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6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56篇
安全科学   30篇
环保管理   23篇
综合类   346篇
基础理论   69篇
污染及防治   21篇
评价与监测   18篇
社会与环境   47篇
灾害及防治   7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秦巴山区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特征的研究对区域土壤侵蚀风险评估及水土保持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秦巴山区及周边地区共63个气象站1961~2016年的逐日降雨量数据计算各站的降雨侵蚀力,借助Kriging空间插值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Pettitt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了秦巴山区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秦巴山区年均降雨侵蚀力为3 696 MJ·mm/(hm2·h·a),年内变化呈单峰型,7月最大,占全年的26.6%;四季中,夏季最大,冬季最小。代际间,20世纪80年代的降雨侵蚀力最大,90年代最小。年际间,年降雨侵蚀力存在明显的阶段性,但未表现出显著的趋势性和突变性特征。秦巴山区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呈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不同地区年均降雨侵蚀力变化于787~8 858 MJ·mm/(hm2·h·a)之间;整体而言,年降雨侵蚀力随纬度增加而减小,随海拔升高而减小。  相似文献   
72.
为解决目前采用在尾矿坝坝体及滩面覆盖砂石进行防尘治理与闭库,但传统监测手段难以实现坝体整体监测的问题,采用时序InSAR技术对2014年10月至2018年7月的Sentinel-1A影像进行处理,提取了对应时间段内卡房尾矿坝的形变信息,并结合实地调查及尾矿坝建设资料,研究了卡房尾矿坝的时序形变演化规律。结果表明:SBAS InSAR监测到坝体出现第1次异常形变加速运动时间与坝体开始铺设砂石工程的施工时间节点完全吻合,体现SBAS InSAR技术在受人为工程影响的坝体形变监测方面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坝体在施工结束后,坝体形变加剧趋势并未缓解,并且出现2次加速现象,分析认为是由于在坝体铺设约2 m厚的碎砂石极大地增加了坝体荷载,打破了坝体原有的应力平衡状态,且识别出雨季对坝体形变影响显著,表明铺设砂石会使得降雨在坝体中的停滞时间加长,进一步引发非雨季期间坝体形变加剧。研究结果不仅能还原坝体出现异常形变的时间与演化过程,而且还可以对引起异常形变的内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论证,对指导尾矿坝灾害识别、分析与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3.
西南典型地区降雨中痕量元素的来源—受体模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济  赵倩雪 《环境化学》1990,9(3):25-33
本文报导多元分析技术和化学质量平衡法联用求解贵阳、重庆地区雨样中痕量元素源的分配.首先,用主成份分析法鉴别出燃煤、土壤、燃油、冶金和磷排放源.酸雨研究关心的S,Ca,Mg等元素在燃煤、土壤主成份上载荷大.其次,用绝对主成份分析、因子分析绝对计算法计算源的成份谱,S,Ca,K,Mg,Na等在雨水中量大的元素在源成份谱中的值曾遍偏大.最后用化学质量平衡法的有效方差分析,脊岭回归分析计算源的分配.降雨中量大的痕量元素来自燃煤、土壤和燃油,来自冶金和磷源的量很小.有时,降雨中与燃油有关的S,Ca,K,Mg浓度高于燃煤、土壤有关的浓度,尚是问题.  相似文献   
74.
刘立  邢廷炎 《生态环境》2002,11(1):66-69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的方法,研究我国亚热带7种有代表性土壤在干、湿两种状态下的土壤可蚀性K值,结果表明、相同类型土壤在干、湿两种状态下的可蚀性K值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耕作土壤的可蚀性K值高于非耕作土壤。  相似文献   
75.
北运河上游合流制管网溢流污染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以北运河沙河水库周边合流制管网为研究对象,选取浊度为主要指示指标,通过监测典型溢流排口,考察了2019年4次合流制管网溢流污染物的变化过程,研究了降雨事件之间的干旱天数和降雨强度对溢流污染的影响,并分析浊度和典型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汛期降雨强度较大、历时较长,是溢流事件发生的主要时期.当单场次累积降雨量达到15 mm和单场次平均降雨强度达到1.4 mm·h-1时,溢流开始发生.其中,4月24日(第一次溢流)和汛期7月22日(干旱天数为23 d,降雨强度最强)的初期溢流污染最为严重,这两次溢流污水中TN、TP、TCOD都与浊度显著相关(p<0.01);5月26日(非汛期典型降雨)的溢流污染物与浊度相关性不显著(p>0.05),污染负荷较低.这说明北运河上游沙河水库周边合流制管网溢流污染主要受降雨强度和干旱天数的影响.因此,以年总溢流污染负荷为控制目标时,应优先控制年度初次溢流和主汛期初次溢流的初期溢流污染.  相似文献   
76.
