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7篇
  免费   165篇
  国内免费   280篇
安全科学   371篇
废物处理   68篇
环保管理   106篇
综合类   752篇
基础理论   92篇
环境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227篇
评价与监测   253篇
社会与环境   24篇
灾害及防治   2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89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128篇
  2012年   122篇
  2011年   113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94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光电催化降解壬基酚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采用sol-gel法制备TiO2薄膜光电极,以该电极为工作电极,铂丝作对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对壬基酚的光电催化降解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电极具有n型半导体的特征行为。在外加偏压为+0.8V、pH=5、、30mg/L的H2O2中对初始浓度为20mg/L的壬基酚溶液光照180min降解率达62.22%。讨论了氧的存在、外加偏压、pH等因素对光电催化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52.
饮用水反硝化脱氮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去除饮用水中的硝酸盐氮(NO3ˉ-N),采用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和固定化微生物进行异养反硝化;自制固定化反硝化菌涂层电极和生物电化学脱氮装置,并用于自养反硝化。试验结果表明。若以甲醇为碳源。当碳氮比(C/N)≥1.o时,室温下经UASB处理4h,NO3ˉ-N去除率为97.7%;若以乙酸为碳源。当C/N≥1.0时,30C下经固定化微生物处理6h,N03ˉ-N去除率为98.6%;在无外加碳源的条件下处理东湖现场水样,30C下经60h后。N03ˉ-N去除率达93.5%。生物电化学脱氮装置可迅速建立自养反硝化菌所需的厌氧环境,水样在室温下经72h处理,脱氮率达96.3%。  相似文献   
53.
用氯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油田废水中氯化物是一种新方法。通过电极响应平衡速度试验、干扰消除试验、方法适应性试验等,探讨了温度对能斯特斜率的影响;PH对测定值的影响;总离子强度调节缓冲溶液(TISAB)的选择。本方法分析速度快,测定浓度范围宽,操作简便,成本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4.
井下火花——矿井火灾的点燃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彦合  袁恒志 《灾害学》1996,11(3):79-83
考察了各类井下火花诱发灾害的典型实例以及8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研究状况,指出深入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对防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5.
三维电极电解硝基苯废水处理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涂膜活性炭-活性炭为填充粒子,对三维电极电解硝基苯废水进行了研究。通过实验探讨了投盐量、槽电压、主电极间距、反应时间及初始浓度对电解硝基苯废水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维电极在电极间距为9mm、槽电压为20V、硫酸钠投加量为1.5g/L、pH值为6、电解时间为90min的条件下,硝基苯去除率可达90%以上。在三维电极电解作用下,硝基苯转化为可生化和低毒的苯胺,苯胺在三维电极电解作用下还可以得到进一步的降解。  相似文献   
56.
因事故排放形成的有毒有害蒸气云,有可能造成爆炸、火灾、中毒等危害后果,但危害后果的大小(危害程度),则与事故造成危害的时刻(延迟时间)有关。笔者在以往研究成果基础上,考虑该因素,并通过引入正态分布假设,时、空变换及误差分析,给出了估算危害程度(特别是延迟爆炸危害)的有效而简便方法,补充了以往危害估算方法(不考虑延迟时间)的不足,提高了危害后果估算精度,可广泛应用于生产安全评价、环境风险评价、风险工程设计、事故应急预案、事故应急救援等工作领域,对于保障环境安全具有显著的科学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7.
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测的神经网络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量受煤层瓦斯含量、工作面产量和采煤方法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笔者通过研究得出 :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量与煤层的赋存条件和开采条件之间是一种非线性关系 ,但目前还难以用精确的数学建模来求解。因此 ,提出了一种应用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和算法 ,建立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测模型 ,从而预测不同开采条件下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量。实际应用表明 ,模型精度能满足要求。笔者还对隐含层神经元数目对步长影响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58.
ABSTRACT: Computer programs that model the fate and transport of organic contaminants through porous media typically use Fick's first law to calculate vapor phase diffusion. Fick's first law, however, is limited to the case of a single, dilute species diffusing into a stagnant, high concentration, bulk vapor phase. When dealing with more than one diffusing species and at higher concentrations, the multicomponent coupling effects on vapor phase diffusion and advection of the various constituents become significant. VLEACH, a one‐dimensional finite difference model developed for the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USEPA), is typical of the models using Fick's first law to model vapor‐phase diffusion. The VLEACH model was modified to accommodate up to 10 components and to calculate the binary diffusion coefficients for each of the components based on molecular weight, molecular volume,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and to address the coupling effects on multiple component vapor phase diffusion and its impact on ground water. The resulting model was renamed MC‐CHEMSOIL. At low vapor phase concentrations, MC‐CHEMSOIL predicts identical ground water impacts (dissolved phase loading) to those from VLEACH 2.2a. At higher vapor phase concentrations, however, the relativ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odels exceeded 20 percent.  相似文献   
59.
利用信息扩散模式对安徽及华东地区地震的风险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汪雪泉  李罡风 《灾害学》2004,19(3):30-33,38
本文利用信息扩散模式,分别从年地震频次和年最大震级两个方面对安徽及华东地区的地震风险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安徽地区ML≥3.0地震,年频次4次以上,约两年一遇;年发生ML≥3.9地震,则3年可能遇一次.而华东地区ML≥4.0地震,年频次4次以上,大约3年一遇;年发生ML≥4.9的地震,则可能2年遇一次.  相似文献   
60.
自然灾害风险区划图的一个潜在发展方向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8  
由于自然灾害系统的复杂性及数据资料的不完备性,人们不可能精确估计任何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概率值估不准"是现有超越概率风险区划图的致命弱点.简要回顾了针对这一问题已进行的提高估计精度和进行模糊风险计算的有关研究,并将模糊风险研究引入风险区划图的编制,给出了自然灾害软风险区划图的定义和一个初步的样式.讨论了这种风险图在体现风险值估不准方面,以及在为用户提供更多风险信息,为决策者提供调整余地等方面的优点.研究结果表明,软风险区划图是自然灾害风险区划图的一个潜在发展方向.为推进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