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2篇
安全科学   2篇
综合类   14篇
基础理论   13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
研究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didecyl phthalate, DIDP)致雄性小鼠肝损伤作用及其机理。以雄性BALB/c小鼠为受试动物,随机分为7组,包括溶剂对照组(生理盐水)、4个DIDP染毒组(0.15、1.5、15和150 mg·kg~(-1))、维生素E(vitamin E, VitE)(100 mg·kg~(-1))处理组和DIDP+维生素E处理组(150 mg·kg~(-1)DIDP+100 mg·kg~(-1)VitE),连续灌胃14 d。以肝组织匀浆测定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和细胞凋亡因子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ysteine aspartic proteinase 3, Caspase-3)水平。采用动物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指标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白蛋白(albumin, ALB)水平,并同时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变化与荧光染色结果。随着DIDP染毒剂量的增加,小鼠肝组织ROS、MDA和Caspase-3含量逐渐上升,血清ALT和AST水平也逐渐上升,GSH含量逐渐降低,血清ALB水平也逐渐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P 0.01); VitE处理组ROS、MDA和Caspase-3含量相应降低,血清ALT和AST水平也相应降低,GSH含量逐渐上升,血清ALB水平也相应上升。小鼠肝组织形态观察结果表明,随着DIDP染毒剂量的增加,小鼠肝组织的病理损伤程度呈上升趋势。研究表明,较高剂量(≥15 mg·kg~(-1))的DIDP能造成小鼠的肝脏损伤与细胞凋亡,抗氧化剂VitE可使肝脏损伤与细胞凋亡减轻,对小鼠肝组织起保护作用,说明氧化应激介导了DIDP对机体的损伤。  相似文献   
12.
钙离子存在下胞外聚合物及其模拟溶液在膜污染中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的问题,为探究模拟物质替代实际物质的可行性,以胞外聚合物(EPS)及其模拟溶液(BSA+SA)为研究对象,对比了钙离子(Ca~(2+))存在下胞外聚合物及其模拟溶液在膜污染中的差异,考察了EPS-Ca~(2+)和BSA+SA-Ca~(2+)在粒径分布、官能团、流变特性和膜污染行为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Ca~(2+)使得溶液粒径变大,且EPS-Ca~(2+)的平均粒径大于BSA+SA-Ca~(2+)的平均粒径;不同官能团与Ca~(2+)发生作用导致红外光谱中特征峰发生偏移;BSA+SA-Ca~(2+)水胶体系结构更稳定,随着应变的增大,胶体结构被破坏的程度较轻;在微滤过程中,相同操作条件下,BSA+SA-Ca~(2+)的膜污染现象更为严重。进一步采用Hermia过滤模型拟合发现,EPSCa~(2+)和BSA+SA-Ca~(2+)分别对中间堵塞模型和滤饼层过滤模型的拟合程度最高。上述结果可为膜污染过程中胞外聚合物及其膜污染机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长链烷基化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共振光散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奉萍  黄承志  舒为群 《环境化学》2001,20(5):497-502
应用荧光分光度计进行共振光散射测定,研究了水相介质中长链烷基化物十二烷基硫酸钠(SLS)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平衡。实验表明,在微酸性条件下,SLS与BSA形成的复合物引起共振散射增强,根据470mm的光散射增强信号建立了一定酸度下SLS与BSA结合的数学关系式,随着pH值的变化,二者相互作用的结合平衡常数(Kf)及每分子BSA所结合的SLS个数(n)均不相同。  相似文献   
14.
