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77篇
安全科学   6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63篇
基础理论   65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1.
采用斑马鱼胚胎发育技术,观察邻甲酚、对甲酚、间甲酚和2,4-二叔丁基酚联合作用对斑马鱼胚胎的影响,以研究烷基酚类化合物的毒性.结果表明,4种受试物的联合对斑马鱼胚胎发育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及不同程度的致死等效应.Ohpf染毒主要表现为:24 h后卵凝结和尾部无延展,眼点发育受抑制及无主动活动;48 h卵凝结和心率异常,无...  相似文献   
92.
近岸海域重金属污染不容乐观,作为“一种潜在的海洋模式鱼种”黑点青鳉(marine medaka,Oryzias maelastigma)对不同重金属胁迫的响应水平却鲜有报道.为探究并比较海水鱼种黑点青鳉早期生活阶段对Cd2+、Hg2+、Cr6 +和pb2 +等不同重金属胁迫的响应,在实验室通过半静态方式,对黑点青鳉受精...  相似文献   
93.
江晓栋  薛银刚  魏永  许霞  刘菲  薛柯  施昕澜  顾铭 《环境科学》2019,40(8):3840-3848
为了准确评估PM_(2.5)的综合生物毒性,采用发光细菌急性毒性、斑马鱼胚胎急性毒性和体外人肺腺癌细胞(A549)毒性试验对常州市冬季雾-霾天、冬季正常天和夏季这3个时间段的PM_(2.5)进行生物毒性评价,并结合大气理化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个时间段的PM_(2.5)均表现出急性毒性或发育毒性.冬季雾-霾天、冬季正常天和夏季PM_(2.5)对发光细菌的毒性单位(toxicity unit,TU)值分别为1. 74(有毒)、1. 19(有毒)和0. 92(微毒);对斑马鱼胚胎的TU值从大到小排列为:冬季正常天(TU=1. 14,有毒)、冬季雾-霾天(TU=0. 79,微毒)和夏季(TU=0,无毒);对A549的TU值为:冬季雾-霾天(TU=0. 61,微毒)夏季(TU=0. 38,微毒)冬季正常天(TU=0. 31,微毒).在发育毒性方面,除夏季PM_(2.5)样品,其余2个时间段的PM_(2.5)均对斑马鱼胚胎发育有影响,主要表现出心包囊肿、脊椎弯曲和尾部畸形.平均毒性(average toxicity,Av Tx)、毒性指数(toxic print,Tx Pr)和最敏感测试(most sensitive test,MST)综合毒性评价方法表明冬季雾-霾天和冬季正常天PM_(2.5)均表现出有毒,夏季则表现出微毒,以冬季雾-霾天PM_(2.5)样品的综合毒性最高.此外,3种测试生物对PM_(2.5)污染物的敏感度排序为发光细菌斑马鱼胚胎 A549.理化指标和生物毒性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PM_(2.5)中所含的污染物对生物毒性效应产生影响,可为PM_(2.5)生物毒性综合评价和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4.
利用淡水型发光细菌青海孤菌的一个变种Q67和热带爪蟾胚胎对温瑞塘河沉积物浸出液生物毒性检测分析.沉积物相对发光强度平均值为63.3%,属中等生物毒性,最高发光强度为81.9%,最低发光强度为40.6%.沉积物浸出液的发育毒性结果为胚胎平均孵化率75.98%,最低点为42.5%,最高点为100%;胚胎成活率平均值为83.77%,最低值为66.25%,最高值为100%;平均致畸形率为16.6%,4个采样点无致畸现象,最大致畸性率为36.3%;爪蟾的平均体长为3.58cm,最小体长2.64cm,最大体长4.06cm.工业园区、城市生活与工厂混杂区,河流交汇且易于沉积区域生物毒性大,在源头区及单一生活污染区生物毒性小.  相似文献   
95.
近年来工业和养殖业中铜和四环素的滥用,导致了一定的水环境污染问题。为探究铜与四环素对水生生物的毒害作用,选择斑马鱼作为受试生物,研究了铜及其与四环素的联合暴露对斑马鱼胚胎的毒性效应,并进一步探索了其可能的致毒机制。结果表明:铜在低浓度下(10%致死浓度LC10=2.5 μg?L-1,10%效应浓度EC10=0.1 μg?L-1)明显延迟了斑马鱼胚胎的孵化、卵黄囊吸收、头部、鱼鳔和体长等生长指标的发育,同时在心脏区域引起明显细胞凋亡效应。幼鱼体内总铜含量检测结果显示低浓度下铜的生物利用度相对更高。基因表达结果显示环境浓度的铜可能通过影响神经和心脏相关基因的表达引起斑马鱼胚胎的神经发育和心脏发育异常。铜和四环素的联合暴露实验结果表明二者的复合污染类型为拮抗作用,且两者相互作用可以形成络合物。综合以上结论,说明环境浓度的铜可能通过细胞凋亡、分子水平的变化等方式对水生生物的早期生长发育产生危害,如延迟生长发育、神经及心脏发育异常,另外铜可通过和四环素等环境中其他污染物的结合改变铜的生物有效性和毒性。  相似文献   
96.
