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46篇
安全科学   29篇
废物处理   17篇
环保管理   14篇
综合类   142篇
基础理论   44篇
污染及防治   16篇
评价与监测   12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41.
我国已颁布了56个重点行业的清洁生产标准,从生产工艺与设备要求及资源能源利用指标等6个方面规定了清洁生产考核的定量或定性指标要求.本文针对尚无清洁生产标准可供参考的陕西省从石煤中提取V<,2>O<,5>的生产企业,从生产工艺及设备的角度出发,按照石煤提钒的工艺流程逐项对生产工艺以及其中的焙烧设备进行清洁性比对,最终得出...  相似文献   
42.
为探究冶炼废渣中钒(V)和铬(Cr)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采集渣场周边土壤、沉积物、鱼塘底泥、鱼塘水和河水样品,分析V和Cr的浓度、赋存形态,并采用富集因子法、地质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V和Cr的污染状况和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V和Cr平均含量分别约为四川省背景值的2.6和4.0倍,富集程度分别为轻微和中度富集;沉积物中V、Cr平均含量分别约为对照沉积物的5.0和3.2倍,底泥中V、Cr平均含量分别约为对照沉积物的5.5和1.4倍,V和Cr富集程度均为中度和轻微富集;水样表现为V污染,鱼塘水和河水V平均浓度分别约为金沙江水样的17.6和1.8倍。研究区V和Cr主要以残渣态形式存在于土壤中,其占比分别为57.1%和89.4%,沉积物和底泥中V和Cr残渣态占比分别为20.1%和74.9%,各环境介质中V的生物可利用率及迁移率要远高于Cr;结合V和Cr地球化学性质分析,研究区环境介质中V和Cr可能主要以V5+和Cr3+形式存在。污染评价结果表明,土壤中V、Cr污染程度分别为轻微和中度污染,沉积物与底泥中V、Cr污染程度分别为...  相似文献   
43.
以堇青石蜂窝陶瓷为载体的新型钒氧化物脱氮催化剂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以TiO2/Al2O3/堇青石蜂窝陶瓷为载体,以V2O5-MoO3-WO3为活性组分,用于氨法选择性催化还原烟气中NO的新型催化剂,并对该催化剂的活性性能和微观结构进行了评价和表征.同时,将该催化剂的活性性能与其它几种活性组分相同但载体、制备方法、结构不同的催化剂进行了对比.对比结果表明,该新型催化剂能取得最好的选择性催化还原氮氧化物催化性能BET、FT IR、XPS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其高催化活性得益于大比表面积及大孔体积,而TiO2/Al2O3/堇青石蜂窝陶瓷载体及其制备方法对获得好的催化剂构型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4.
催化光度法测定环境样品中痕量钒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在磷酸介质中,利用高碘酸钾氧化罗丹明B测定环境样品中痕量钒的方法,最大吸收波长530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2.71×10~8L·mol~(-1)·cm~(-1),在0~30ng/25mL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用于测定自来水和小麦中钒的含量,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45.
受限空间煤尘爆炸毒害气体传播伤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减少煤矿煤尘爆炸后毒气对人的危害,为煤矿防爆、抑爆和安全评价,以及事故应急救援等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了煤尘爆炸后毒气的传播伤害规律。基于质量守恒定律与空气动力学理论,建立煤尘爆炸后风流作用下的毒害气体在受限空间内的数学传播模型,得到巷道内毒气传播的弥散系数,计算出沿爆炸传播方向毒气浓度随距离变化的关系,划分伤害三区并推导出相应的伤害范围计算公式。研究表明:毒气传播的峰值点随风流方向移动,其峰值点浓度逐渐变小。  相似文献   
46.
