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64篇
安全科学   2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5篇
综合类   107篇
基础理论   99篇
污染及防治   21篇
评价与监测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231.
四种除草剂对泥鳅红细胞遗传毒性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采用红细胞微核和核异常测试法,研究了除草剂精禾草克、氟乐灵、扫茀特,2-甲-4氯钠水剂对泥鳅红细胞核的遗传毒性.结果表明,4种除草剂单独作用时均不同程度地引起微核细胞率和核异常细胞率等遗传指标的上升(P<0.05或P<0.01). 低浓度的除草剂对泥鳅红细胞的联合诱变作用比高浓度的除草剂明显.除草剂浓度与微核率或核异常率无显著相关,不表现剂量-效应关系.扫茀特的诱变效应大于其它3种除草剂.4种除草剂联合作用时具拮抗性. 图1 表5 参20  相似文献   
232.
除草剂丁草胺的环境行为综述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丁草胺[2-氯—N—(2,6—二乙基苯基)—N—(丁氧甲基)乙酰胺]是目前我国应用广泛的化学除草剂之一。文章综述了丁草胺的物理化学性质;总结了它在土壤和水中的迁移、吸附和微生物降解转化的特点,以及对动植物的毒性和作用机制;同时概括了它在分析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33.
针对目前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基因流及其安全性评估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亲和性为依据的抗性基因流的评估方法;同时以时间关系序列、空间关系序列和种群数量关系序列为原则,探讨了近缘种选择的标准。  相似文献   
234.
除草剂2,4-D在胡敏酸上的吸附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报道了除草剂2,4-D在胡敏酸上的吸附,结果表明:2,4-D在胡敏酸上的吸附符合非线形的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胡敏酸的粒径,含是,到及环境温度对2,4-D的吸附均有影响,2,4-D在胡敏酸上的吸附量随胡敏酸的粒径变小以及其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并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235.
研究了除草剂哌草丹在土壤、水环境中的吸附、脱附、水解及光解过程.结果指出:哌草丹在土壤上的吸附主要受土壤有机质的影响,粘土矿也有一定作用.吸附和脱附均可用Freundlich方程描述;根据降解产物推测了哌草丹的水解和光降解的机理,哌草丹的水解产物为2-苯基丙烯和六氢吡啶等,六氢吡啶可与土壤粘土矿(蒙脱石)作用,并与蒙脱石层间阳离子形成配合物;哌草丹光降解的产物为六氢吡啶、苯乙酮和甲醛.  相似文献   
236.
含除草通的非织布用取农用薄膜的作物地面覆盖材料,经1年来的示范推广试验表明,其防草效果达到90%以上,与农用黑膜接近,优于农用白膜,其对作物株高,叶片生长无影响,在农田管理得当(生长期保证灌水)条件下,有一定增产效果;对试验作物草莓,茄子,番茄,辣椒的可食部分的除草通残留量测定,未检出,农用薄膜在土壤中残留的模拟试验表明,作物根系能穿过非织造布生长,涂用的除草通在土壤中了最终浓度是非织造布上的喷涂  相似文献   
237.
238.
研究了绿磺隆在江苏省吴县及河北省石家庄市麦田土壤中的降解规律,以及水稻对绿磺隆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绿磺隆在土壤中残留期较长,在江苏省吴县及河北省石家庄市麦田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22.82和32.98d;水稻对绿磺隆及敏感,它对水稻根系生长的抑制浓度仅为0.1μg/kg,麦收后土壤中残留的绿磺隆极易对后茬水稻产生危害。  相似文献   
239.
除草剂对优质小麦品质和旗叶保护酶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4种除草剂在正常剂量下对2个优质小麦品种品质性状、蛋白质组分和旗叶保护酶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籽粒灌浆过程中,2,4-D丁酯处理使籽粒蛋白质含量一直较高,世玛处理在灌浆前中期籽粒蛋白质含量较高,但灌浆末期籽粒蛋白质含量最低,巨星和骠马处理影响较小.2,4-D丁酯处理使收获时籽粒蛋白质含量及组分最高,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吸水率、稳定时间和评价值等加工品质最好,世玛处理则使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最差,巨星和骠马处理影响相对较小.籽粒灌浆期间,2,4-D丁酯处理使旗叶SOD、CAT和POD活性一直较低,尤其是籽粒灌浆末期活性最低;其它除草剂使旗叶SOD、CAT和POD活性在不同灌浆时期存在差异:灌浆前中期,骠马处理使3种保护酶活性最高;灌浆后期,世玛处理使旗叶中保护酶活性下降缓慢,且活性最高.籽粒灌浆期前期,4种除草剂对旗叶中MDA含量的影响是:世玛>骠马>CK>巨星>2,4-D丁酯,灌浆中后期,2,4-D丁酯和巨星处理使MDA含量快速提高,世玛和骠马处理使MDA含量升高相对较慢,到灌浆末期,2,4-D丁酯使MDA含量最高,世玛处理最低.图5表2参22  相似文献   
240.
采用静态水质接触染毒法将鲫鱼(Carassius auratus)分别暴露于质量浓度为0、0.1、0.5、1.0、5.0和10.0 mg·L-1的阿特拉津溶液中,分别在染毒后的第3、6、10、14、19和24 d对所有染毒组鲫鱼进行尾静脉采血;研究在不同作用时间和不同质量浓度下,阿特拉津对鲫鱼外周血红细胞微核和总核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阿特拉津能使鲫鱼外周血红细胞微核率和总核异常率显著升高,并在一定条件下存在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短时间(≤6 d)暴露时,阿特拉津与外周血红细胞微核率之间在0~10.0 mg·L-1范围内存在剂量-效应关系;长时间(≥10 d)暴露时,仅在0.1~5.0 mg·L-1范围内存在剂量-效应关系.而阿特拉津与外周血红细胞总核异常率之间则在所有测定时间下均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同时,时间-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所有质量浓度下,鲫鱼外周血红细胞微核率和总核异常率均随着污染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先升高后降低,且外周血红细胞微核率和总核异常率达到峰值所需时间表现为低质量浓度的滞后于高质量浓度的.试验显示,除草剂阿特拉津对鲫鱼具有潜在的致突变作用,其能对鲫鱼产生较强的遗传损伤,且遗传损伤程度随阿特拉津质量浓度的增加或污染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