郭明  何玲  孙一新  关颖  李铭慧 《环境化学》2012,31(9):1355-1361
通过滴涂法制备槲皮素修饰玻碳电极(Qu/GCE,Quercetin/Glassy Carbon Electrode),并对修饰电极进行电化学性能表征;利用槲皮素修饰电极研究了Cu2+离子与牛血清白蛋白(BSA,Bovine Serum Albumin)的结合反应机制.循环伏安法测试结果显示该修饰电极具有准可逆氧化还原反应;将槲皮素修饰电极应用于测试重金属离子-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反应机制,在pH 5.0 HAc-NaAc缓冲溶液体系中,使用槲皮素修饰电极测定Cu2+-BSA相互作用,显示出良好的线性响应关系.根据文献报道结合实验数据,本文建议了结合参数计算理论方程,并利用建议的理论方程计算了Cu2+-BSA的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数,相关研究结果可为槲皮素修饰电极研究非共价相互作用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三萜类化合物在体内的结合转运机制,采用荧光光谱法结合紫外吸收光谱研究从中药爵床中分离的有效成分木栓酮(Friedelin,FDL)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结合反应.通过研究木栓酮对牛血清白蛋白内源性荧光的淬灭作用,发现木栓酮可以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结合,且其作用是一个静态猝灭的过程.通过计算木栓酮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发现在生理弱碱性溶液中二者具有较强的结合作用,且以1:1结合.根据热力学参数推测木栓酮与牛血清白蛋白的作用力类型为氢键和范德华力.根据F 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计算出木栓酮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距离为2.86 nm.研究表明木栓酮在体内可以通过血清白蛋白进行结合和转运.  相似文献   
16.
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Cu2+离子与血清蛋白质混合组份体系的结合反应机制,测定了反应体系的结合常数K、结合位点数n,探讨了荧光猝灭机理。同时探索了Cu2+与蛋白质混合组份体系及单一组份体系相互作用的差异。结果表明:混合组份体系中,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与牛乳铁蛋白(Bovine lactoferrin,BLF)分子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从而影响混合组份体系中BSA/BLF与Cu2+的相互作用,Cu2+与蛋白质混合组份体系相互作用并非蛋白质单组份体系作用之和。分析实验数据,首次发现当BSA/BLF达到临界比值时,金属离子与混合蛋白质组份相互作用过程中出现了蛋白质分子的"契合"现象。文章利用生物酶反应机制中的酶活性部位柔性假说合理解释了Cu2+与血清蛋白质混合组份体系相互作用中的"量敏效应"。  相似文献   
17.
全氟辛烷磺酸盐(PFOS,perfluorooctane sulphonate)作为一类高效表面活性剂被广泛用于各种泡沫灭火剂中,具有持久性、高度生物累积性、生物毒性以及可远距离环境迁移等特点。目前已在消防人员的血浆中发现PFOS,针对灭火救援过程中所接触的此类物质的毒性应引起消防救援队伍的重视,运用合理手段减少消防救援人员的接触,充分洗消,减轻PFOS的毒性影响。本文运用分子对接技术印证PFOS与人血浆中3种主要功能蛋白质(免疫球蛋白、人血清白蛋白、血清红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了PFOS在人体中毒性和积累的分子基础,为一线灭火救援消防救援人员职业健康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一粒粒稻米里,可提取出用于治疗烧伤、肝腹水急需药品人血清白蛋白。而在以往,这种白蛋白只能从血浆中提取,缺口非常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及二者合并者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变化。方法对70例入选者行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肝肾功能、尿常规等测定。结果①单发疾病(高血压或糖尿病),随血压或血糖增加,尿微量白蛋白增加。②二者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虽然血压或血糖未达到单发时程度,但其尿微量白蛋白却高于单发水平。结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要严格控制血压、血糖,早期检测尿微量白蛋白,及时干预。  相似文献   
20.
采用反相悬浮法,以甲醛为预交联剂,环氧氯丙烷交联、氯乙酸羧化制备交联羧化壳聚糖微球,用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对微球进行表征,并用于牛血清白蛋白的吸附研究。考察了吸附时间、溶液pH值、牛血清白蛋白的浓度、温度、氯化钠含量等因素对牛血清白蛋白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羧化改性交联CTS微球不溶于酸和碱,对牛血清白蛋白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在pH5.0时,吸附在1h内可达平衡,吸附数据符合Langmuir等温方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