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9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8篇
安全科学   15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95篇
综合类   324篇
基础理论   104篇
污染及防治   12篇
评价与监测   44篇
社会与环境   105篇
灾害及防治   11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1.
典型区域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污染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南省3类典型工业区域为例,分析研究其土壤中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的种类组成及含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3类典型工业区域周边土壤中均检出14种PAHs,其中萘、芘、艹屈 、苯并[a]蒽具有较高的检出水平;大型化工企业周边土壤中PAHs的检出率高于油田和工业园区;检出的14种PAHs的总质量比均值,大型化工企业明显高于油田和工业园区;3类典型工业区域土壤中PAHs测定值明显高于背景值,表明土壤已受到PAHs的影响;来源分析表明,PAHs的污染主要源自石油和燃料的燃烧.  相似文献   
812.
以淮河流域江苏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当地影响较大的污染源调查采样,分析了该地区所采602组水样的无机和有机污染状况。研究表明,区内浅层地下水无机污染较严重,基本形成面状污染,地下水超标率高达83.4%,超标率最高为碘化物。有机污染物检出率34.2%,主要包括二氯甲烷、萘和1,2-二氯乙烷等,以点状分布为主。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大气降水、污水灌溉、农业施肥以及地下水开采等人类活动对浅层地下水的影响和污染状况。  相似文献   
813.
从江苏省环境安全形势出发,借鉴“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的框架思路,构建了环境安全度量的层次指标体系。从环境安全的压力、状态、响应3个方面确定相应的指数及对应的评估指标,通过基于德尔斐法的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计算环境安全综合指数,并建立环境安全等级划分标准。应用建立的环境安全评估体系,对2006-2012年江苏省环境安全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2006-2012年,全省环境安全综合指数呈明显下降趋势,安全等级由中警状态好转为预警状态,江苏省环境安全形势不断改善。但2012年以来,大气灰霾、酸雨等复合型污染有所加重,环境安全接近中警状态,全省环境安全形势亟需进一步采取措施进行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814.
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对地表水环境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较详细介绍了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的总体架构及功能,并重点介绍了其动环远程控制系统、反控系统、监控系统的功能、实现途径和作用。相关研究结果可为河南省水环境管理及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15.
“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创新成果,为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引和根本遵循。2019年以来,江苏省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省级试点工程共5类59个工程项目。在总结了试点地区工作经验做法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生态保护修复和绿色发展协同理念认识不足、生态修复保护整体性和系统性不够、生态修复经验总结及全周期管理有待加强、打破界限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亟需完善等问题及难点,提出了相应的工作政策建议,以期打造全国生态保护修复的江苏样板。  相似文献   
816.
利用山西省11个地级市大气环境监测站的PM2.5、PM10和O3浓度数据,分析了2015—2020年山西省PM2.5、PM10和O3浓度时空变化特征,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和岭回归方法,分析了空气污染对公众健康的空间影响。结果表明:PM2.5和PM10年均质量浓度总体下降,两者在2017年最高,2020年最低;O3年均浓度总体增加。在季节尺度上,PM2.5和PM10质量浓度在冬季的12月和1月最高,夏季的8月最低;O3浓度在6月最高。空间上,相较2015年,2020年山西省各地级市PM2.5污染程度均有改善,其中长治改善效果最好;2020年山西各地级市PM10污染兼有加重和减轻的情形,所有地级市PM2.5和PM10污染水平均超过国家二级污染浓度限值;2020年山西多数地级市O3浓度升高。山西公众健康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离散特征,PM2.5和PM10浓度的局部空间自相关特征高度一致,呈现"南高北低"的格局,O3浓度分布呈"南部高,中北部低"的格局。大气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均对医疗机构诊疗人数和健康体检人数的变化有正向影响,每万人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和公共财政支出比例对公众健康均有负向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最显著。山西省PM2.5治理取得一定成效,但大部分城市PM2.5和PM10达标率较低,O3浓度有持续升高的趋势,PM10和O3污染改善缓慢,深度减排仍面临挑战。PM2.5和PM10是危害山西公众健康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未来需要加强PM2.5、PM10和O3的精细化管理及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