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安全科学   4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9篇
综合类   16篇
基础理论   31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玉米/花生间作具有明显的间作优势,对作物生长和产量均有促进作用。为了阐明玉米/花生间作效应机制,测定了玉米/花生间作根际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的变化规律,并对这些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与单作玉米和单作花生相比,玉米/花生间作显著提高了根际土壤的全氮、有效氮、有效磷含量以及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促进了间作玉米根际土壤细菌和微生物总数量显著增加。相关分析表明,有效磷含量与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脲酶活性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正相关(P<0.05),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显著正相关(P<0.05)。总钾含量和p H值、蔗糖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蛋白酶和过氧化氢酶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主成分分析获得3个主成分,解析贡献率分别为48.981%,43.617%和7.402%。第一主成分主要是放线菌、真菌、有效磷等组成,第二主成分主要为有机质和p H,第三主成分主要是总氮和细菌。经标准化后计算栽培措施得分显示:间作花生得分最高1.937,其次是间作玉米1.008,两者均显著高于单作玉米和单作花生。该研究表明玉米/花生间作系统的生态环境优于单作系统,机制解析为玉米/花生间作可明显促进土壤有效氮磷含量、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的增加,进而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2.
以高抗黄曲霉花生品种J11、中抗品种HY22和敏感性品种JH1012为材料进行黄曲霉侵染,在不同时间段取样测定各品种花生种皮和籽仁的毒素含量,并同时测定籽仁中脂肪酸和亚油酸、油酸含量。结果表明,各花生品种的种皮内毒素含量随侵染时间增加而升高,到最大值后保持稳定;而籽仁中的毒素含量较低,不同品种花生受侵染后毒素含量大小表现为高抗品种〈普通品种〈高感品种。亚油酸和脂肪含量与黄曲霉毒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油酸呈显著负相关,说明高油酸含量和低脂肪、亚油酸含量的花生品种对黄曲霉毒素的侵染有一定抵抗作用。  相似文献   
53.
大火在宋庄村西头农田旁边的麦秸秆堆上熊熊燃起,村民发现火情后,立即通过覆盖全镇的无线报警系统向村义务消防队报警,并向全村发出警告。村义务消防队员迅速赶到现场,用手中的消防桶从水坑里取水后,熟练而迅捷地向麦秸秆堆泼去。另一名消防队员则手持灭火器,向1m多高的火焰喷去。在无法控制火势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54.
花生施用燃煤烟气脱硫副产物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研究了施用燃煤烟气脱硫副产物(石膏和粉煤灰)对花生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广东浅海沉积砖红壤上,施用脱硫副产物对盆栽花生出苗、根系及其营养生长、花生花针生长发育等均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抑制程度与脱硫副产物施用量有关。但在添加1%、5%、10%的脱硫副产物条件下,花生根瘤数量及质量均比不施脱硫副产物的处理有成倍地增加,若添加量达到20%则会对根瘤生长繁殖产生明显的抑制。施用脱硫副产物提高了花生的产量,在施用量达到土壤质量1%的条件下,花生获得最高产量,且根瘤生长繁殖受到促进,故该施用量是该实验的最优处理。  相似文献   
55.
研究了稻草秆粉基质中白腐菌对三苯甲烷类染料(孔雀绿、溴酚蓝和结晶紫)的降解特性.结果表明,白腐菌10 d内对三苯甲烷类染料脱色率均可达到93%以上.染料加入对木素过氧化物酶分泌有抑制作用.随着培养过程的进行,染料脱色率增加,脱色降解以漆酶为主.紫外扫描发现,染料吸收波长有偏移,标志着染料结构发生变化,其中溴酚蓝能被完全矿化.图2表2参10  相似文献   
56.
垃圾肥在潮土上对花生的增产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潮土上施用垃圾肥对花生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较贫瘠的土壤上,垃圾肥单独或与N、P化肥配合施用,都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单独施用比对照增产率为9.3%~29.1%,与化肥配合施用增产率为10.8%~20.5%。垃圾肥施用量在15~30t/hm2时可获较高的增产效益。施用垃圾肥对花生仁中的粗蛋白质、粗脂肪和全磷含量有一定的提高。尽管所施用垃圾肥中含有一定量的有害元素,如Cd、Pb、Cr等,但花生仁中这些元素含量并不高,说明施垃圾肥是安全的。试验结果还表明;施用垃圾肥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以及有效N、P、K的含量。特别是有效微量元素含量提高幅度较大,Zn、Cu、B各处理平均是对照的2~10倍,Fe、Mn、Mo比对照提高17%~38%。  相似文献   
57.