为探究纳米银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作用,选取斑马鱼胚胎为受试生物,考察了纳米银对斑马鱼胚胎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同时比较了纳米银与银离子对斑马鱼胚胎的毒性作用和机理。实验将受精后4小时(4 hpf)的斑马鱼胚胎分别暴露于不同浓度的纳米银和银离子溶液中至96 hpf,观察并记录了胚胎的死亡、孵化和畸形等指标。应用吖啶橙(AO)染色实验研究了胚胎暴露之后的细胞凋亡情况,并且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暴露浓度的增加,纳米银和银离子均能导致斑马鱼胚胎的死亡率增加和孵化率降低,并且引起孵化延迟。纳米银和银离子的96 h半数致死浓度(96 h-LC50)分别为11.75 mg·L-1和0.054 mg·L-1。银离子毒性远大于纳米银毒性。暴露的斑马鱼胚胎均表现出体长变短和卵黄囊肿大的畸形。AO染色结果表明,纳米银和银离子处理组胚胎的躯干和卵黄囊部位存在细胞凋亡信号。基因表达分析结果显示,1.93 mg·L-1纳米银显著提高了斑马鱼胚胎caspase9的表达(P0.05),而0.006 mg·L-1的银离子就能显著上调COX-2a(P0.01)和COX-17(P0.05)基因的表达,同时0.036 mg·L-1银离子增加了斑马鱼体内p53基因的表达(P0.05)。以上研究结果说明,纳米银可能通过caspase通路诱导细胞凋亡进而影响斑马鱼胚胎的生长发育;而银离子不但影响氧化系统基因通路,还能通过p53诱导凋亡进而阻滞斑马鱼胚胎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97.
为了揭示不同浓度苯并芘(BaP)及滴滴涕(DDT)对海洋贝类胚胎的生态毒理效应,将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胚胎分别暴露于不同浓度BaP及DDT中,检测暴露24 h和48 h后,BaP和DDT对翡翠贻贝胚胎抗氧化及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的影响,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并利用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IBR)指数对苯并芘及DDT对翡翠贻贝胚胎的综合毒理效应进行评价。结果表明,BaP和DDT胁迫显著影响翡翠贻贝胚胎抗氧化酶(SOD、GPx)和非特异性免疫酶(ACP、AKP)的活性。与对照组相比,随着暴露浓度的升高,胚胎SOD、AKP的活性呈现先抑制后诱导的趋势。DDT和BaP对ACP酶活性的影响不同,其中BaP对ACP活性的影响表现为先抑制,后恢复,而DDT对翡翠贻贝胚胎ACP的活性影响不显著。IBR分析表明,在胁迫早期随着污染物浓度的升高,RIB值逐渐增大,随着染毒时间延长,处理组RIB值均减小,总体来说,DDT的RIB值比BaP的RIB值大,表明DDT的胚胎毒性较强。通过探究翡翠贻贝胚胎重要酶应答BaP和DDT胁迫的毒理生化响应,评价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海洋贝类的毒理效应,为敏感生物标志物的筛选打下一定的基础,且为海洋环境的污染早期预警监测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98.
鉴于鱼类和哺乳动物的谷氨酰胺代谢途径有所不同,为了优化CHSE细胞的培养基和大量培养的过程控制。考察了谷氨酰胺对CHSE细胞生长和代谢的影响.在CHSE细胞批培养中,无谷氨酰胺的M199培养基可以支持CHSE细胞的生长,当初始谷氨酰胺浓度c=0.54mmolL^-1时,细胞可达到最高密度nmax/10^5mL^-1=16.19;而更高浓度的谷氨酰胺(c:1.76-5.62mmolL^-1)对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在c=0~5.62mmolL^-1初始谷氨酰胺浓度的批培养中,葡萄糖的利用和乳酸的生成基本一致,随谷氨酰胺浓度的升高,Qglc和Qlac增加,Yn/glc降低.另外,随着初始谷氨酰胺浓度的增加(c=0~3.33mmolL^-1),谷氨酰胺的消耗增加,Yn/gln和Yammo/gln分别下降58%和50%;当初始谷氨酰胺浓度继续增加时,谷氨酰胺的消耗、Yn/gla和Yammo/gln基本不变.此外,当初始谷氨酰胺浓度为0时,丙氨酸成为消耗性的氨基酸;Yala/gln先随初始谷氨酰胺浓度的增加(c=0.54~1.76mmolL^-1)而增加,而后又随初始谷氨酰胺浓度的增加(c=1.76~3.33mmolL^-1)而降低.最后维持不变.图4表3参16  相似文献   
99.
塔玛亚历山大藻对栉孔扇贝胚胎和早期幼虫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藻株ATHK)能抑制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受精卵的孵化和早期D型幼虫的存活。实验发现,暴露于密度为100和500cells/mL的塔玛亚历山大藻中,36h后,扇贝受精卵的孵化率分别为对照组的30%和5%,在实验范围内,三角褐指藻和赤潮异弯藻对受精卵孵化无影响,而另一塔玛亚历山大藻灌株ATCI02对受精卵孵 化有显著影响,指数生长前期时的藻对受精卵的毒性最大,原肠期之前各阶段的胚胎对塔玛亚历山大藻毒性最敏感,在密度为3000cells/mL以上的塔玛亚历山大藻中,早期D型幼虫存活和活力开始显著下降,在密度为5000cells/mL藻中暴露20d或10000cells/mL藻中暴露14d后,D型连续剧虫的存活率为0。塔玛亚历山大藻产生的毒性物质为非PSP毒素的一类未知毒素。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