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安全科学   2篇
环保管理   6篇
综合类   29篇
基础理论   15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16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41.
Nepal is one of the top three exporters of larger cardamom (Amomum subulatum Roxb.) in the world market contributing largely to the Nepalese economy. Sub-Himalayan range of hilly area of eastern Nepal is popular for large cardamom cultivation. Being similar phytogeographical and ecological setting, cultivation has begun in hills of Kathmandu Valley however land suitability needs to be evaluated with reference to specific need of the crop. Kathmandu is a valley with alluvial bottom and altitudinal range between 1200 and 2730m above sea level having cool to warm temperate climatic range. Varieties of aspects and slope gradient have potentiality for the large cardamom cultivation. Aim of the study was set to categorize available land area in the range of suitability for large cardamon cultivation on the basis of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nd and ecological need of crop. Land evaluation methodology has been designed along with site specific amendment in FAO framework (1976). Land use map in scale of 1:25 000 was used i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environment. Suitability was done through map overlaying methods. Aim of the study was set to categorize available land area in the range of suitability categories for large cardamom cultivation based on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nd matching with ecological need of crop. Analysis of data shows that altitudinal range at uplands of Kathmandu Valley and annual average rainfall and temperature are found to be within suitability range for Amomum subulaturn cultivation. Sandy loam soil, slightly acidic in nature with gentle sloping land of about 5-8° provides highly suitable condition. Result showed that more than one-third of total land area above 1800 m of altitude is suitable. Selectively, of the total area, 5% are north facing slope, 13% gentle slopes are highly suitable. 16% lands with north east orientation are moderately suitable. Most of the land areas which are marginaly suitabile for vegetable and cereal crops are highly suitable for large cardamom. Hills of northern boundary hills found to be suitable due to more rainfall distribution pattern compared to southern boundary hills. Therefore, land evaluation also identifies limitations and input requirements for sustainable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42.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发展历程回顾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前身是经济社会综合发展实验区,创办至今已20年了。1986年邓楠同志亲自带队到常州市和无锡市的华庄镇,搞了一市一镇的试点。那时的常州市、华庄镇苏南模式的乡镇企业发展得很好,异军突起,带动全市和全镇的经济飞跃发展,但城乡矛盾,工业占用农地过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硬一软,环境污染等问题已经初显。科技部社会发展司当时就提出要经济社会综合发展  相似文献   
43.
川中丘陵地区从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大规模营造人工桤柏混交林,使该区土地利用发生明显变化。在估算人工桤柏混交林不同生长阶段生物量和NPP(净初级生产力)的基础上,探讨了人工桤柏混交林生长过程中年固定有机碳数量以及林地植被有机碳密度的动态变化,并将同期人工桤柏混交林林地植被与农田植被年固定有机碳数量和有机碳密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区人工桤柏混交林林地植被早期年固定有机碳的数量比较小,需要到7~8 a树龄,其年固定有机碳数量才与同期耕地植被年固定有机碳数量相当。随着树龄的增加,人工桤柏混交林的植被有机碳密度上升较快,碳汇效应不断增强。3~4 a以上树龄的人工桤柏混交林植被有机碳密度大于同期农田植被的有机碳密度,成熟林(20 a树龄)林地植被有机碳密度是同期农田植被有机碳密度的5倍多。从改善生态环境和减少碳排放的角度看,该区林地合理利用的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现有人工桤柏混交林的保护和管理,抓好林木的贮存式管理,积极研究和探索人工桤柏混交林改造和合理利用对策等  相似文献   
44.
苏南太湖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及农业持续发展战略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苏南太湖流域等农业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出现了着过量施氮肥、肥料结构不合理等现象,导致了化肥利用率维持较低水平,大量养分作为农业非点源污染物随水排掉,加剧了太湖水体富营养化,对农村环境,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国家有关部门应及早制定相关政策,在治理工业点源污染的同时,皆顾农业非点源污染,为我国21世纪城乡环境清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45.
“记住乡愁”是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基于居民和游客视角,以苏南传统村落为案例地,开发传统村落旅游地乡愁量表,探讨乡愁的资源价值。结果表明:传统村落旅游地乡愁是一个综合概念,是特定人地关系的体现,是在一定时空条件下,乡愁主体、乡愁触点、乡愁载体、乡愁情感、乡愁愿景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仅是离乡的愁绪,思乡的记忆,也体现了一定的文化概念,是情感、记忆和文化的集合体;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探讨并验证了传统村落旅游地乡愁的“文化—情感—记忆”三维度量表;主客乡愁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居民乡愁强度高于游客,居民情感维度均值最高,文化维度均值最低,游客文化维度均值最高,情感维度最低;乡愁有一定的资源价值,主要体现在情感联结价值、文化认同和传承价值、保护和开发价值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6.
鄢广奎  赵兵 《四川环境》2019,(4):105-112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是化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冲突的有效途径,进行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以位于西南丘陵地区的广安市小井乡为研究区,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对丘陵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进行了研究,构建了由9个生态源、18个生态节点和19条生态廊道组成的“点—线—面”结合的丘陵区生态安全格局,在此基础上划分出生态核心区、生态缓冲区、农业耕作区、人类活动区共4个生态功能区,并提出相应的生态安全管控措施,以期为区域制定生态环境管理和生态风险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丘陵地区开展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7.
48.
苏南经济快速发展区土壤有效态镉含量影响因素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农田土壤有效态镉含量的影响因素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 土壤有效态Cd含量总体较高,平均值为0.092 mg/kg,最大值高达0.354 mg/kg,且土壤Cd的平均活化率高达53%,Cd是该区主要的重金属污染物之一;②土壤表层有效态Cd含量与全Cd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该区农田土壤有效态Cd含量主要受全Cd含量的影响;③在不同经济功能区,有效态Cd和土壤Cd的活化率均以化工区为高,在不同地貌区,二者均以中部平原区最高,中部平原区Cd的活化率显著高于北部洼区;④在土壤剖面上,土壤有效态Cd含量和土壤Cd的活化率均以表层为高,表明土壤Cd的环境风险主要集中在表层20 cm。  相似文献   
49.
苏南地区乡村工业用地的演化过程是剖析区域乡村转型发展的核心内容。该文聚焦于苏南地区经济发达且乡村工业发达的江阴市,研究新世纪以来乡村工业用地的时空分布及其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16年,江阴市乡村工业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净增加2 543.28 hm~2;全市乡村工业用地分布特征集聚程度不断增加且地域差异显著;主要交通干道对乡村工业用地的布局引导作用逐渐加强,河流与乡镇驻地对乡村工业用地布局的指向性在下降。(2)乡村工业用地扩张强度在乡镇尺度上表现为北高南低,2000~2016年,各乡镇乡村工业用地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扩张,年均扩张指数在0.46%~1.12%之间,扩张最强的乡镇(璜土镇)年均扩张指数达到1.12%。(3)2000~2016年,乡村工业用地扩张以蔓延式为主,收缩式、填充式为辅,同时伴随着部分飞地式扩张。乡村工业用地扩张强度会影响扩张模式的分布,蔓延式、填充式扩张面积随着扩张强度的减弱而增加,以扩张强度D级为节点,飞地式扩张面积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50.
张瑞斌  黄伟丽  钱新 《环境化学》2011,30(10):1816-1817
太湖流域的污染负荷主要来自入湖河流,开展入湖河流水环境综合治理对太湖流域水环境和湖体富营养化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20世纪80年代以后,河流生态修复成为国际上的热点.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河流生态修复的相关研究与实践开展得较多,修复技术已相对比较成熟.自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进入河流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