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8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7篇
安全科学   59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35篇
综合类   147篇
基础理论   86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18篇
灾害及防治   1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6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高海拔的树线构成了一个对气候变化及其变化程度理想而敏感的代表性指标,即一个全球气候变化监测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内涵主要是有关高海拔树线和北方山地森林变化的多尺度记录和重建,在整个全新的所有时间尺度上,它们的位置,结构和组成受到气候因素的驱动,自全新世早期起,苏兰松树线退行性的下降与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制约千年气候变化的必然性理论相吻合,在距今约7000年前,气候的季节性连续减弱,凉雁且更潮湿的夏季和积雪不断增加的冬季,为亚高山桦树林带迁入和挪的夏季和积雪不断增加的冬季,为亚高山桦树林带的迁入和挪威云杉的生态学占优势地位创造了条件,除了这种长期的趋势,较短时间的非正常气候也从树线年代学中得到了树线和很稠密的山地森林,从那以后,进入小冰期,直到19世纪晚期,北方和高海拔的生态系统受到寒冷,风以及高度易变的气候条件的严重胁迫,干扰和动摇,在本世纪前半叶的一段较暖气候的出现,是某些被小冰期所破坏的结构得以恢复,但是,树线和高海拔的森林还远远没有恢复到它们中世纪所达到的程度,在运去的四,四十五年中,仪器记录到海洋性更强和稍微有些冷的气候,高海拔乔木植被已作出了退行性的反应,表现在落叶,生长迟缓,停止更新及局地性的树线下降,新冰期的进程已重新开始,例如亚高山/高山矮灌丛石南的干梢枯死,其后相继而来的腐殖质和表面矿物质的丧失,已在一个唯一的,具有始于20世纪初本底数据的区域网络中监测到了这些过程。  相似文献   
72.
世界自然保护基金发表的报告书指出,从人类明开始8000年间世界自然林已有2/3消失。以气候、地形等为参数用计算机测算,8000年前森林面积为80.8亿公顷,现在只不过30.44亿公顷。  相似文献   
73.
根据室内测定资料,对雷州半岛桉林地砖红壤水分性能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与自然植被下的砂页岩赤红壤比较,浅海沉积物桉林-砖红壤导水性、持水能力及供水能力均较低。在同样的吸力下,土壤持水量较少,在同样的吸力段,土壤释放的水量较少;玄武岩桉林-砖红壤持水能力较高,但导水性和供水能力较低。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浅海沉积物桉林-砖红壤持水能力较低主要受粘粒较少影响,其水分的有效性较低主要与其有机质的较少有较大关系;玄武岩桉林-砖红壤持水能力较高而水分的有效性较低,主要受其粘粒含量较高、有机质含量较低的制约。  相似文献   
74.
太白山红桦林林隙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太白山红桦林林隙的一般特征和干扰状况进行了初步研究,分析了植被中林隙的数量、类型及成因,并对林隙形成木的类型、数量、物种构成和径级结构做了分析.结果表明,太白山红桦林林隙以自然立枯形成的最多;林隙线状密度为23.5个/km;冠空隙面积在20~80m2范围内的最多,冠空隙总面积占整个林分面积的4.7%;扩展林隙的面积在50~100m2范围内的最多,占整个林分的11.9%;林隙的形成木以红桦为主,径级在20~40cm范围内的占绝大部分;在太白山红桦林中,大多数的林隙由1~3株林隙形成木形成,其中单株形成木形成的林隙最多,每个林隙的林隙形成木平均为1.51株;林隙的腐烂等级为C级的分布较多;冠空隙径高比多分布在0.30~0.45之间,扩展林隙径高比多分布在0.60~0.80之间;林隙内幼苗主要有红桦、华山松,在大面积的林隙内红桦幼苗占绝对优势.图1表5参26  相似文献   
75.
用马尔柯夫模型预测马尾松低效林改造恢复过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马尔柯夫模型对四川盆地马尾松低效林改造恢复过程中林分各层次盖度、多样性指数和灌木层物种组成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马尔柯夫模型可适用于退化森林生态系统人工恢复重建过程的研究;四川盆地马尾松低效林可以自然恢复,但采用封育补植措施则能加快恢复进程.对马尔柯夫模型及预测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6.
在东江中上游低效水土保持林的改造中,营建了不同套种模式的水保林,效益监测结果表明,乔灌草模式、乔灌模式和马尾松纯林模式中,以乔灌草模式的水土保持效果为最佳.乔、灌、草层分别对降水的截留和吸附,以及大量的地上枯落物具有强大的持水能力,有效地减少了雨滴直接冲刷地表,使得乔灌草模式的土壤侵蚀明显减少,套种4 a后土壤侵蚀模数降为960 t/(km2(a),约为乔灌模式的1/3和马尾松纯林的1/5;同时使土壤蓄水能力提高,土壤肥力状况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77.
表面活性剂对柴油在土壤中吸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景环  曾溅辉 《环境化学》2007,26(5):610-613
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土壤对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的吸附行为,探讨表面活性剂对柴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对LAS和CTAB的吸附等温线均为非线性,其吸附能力的大小顺序为:轻壤土>轻粘土>中壤土>砂壤土>重壤土>紧砂土.同一土壤中,CTAB的吸附量大于LAS的吸附量.LAS和CTAB均利于柴油在土壤表面的解吸,且LAS的解吸效果更好.柴油的吸附量随LAS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当CTAB的浓度小于临界胶束浓度CMC时,吸附量随CTAB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当CTAB的浓度等于或大于临界胶束浓度(CMC)时,吸附量随CTAB浓度的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78.
三江平原湿地岛状林CH4和N2O排放通量的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三江平原湿地岛状林生长季N2O、CH4的排放通量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原位测定,分析了三江平原湿地岛状林CH4、N2O排放通量的季节特征,并初步探讨了CH4、N2O排放通量与温度和土壤水分的关系.湿地岛状林CH4、N2O通量均呈现出明显的正负交替的变化特征, 通量范围分别为-560.45~706.35 μg/(m2·h)和-28.87~43.59 μg/(m2·h), 季节均值分别为41.88 μg/(m2·h)和11.56 μg/(m2·h).结果表明, 湿地三江平原湿地岛状林土壤是CH4和N2O的汇.相关分析表明,CH4和N2O的排放与箱内温度具有弱相关性.土壤水分是影响湿地岛状林土壤CH4吸收、排放关系的重要因素, 而土壤的干湿交替能促进岛状林土壤N2O的排放.  相似文献   
79.
广州市城市森林的空间特征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应用城市林业的基本理论和GIS技术,广州市城区森林的空间分布以两山(白云山、越秀山)两河(珠江、流溪河)为核心,辅之公共绿地和道路绿化,形成多功能、多类型的网络式结构。近郊森林建设好风暴旅游林以及环绕卫星城镇和重点工业镇的生态公益林。远郊森林保障了“菜蓝子”工程,促进森林旅游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0.
种子大小在森林更新过程中的生态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种子大小与个体发育、种群动态和群落组成、结构与动态的相互关系进行综述,着重阐述了不同大小的种子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的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