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1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167篇
安全科学   133篇
废物处理   34篇
环保管理   347篇
综合类   534篇
基础理论   626篇
污染及防治   54篇
评价与监测   70篇
社会与环境   128篇
灾害及防治   3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121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105篇
  2010年   102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97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2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991.
会同森林生态实验站磨哨林场森林碳密度及分配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具有全世界最大面积的人工林,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人工林的固碳能力越来越引起关注。研究选择具有长期观测数据的会同森林生态实验站磨哨林场作为研究区,对比分析了9种不同森林类型生态系统各组分(乔木层、林下植被层、凋落物层、土壤层)碳密度及分配特征(人工林8种,林龄范围为25~32 a:杉木林、马尾松林、湿地松林、杉木+樟树林、杉木+火力楠林、马尾松+木荷林、木荷林、火力楠林;天然林1种,平均林龄为63 a:红栲+青冈+刨花润楠林)。结果表明:1)磨哨林场生态系统碳密度平均为261.61 t/hm2,固碳能力较高,其中,马尾松+木荷林以及杉木+火力楠林两种人工混交林的生态系统碳密度最高,天然林位于第5位;2)乔木层和土壤层是磨哨林场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的主体,占98.23%,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对整个生态系统碳密度贡献较小;3)乔木层中树干部分的碳密度占绝对优势,其次为根和枝,皮最小;土壤层碳密度及分配比例随深度增加而降低,0~20 cm碳密度占整个土壤层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992.
Many factors are aggravating desertification and degradation of forests such as urbanization, droughts, exploit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climate change. The study aims at estimating and assessing the degradation of forests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This task however is complicated since the impact of the degradation will be in different forms such as loss of wood, soil erosion and lost recreational areas. Nevertheless the dynamic impact of the degradation is increasing the complexity of analysis since forest once lost is a reduction of value for all subsequent years. This study is considering the value of damages over time and it is using the concept of three environmental valuation methods to estimate the whole impact of the degradation: the habitat equivalency analysis (HEA), the productivity method and the benefit transfer method. The methods were applied to specific values of forests, depending on the best applicability, and the results combined to an overall value loss. The costs are calculated based on the year 2014 with two time horizons: 30 and 100 years. To apply the valuation approach, Jordan as an arid and semi-arid country is chosen.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annual costs of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of Jordanian forest areas equal about 0.14% of GDP in 2013, proving the enormous value lost to forest degradation or deforestation. The valuation approach can be transferred to other arid or semi-arid areas and stimulate forest conservation activities to prevent further degradation and to save the forest ecosystem services for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993.
分析了森林消防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原因,对防范和规避危险的措施进行了探讨,就如何做好森林消防安全和避险工作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994.
国有林场森林防火工作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国有林场森林防火工作现状出发,分析了国有林场当前森林防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今后森林防火工作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995.
泉州市森林消防队伍现状与发展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泉州市森林消防队伍建设情况,针对森林消防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加强森林消防队伍建设的发展意见。  相似文献   
996.
选取福建西北部地区多群落类型组成的常绿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典型样地调查法,对生态系统各个层次进行取样调查,采用“相对生长法”计算乔木层生物量,灌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层采用全部收获法测得其生物量,对土壤层的调查采用剖面法加土钻法,代表性样品碳含量的测定采用重铬酸钾-外加热容量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地区不同林龄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闽西北地区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平均碳储量为260.63 t·hm-2。在每个发育阶段,各层片对整个生态系统碳储量的贡献率相对稳定,空间分布格局特征相似。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过熟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分别为192.14、221.15、317.11和312.12 t·hm-2,基本表现出随林龄增加而逐渐增大的趋势。(2)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的平均碳质量分数分别为48.5%、46.9%、41.2%、44.0%,每个层片中,各器官的碳含量差异不大,乔木层、灌木层及草本层的碳质量分数表现出随层片高度降低而减小的趋势。土壤碳质量分数由表层到底层逐渐减小。0~10、10~20 cm土层碳质量分数均显著大于其余三个土层。(3)生物量碳储量在每个层片随着龄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乔木层碳储量大小排序为近熟林﹥成过熟林﹥中龄林﹥幼龄林,灌木层与草本层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碳储量,均表现出以下规律:从幼龄林到中龄林不断增长,在中龄林达到最大值后,又随发育的进行显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随着地表凋落物现存量的不断增加,其碳储量也表现出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过熟林的趋势。土壤的平均碳储量为134.986 t·hm-2,随着林分发育,表现为成过熟林﹥近熟林﹥中龄林﹥幼龄林。  相似文献   
997.