水稻(Oryza.sativa L.)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一旦水稻受到重金属污染,将会影响水稻植株的正常生长和生理特性。目前关于钒胁迫对水稻植株生理特性指标的影响方面报道较少。通过水培实验,研究了不同钒(V)质量浓度(0、4、8、12、16、20 mg·L-1)对水稻幼苗(Oryza.sativa L)生理生化和富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V胁迫浓度的增加,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当ρ(V)≤12 mg·L-1,与对照相比较,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酶活性增大了135.3%、104.2%、77.8%(CAT)、84.5%(POD)和273.2%(SOD);当ρ(V)〉12 mg·L-1,则分别降低37.2%、39.4%、41.1%、24.1%和24.5%。随着 V 胁迫浓度的增加,丙二醛(MDA)含量和细胞膜透性逐渐增大,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38.5%~289.3%、21.2%~303.2%,根系活力下降了10.9%~82.2%。可见,低ρ(V)(≤12 mg·L-1)对水稻幼苗的生长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水稻幼苗自身保护酶表现出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高ρ(V)(〉12 mg·L-1)明显抑制叶绿素和蛋白合成、抗氧化酶活性和根系活力,伤害了细胞质膜系统,影响水稻幼苗的生长发育。不同V浓度胁迫下,水稻幼苗累积的V含量为:根〉茎叶。随着V胁迫浓度增加,水稻幼苗各器官V含量增大,其中根部增幅远大于茎叶,当ρ(V)从5 mg·L-1增加到40 mg·L-1,与对照相比较,根部增加了0.98~25.3倍,茎叶部增加了0.26~4.74倍。生物富集系数(BF)先增加后降低,最大值为2.8408;迁移系数(TF)下降,最低值为0.1170,说明水稻对V有较强的富集能力,但迁移能力较低,积累的V主要富集在根部,可减轻V对地上部植物的危害。  相似文献   
47.
运用毒害区计算方法对本部贮存的氯气泄漏后扩散的半径进行估算,同时以扩散的半径作参考,提出氯气泄漏的处置方法.  相似文献   
48.
说到危险化学品,人人都恐惧。腐蚀、毒害、爆炸、燃烧……任何一种危化品,都或多或少地具备“为祸人间”的特质。由于可能给人体、设施和环境带来严重危害.社会上谈“危”色变的人不在少数。  相似文献   
49.
《环境化学》2012,31(7)
采用水培法研究了V(Ⅴ)、Cr(Ⅵ)单一及复合胁迫对小麦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单一或复合胁迫,随着V、Cr浓度的增加,小麦幼苗鲜重、株高、叶绿素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V≤5 mg.L-1、Cr≤10 mg.L-1,小麦的鲜重、株高、叶绿素含量均高于对照,当V〉5 mg.L-1、Cr〉10 mg.L-1,则分别比对照降低0.2%—46.8%、0.8%—40.7%和2.5%—76.9%.丙二醛含量随着V、Cr胁迫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与对照相比,含量增加了7.5%—251.6%.在V、Cr单一胁迫下,随着金属浓度增加细胞膜透性增大,比对照增加17.8%—59.8%,根系活力则下降8.1%—53.0%;复合胁迫时细胞膜透性先下降后上升,但始终高于对照,比对照增加了0.6%—126.2%;根系活力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降低6.1%—97.3%.研究表明在低浓度范围,复合胁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单一金属对小麦的毒害,对小麦幼苗生长具有拮抗作用;在高浓度范围两种金属复合胁迫对小麦幼苗的损伤和毒害作用比单一金属伤害更为严重,表现为协同作用.单一胁迫中Cr对小麦幼苗的毒性比V大.  相似文献   
50.
钒是一种重要的生命冗索,同时也是环境污染物之一,因此环境样品及生命有机体中微量钒的测定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是预测和评估其对人体健康、环境发全影响的重要前提之一。环境中钒主要以Ⅳ价和V价存在,因而对钒的测定方法研究主要集中在Ⅳ和Ⅴ价化合物的分离分析上,对Ⅴ(Ⅴ)和Ⅴ(Ⅳ)的分离方法,和光谱法、催化动力法、极谱法、酶学反应法等测定Ⅴ(Ⅴ)、Ⅴ(Ⅳ)和Ⅴ的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