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9篇
安全科学   1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36篇
基础理论   20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1.
异养甲藻是海洋浮游植物的主要摄食者,在海洋碳循环和营养再生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本研究选择异养甲藻的代表物种—海洋尖尾藻为研究对象,通过喂食单种食物和混合食物,分析食物粒径和种类对异养甲藻摄食率、生长速率和细胞体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洋尖尾藻摄食的食物种类多样性高,隶属于穗鞭藻、定鞭藻、绿藻、硅藻和褐藻等门类的7种藻种均可被其摄食。海洋尖尾藻的摄食明显依赖于食物颗粒的体积,粒径显著影响了海洋尖尾藻的摄食率、生长率和细胞体积。能够被海洋尖尾藻摄食的浮游植物粒径范围在为2~128 μm,但是海洋尖尾藻对粒径为7.4~13 μm的土生杜氏藻、赤潮异弯藻和威氏海链藻的摄食率最高,并且摄食后生长速率和细胞体积最大。粒径为2~4.5 μm的抑食金球藻、赫氏颗石藻、球形棕囊藻单细胞和粒径为128 μm的布氏双尾藻显著降低了海洋尖尾藻的摄食率。当存在其他食物可供选择摄食时,海洋尖尾藻不再摄食布氏双尾藻。由于摄食行为的粒径选择性,异养甲藻可能对浮游植物的粒径结构和种群动态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永定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空间分布状况,2017年春季调查了永定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采集并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77个分类单元,其中水生昆虫为绝对优势类群。聚类分析表明,永定河流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在空间上与流域地理格局基本一致,上游区洋河、妫水河、桑干河以直突摇蚊、流水长跗摇蚊、间摇蚊为优势类群,中游区永定河山峡段以钩虾、台湾蜉、近岸细蜉为主,下游区五湖一线段以德永摇蚊、恩菲摇蚊、沼虾为优势类群。直接收集者成为流域内绝对优势功能摄食类群,在不同区域的相对丰度均达到90%以上。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无组间差异,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物种数在中游区和下游区差异显著(P0.05)。研究表明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出现了整体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重度-中度耐污类群成为优势,多数河段功能摄食类群不完整,永定河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作亟待开展。  相似文献   
13.
食物污泥对红斑顠体虫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不同污泥浓度、颗粒粒径以及蛋白质含量条件下红斑顠体虫的生长情况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在试验污泥浓度范围内红斑顠体虫的最大容纳密度与污泥浓度成正比,而比增长速率和污泥浓度之间的关系满足Monod方程.污泥中蛋白质含量越高,红斑顠体虫比增长速率越高.污泥絮体颗粒粒径越小,越容易为红斑顠体虫所摄食.  相似文献   
14.
厦门海域春夏季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初探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应用稀释法对厦门海域浮游植物生长率(k)和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g)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5月,西海域18测站k、g分别为2.41、0.78d^-1;南部海域27测站分别为2.43、1.32d^-1。8月18测站k、g分别为3.00、2.90d^-1;27测站分别为1.94、0.91d^-1。说明厦门海域作为典型的亚热带港湾,具有高的k、g值。分粒级研究结果显示:8月,18测站微型浮游动物对微型浮游植物(Micro)具摄食偏好;而27测站微型浮游动物对Micro和Nano级的摄食率相近。应用流式细胞技术研究18测站微微型真核浮游植物的k、g,结果表明:春季,生长率和摄食率分别为2.00、1.02d^-1;夏季分别为1.52、0.96d^-1。  相似文献   
15.
长江源和黄河源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于2009年8月和2010年7月对黄河源和长江源的大型底栖动物开展了系统调查。调查期间两区域共鉴定底栖动物66种,隶属于28科57属。其中,环节动物2科5属8种,软体动物2科2属5种,节肢动物23科49属52种,其它动物1科1属1种。长江源大型底栖动物种数、密度、生物量分别为29种、59 ind./m2、00 307 g dry mass/m2;黄河源大型底栖动物种数、密度、生物量分别为48种、369 ind./m2、04 520 g dry mass/m2。长江源动物资源量较低归因于泥沙含量较高和湿地退化。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建设河源区生态屏障尤为重要,这需要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因地制宜开展乔灌草植被建设,防止草地退化和沙化,减缓土壤侵蚀速率,减少河流输沙量,维系河流生态健康。  相似文献   
16.
