生物降解和修复是处理土壤中总石油烃(TPH)污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论文阐述了土壤TPH污染的产生、危害以及物理、化学、生物等修复方法的各自特点,其中重点介绍了微生物修复方法,论述了土壤中TPH在微生物表面的吸附、转运,在微生物体内的降解以及相关降解酶及基因;详细介绍了电子受体、温度、pH、营养元素等外界因素对微生物修复TPH污染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土壤TPH污染的微生物修复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13.
金矿尾矿渣及其污染土壤中氰化物的分布及自然降解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某金矿1995年发生尾矿坝垮坝事件,富含氰化物的尾矿渣对农田和河流造成严重污染.事故3年、4年后,分别对废弃尾矿坝内和被污染农田内的土壤和沉积物中氰化物的水平和垂直剖面上的分布进行了采样分析.结果表明,氰化物在土壤剖面中自然降解速度大大慢于在天然水体中的降解速度;土壤剖面中氰化物的运移行为类似于土壤中易溶盐的迁移行为.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剖面中的氰化物可在土壤表面盐壳中高度富集,即使在4年后其浓度仍可高于新鲜尾矿浆中氰化物的浓度.土壤剖面中的粘质层可部分阻隔氰化物向潜水中运移,其结果又可导致粘质层中氰化物的高度富集.根据土壤中氰化物的自然降解特点,对垮坝引起的土壤污染给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14.
化学钝化修复是一种基于向污染土壤中添加稳定化剂,通过吸附、沉淀、络合、离子交换等一系列反应,使污染物向稳定化形态转化,以降低污染物的可迁移性和生物可利用性,从而达到污染土壤修复目的的方法.磷酸盐、碳酸盐和硅酸盐材料是目前常用的重金属化学稳定化剂.本文概述了国内外关于该3类材料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作用效果、分子机理、应用实例、影响因素及其对土壤性质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该3类材料原位修复土壤重金属的长期稳定性及二次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915.
矿山不同片区土壤中Zn、Pb、Cd、Cu和As的污染特征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27  
廖国礼  吴超 《环境科学》2005,26(3):157-161
根据某典型有色金属矿山生产过程的污染状况,将受污染的矿区土壤分为尾矿污染区、坑道废水污染区、污风降尘污染区和精矿运输污染区4种类型.选择该矿区受污染土壤样本28个,用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ICP-AES)等方法分析了土壤重金属含量和形态特征.结果表明,该矿区土壤重金属Zn、Pb、Cd、Cu和As污染较为严重,土壤Zn、Pb、Cd、Cu和As平均含量分别达508.6mg·kg-1、384.8mg·kg-1、7.53mg·kg-1、356mg·kg-1 和44.6mg·kg-1.不同片区间存在明显差别,污染强度以尾矿污染区最高,内梅罗综合指数为173,其次是精矿运输污染区和坑道废水污染区,污风降尘污染区污染较轻;各片区土壤的重金属元素以残余态为主,有机结合态比例最小,不同元素之间、不同片区土壤之间各形态所占比例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916.
Phytoremediation for phenanthrene and pyrene contaminated soils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Phytoremediation of soil contaminated with phenanthrene and pyrene was investigated using twelve plant species. Plant uptake nd accumulation of these chemicals were evaluated. At the end of the experiment(45 d), the remaining respective concentrations of soil henanthrene and pyrene in spiked vegetated soils, with initial phenanthrene of 133.3 mg/kg and pyrene of 171.5 mg/kg, were 8.71-16.4 nd 44.9-65.0 mg/kg, generally 4.7%-49.4% and 7.1%-35.9% lower than their concentrations in the non-vegetated soils. The loss f phenanthrene and pyrene in vegetated spiked soils were 88.2%-93.0% and 62.3%-73.8% of the added amounts of these ontaminants, respectively. Although plant uptake and accumulation of these compounds were evident, and root concentrations and RCFs(root concentration factors; defined as the ratio of PAH concentrations in roots and in the soils on a dry weight basis) of these compounds 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root lipid contents, plant uptake and accumulation only accounted for less than 0.01% and 0.23% of the nhanced loss of these chemicals in vegetated versus non-vegetated soils. In contrast, plant-promoted microbial biodegradation was the ominant mechanism of the phytoremediation for soil phenanthrene and pyrene contamination. Results from this study suggested a easibility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phytoremediation for soil PAH contamination.  相似文献   
917.
为探讨原油伴生卤水对农作物的影响,进行了种子发芽率试验和田间试验,确定了土壤氯化物含量影响棉花生长的临界值。结果表明,当土壤中氯离子含量大于306.7 mg/kg时,可明显影响棉花的正常生长,使产量明显下降,并污染土壤环境。  相似文献   
918.
多环芳烃是一类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性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煤、石油等燃料的不完全燃烧,易吸附于固体颗粒表面和有机腐殖质,化学结构稳定,能长期存在于自然环境,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危害。中国土壤多环芳烃污染严重,因此急需寻求有效的修复方法进行治理。在众多的多环芳烃污染修复方法中,微生物修复因其低成本、高效、污染少等优点成为研究热点。科学家们从自然界中分离出了多种细菌、真菌等具有降解多环芳烃能力的微生物,并对多环芳烃的降解机理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微生物在代谢活动过程中能够产生酶来实现对土壤中多环芳烃的降解。细菌主要通过产生双加氧酶来催化多环芳烃的加氧反应,而真菌可以通过分泌木质素降解酶系或单加氧酶来氧化多环芳烃。两种途径均是首先通过降低多环芳烃的稳定性,使之容易被进一步降解。目前,微生物修复技术正逐步应用于PAHs污染土壤的实地修复,且已取得一定成效。文章简要介绍了降解多环芳烃的微生物,对多环芳烃的微生物降解机制进行了综述,讨论了影响微生物修复过程的因素,列举了常见的微生物修复相关技术,展望了今后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919.
锑矿土壤中As和Sb的分布、形态及生物可利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微波消解-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了晴隆锑矿区土壤中总砷和总锑,利用Tessier连续提取法分析土壤中不同形态砷和锑.结果表明,各采样点土壤As、Sb含量分别为17.98—127.85 mg·kg-1、171.93—601.59 mg·kg-1,远高于贵州省背景值;土壤中砷和锑的存在形态均以残渣态为主,其次是有机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可交换态很少;土壤中生物可利用态锑占总和0.33%—1.72%,其含量为0.60—3.91 mg·kg-1,而土壤中生物可利用态砷占总和0.09%—0.57%,其含量为0.15—0.48 mg·kg-1.  相似文献   
920.
基于我国土壤污染形势及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市场现状,介绍了几种典型的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结合各种污染场地土壤修复项目特点,系统地分析了现阶段国内染污场地土壤修复产业的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