本文对广东湛江地区砖红壤性水稻土,进行铜(CuCl_2)的不同添加浓度对水稻和花生作物生长发育和残留影响的盆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玄武岩成土母质发育的较高铜背景土壤上(46.5mg/kg),添加金属铜浓度在200mg/kg范围内,无论对水稻或花生,仍未出现对产量的不良影响,反而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作物食用部分的残留量与土壤浓度的相关性来看,花生显著,而水稻不明显。最后建议277mg/kg土壤铜浓度作为砖红壤性水稻土的临界浓度。  相似文献   
58.
木薯和花生间作对Cd吸收及根区速效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是热带和亚热带广泛种植的大生物量能源植物,在污染土壤上具有较强的生物修复潜力,花生(Arachis hypogaea)对土壤Cd具有很强的富集能力.木薯与花生间作可充分利用光热水资源,具有良好的间作优势,是近年来我国南方红壤坡耕地生态种植模式.为了解木薯与花生间作对土壤Cd吸收及根区速效养分的影响,在重金属Cd污染的小区进行了木薯单作、花生单作、木薯与花生间作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木薯与花生间作的产量土地当量比(LER)大于1,土地利用率提高了87.0%.与木薯单作相比,间作下木薯茎和叶w(Cd)分别降低了12.24%和19.51%,二者呈显著性差异(P < 0.05),花生籽粒w(Cd)降低了35.38%,与单作花生差异显著(P < 0.05).与单作下木薯和花生相比,花生、木薯总富集系数分别降低了16.32%、12.45%,间作系统对每hm2土地上Cd的富集量分别提高了10.72%、113.76%;间作下花生根区土壤w(速效氮)、w(速效磷)分别提高了18.85%、20.36%,木薯根区土壤w(速效氮)提高了21.00%,与单作下花生和木薯相比均呈显著性差异(P < 0.05).研究显示,木薯与花生间作可提高土壤根区速效养分含量,促进作物生长,在提高作物生物量、降低作物各部位单位Cd含量的同时,可提高间作系统对土壤Cd的富集量,这种间作方式对实现两种能源植物生态修复及经济效益的整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9.
介绍了以麦秸秆、凹凸棒石为原料,以酚醛树脂、固化剂为辅料,按照不同的配比进行混合、干燥、热压,而后采用高温烧结工艺,制备新型复合碳材料。试验制备了各种不同原料配比以及不同烧结温度下的材料,并对材料的物理强度、密度、气孔率、强度、电阻率等性能进行了测试,对其性能表征、形成机理和形成规律进行分析,初步探讨了原料选择、原料配比、碳化温度等参数对制备工艺以及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确定了当麦秸秆∶凹凸棒石=2∶1和3∶1,温度为700~800℃时,材料的各物理性能较为理想。实验证明麦秸秆为原材料制备凹凸棒石的可行性,为麦秸秆的资源化利用、凹凸棒石的应用以及木质陶瓷复合材料的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0.
采用SSH (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和Race-PCR (Rapid-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技术克隆得到来自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矮化突变体'NDF-1'的一个差异表达基因编码区的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Bncp5.该基因全长1 224 bp,含有1 080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359个氨基酸.该基因编码区与甘蓝中一个与衰老相关的半胱氨酸蛋白酶基因(登录号AF454960)同源性达97%,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到100%. Bncp5编码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39.5×103,等电点为5.57.对其活性位点的分析表明其具备真核生物半胱氨酸蛋白酶的活性中心,且有很高的功能区段保守性,推测为一跨膜蛋白.相对定量PCR的检测结果表明, Bncp5在野生型和矮化突变体的根、茎、子叶和真叶中都有表达,但是表达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在野生型高秆油菜中,根的表达量最低,在真叶的表达量最高;在矮化突变体中,根、茎中的表达明显高于野生型,而在子叶和真叶中的表达量与野生型油菜的表达量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