贺凡  谢磊  徐晓娇  江天久 《海洋环境科学》2019,38(4):489-493, 502
在室内以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为对象,研究单种抑食金球藻(Aureocuccos anophagefferens)及其与亚心形四爿藻(Tetraselmis subcordiformis)混合藻液条件下抑食金球藻对贻贝的生长和摄食的影响。结果表明,抑食金球藻对翡翠贻贝的生长和摄食均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单种高、中浓度抑食金球藻组贻贝的鲜重、干重及无灰分干重均显著低于混合藻组,贻贝的个体生长条件指数(CI)下降明显,其下降率甚至高于饥饿组。混合藻组中贻贝的CI、软组织的鲜重、干重、无灰分干重等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抑制程度与混合藻组中抑食金球藻浓度有关,当混合藻组中抑食金球藻浓度较大时(≥ 4×105 cells/mL),贻贝的上述指标更低。四组混合藻中贻贝的摄食率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抑食金球藻对贻贝的抑食作用也与其藻细胞密度有关,混有较高密度抑食金球藻组中贻贝的摄食率更低,说明抑食金球藻并非因其个体太小而不能被贝类正常摄食,可能产生了某种生物活性物质抑制了贻贝的摄食和生长,亚心形四爿藻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抑食金球藻对贝类摄食和生长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壶状臂尾轮虫摄食生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us)在不同的温度、盐度、饵料种类、pH和光照条件下滤水率(F)和摄食率(G)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温度对壶状臂尾轮虫的摄食有显著影响(P<0.05).壶状臂尾轮虫摄食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5~30℃,最适摄食温度为25℃;(2)盐度对壶状臂尾轮虫的摄食也有显著影响(P<0.05).壶状臂尾轮虫适宜的摄食盐度范围为20~30,最适摄食盐度为20;(3)壶状臂尾轮虫对5种不同藻类食物F的顺序为: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tum)>>小球藻(Chlorella sp.)>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 Lermumerman)>金藻8701(Isochrysis galbana Park 8701)>扁藻(Tetraselmis chuii);G的顺序为:小球藻>小新月菱形藻>金藻8701>牟氏角毛藻>扁藻;(4)壶状臂尾轮虫适宜的摄食pH范围为6.0~8.0,最适摄食pH为7.0; (5)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黑暗有利于壶状臂尾轮虫的摄食.  相似文献   
18.
卢勇  苏珊珊  黎明  惠阳 《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Z2):118-122,178
环境中的多氯联苯(PCBs)和多溴联苯醚(PBDEs)通过食物链,可以在水生生物实现生物积累。而人类食用这些含有污染的食品,可以造成对人体的健康危害的摄食暴露,导致癌症、内分泌失调等疾病,并影响生育能力和儿童智力发育。但由于生物体内在因素的复杂性,PCBs和PBDEs在生物体内的代谢、放大等机制仍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在海南省松涛水库采集了鱼类和螺蛳共34个样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检测样品中农药的浓度,并根据美国环境保护署(US EPA)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松涛水库周围人群通过饮食途径摄入水生生物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检测的29种农药,仅有7种在大部分样品中检出,分别为2,4-DDE、4,4-DDE、2,4-DDD、4,4-DDD、4,4-DDT、甲氧滴滴涕和甲基对硫磷,它们的平均含量(以湿重计)分别为0.32 ng·g~(~(-1))、3.68 ng·g~(~(-1))、0.17 ng·g~(~(-1))、1.33 ng·g~(~(-1))、0.90 ng·g~(~(-1))、1.34 ng·g~(~(-1))、0.32 ng·g~(~(-1))。鱼类肌肉以及螺蛳肉中农药的健康风险评价远远低于可承受水平,表明食用这些鱼类与螺蛳所造成的健康风险比较低。与其他研究相比,松涛水库的农药污染程度较轻。造成不同生物体间的农药含量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牙叉库区的农药污染比南丰和番加库区的污染严重。  相似文献   
20.
四溴联苯醚(BDE-47)对两种海洋桡足类动物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四溴联苯醚(BDE-47)对海洋桡足类的毒性效应,以太平洋真宽水蚤和日本虎斑猛水蚤为受试生物,依据急性毒性实验96 h-LC50值,设置5个浓度组和1个对照组,测定摄食率、滤水率、耗氧率、排氨率和抗氧化防御系统中SOD、GST、GPx活性以及GSH含量。结果显示:BDE-47对太平洋真宽水蚤和日本虎斑猛水蚤的96 h-LC50分别为
57和851 μg·L-1,后者明显高于前者。2种桡足类在BDE-47作用下,其能量摄入和代谢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诱导或抑制。太平洋真宽水蚤在中浓度(1.425 μg·L-1)下摄食率和排氨率受到促进,高浓度(5.70和11.40 μg·L-1)下耗氧率明显抑制;日本虎斑猛水蚤高浓度下(170.20 μg·L-1)摄食率受到抑制,中浓度(21.28 μg·L-1)下耗氧率受到促进,各个浓度的BDE-47对其排氨率均有明显促进作用。太平洋真宽水蚤SOD活性在BDE-47暴露96 h过程中均低于对照组(P<0.05),受到明显抑制;GST活性随暴露时间延长先升高后降低;GSH含量和GPx活性低浓度(0.7125和1.425 μg·L-1)下随时间先升高后降低,而高浓度(5.70和11.40 μg·L-1)下则相反。日本虎斑猛水蚤SOD活性随BDE-47浓度的升高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GST活性和GSH含量在低浓度(10.64和21.28 μg·L-1)BDE-47中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而高浓度(85.10和170.20 μg·L-1)
BDE-47下,GST活性随时间先升高后降低,GSH含量则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GPx活性呈现先降低后升高趋势。由此可见,BDE-47与这2种桡足类的能量摄入、代谢和抗氧化防御系统存在一定时间及剂量效应,并具有明显的物种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