延河流域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降雨侵蚀力(R)反映了降水引起土壤水蚀的潜在能力,其时空分布规律定量研究是进行土壤侵蚀预报的基础.利用延河流域22个雨量站24a逐日降雨资料,分析了该区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降雨侵蚀力与降雨量、侵蚀性降雨量具有一致的年内年际变化趋势.降雨侵蚀力年内变化为单峰型,集中分布在5~9月,占全年R值的91.61%.降雨侵蚀力多年平均值为1580.58MJ.mm.(hm2.h.a)-1,最高值(1981年)为2417.70MJ.mm.(hm2.h.a)-1,最低值(1999年)仅585.29MJ.mm.(hm2.h.a)-1,年际间变化为中等变异,变异系数为0.32.烧房砭站多年平均R值最大,为2190.33MJ.mm.(hm2.h.a)-1,镰刀湾和杨山站多年平均R值最小,分别为1151.37MJ.mm.(hm2.h.a)-1和1146.87MJ.mm.(hm2.h.a)-1.R值与侵蚀性降雨量具有一致的空间分布格局,北部雨量站R值年际变化呈现轻微的增加趋势,其它站点R值年际变化相对呈现出轻微的减少趋势,总体上延河流域降雨侵蚀力呈现下降趋势,趋势系数为-0.004.  相似文献   
77.
以铁岭市柴河水库上游集水区域为研究对象,利用铁岭市柴河堡水文站降雨时节实测的暴雨径流数据、泥沙数据、污染物浓度数据进行分析,侧重研究降雨时节暴雨径流量与主要污染物浓度及污染物瞬时流失量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柴河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暴雨期内,非点源污染物浓度及瞬时流失量与径流峰值几乎同步出现,它们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8.
程江  杨凯  黄小芳  吕永鹏 《环境科学》2009,30(7):1893-1900
为了解城市合流制管道系统降雨径流的水文水质变化过程与特征,于2007年7~9月对上海中心城区合流制排水系统(CSS)4类强度降雨(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的降雨量、径流量和污染浓度进行了同步连续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径流过程线滞后于降雨过程线约15~25 min,形态与降雨过程线相似,波动幅度低于降雨过程线.4类强度降雨的径流系数分别为:0.33、 0.62、 0.67和0.73.CSS基本存在30/30标准的降雨径流初始冲刷现象,污染物浓度过程线滞后于降雨过程线约30~40 min. 4类强度降雨径流的pH值和重金属Cu、Zn、Cr、Cd、Pb、Ni的事件平均浓度(EMC)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水要求,COD、BOD5、NH+4-N和TP的EMC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25.0~544.1、 31.5~98.9、 8.9~44.2和1.98~3.52 mg·L-1,平均分别超过Ⅴ类水标准9.3、 5.6、 11.7和6.1倍,接近国外城市CSS的平均污染水平.SS与COD、BOD5、NH+4-N和TP在P<0.01水平上均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R为0.359~0.736),颗粒态有机类和营养类污染物的比例平均为70.21%.  相似文献   
79.
库水位下降对滑坡的稳定性变化有重要影响。以张家祠堂滑坡为例,利用Geo-studio软件的Seep/W模块和Slope/W模块分别对滑坡渗流场和稳定性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分析降雨和不同库水位下降速率对该滑坡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并结合滑坡变形的调查情况和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对该滑坡进行稳定性预测与评价。结果表明:张家祠堂滑坡为降雨型滑坡,相对于降雨,增大库水位日降幅对滑坡稳定性影响非常有限;预测在非汛期增大库水位日降幅条件下,滑坡整体基本稳定;滑坡在中前部虽有变形,但滑坡整体并未形成连续贯通的软弱面,因此该滑坡目前为基本稳定;滑坡在最危险工况(库水位日降幅1.2m/d+降雨)下的稳定性系数为1.154,滑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80.
为研究地铁系统在极端降雨灾害下的人员疏散过程,分析人员疏散过程影响因素和改善方法,将数值模拟方法与模糊逻辑理论相结合,在传统元胞自动机疏散模型中引入人员疏散行为选择机制,模拟地铁隧道遭受洪水侵入以及采取改善措施后的疏散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引入人员疏散行为选择机制可以较真实地模拟极端降雨下受限空间中的人员疏散过程;采取改善方案后,人员被迫改变疏散行为的比例下降53.95%,人群疏散安全度由0.201提升至0.633;当采取与防洪能力不适应的疏散平台高度时,疏散安全度较采取合理设施时平均下降30%且差异较大;硬件设施满足安全度达到0.6为宜,按照最终安全度为1设计疏散方案,可使硬件设施设计与疏散方案制定更加合理配套。研究结果可为地铁系统防洪设计与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