为深入了解川西亚高山/高山森林冬季生态学过程,于2008年11月─2009年10月,在土壤冻结初期、冻结期和融化期及植被生长季节,研究了不同海拔岷江冷杉林(Abies faxoniana)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动态。各海拔森林土壤在冬季维持着较高的微生物生物量含量和酶活性,并随土壤冻融过程不断变化。土壤有机层和矿质土壤层冬季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及转化酶和尿酶活性均表现出受冻结初期土壤冻融循环影响显著降低,在冻结期变化不明显,在融化期急剧增加至融化后显著降低的趋势,且土壤有机层微生物生物量含量和酶活性在融化期具有一个明显的年高峰值。海拔变化显著影响了土壤酶活性,但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不显著。土壤温度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含量相关显著。这表明季节性冻融期是土壤生态过程的重要时期,土壤冻融格局显著影响川西亚高山/高山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动态。  相似文献   
998.
茂兰喀斯特地区原始林凋落物量动态与养分归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7年9月至2008年8月对茂兰喀斯特地区原始林凋落物进行观测,分析了凋落物总量、组分(叶、枝、繁殖器官和其他)凋落量和各组分不同养分含量的月动态变化及养分归还量。结果表明,凋落物月动态变化表现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一般具有的双峰模式,凋落高峰出现在9至次年1月和4月;年凋落物量为6.9 t·hm-2,其中叶、枝、繁殖器官和其他组分的年凋落物量分别占年凋落物总量的71.0%、15.9%、1.5%和11.6%;凋落物各养分含量以C、Ca和N为主,无明显的月动态规律,养分年归还量由大到小依次为C、Ca、N、Mg、K和P,此与一般非喀斯特地区森林(由大到小依次为C、N、Ca、K、Mg和P)不同;凋落物各组分养分元素含量存在差异,凋落枝N、Mg、P和K含量较低,其他组分C、N、P和Mg含量较高,繁殖器官C、N和Ca含量较低;凋落物中Ca和Mg含量以及Ca和Mg年归还量远高于一般非喀斯特地区森林;K含量及K年归还量低于非喀斯特地区,说明该地区K的缺乏可能制约着喀斯特地区植被的生长。  相似文献   
999.
云南松林资源动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利用云南省森林资源监测数据对云南松林资源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1987-2007 年的20 a 间,云南松林资源总体呈增长趋势,尤其是蓄积量在1997-2002 年得益于天然林保护工程,出现了快速上升,5 a 净增20.57%,与此同时,过熟林资源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优质可用云南松林资源的数量持续减少,濒临枯竭。云南松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20 a 间提高了27.05%,而大径组和特大径组林木蓄积所占比例则呈下降趋势,近、成、过熟林的单株材积从每株0.77 m3降至0.22 m3,表明云南松林质量在总体上提高的同时,可用资源数量仍在快速减少,材种结构低质化倾向加剧。云南松林分林龄结构一直呈现出显著的低龄化特征,林龄结构现状迫切要求加强对云南松林的抚育管理,科学开展森林经营。20 a间,云南松林主导利用方向波动较大,难以实现长期经营目标。监测期间,以保护为主导的森林经营政策使云南松林资源得到了休养生息,但仍然存在着粗放经营、经营目标随意调整和对成过熟林资源过度利用等森林经营管理问题,这些因素相互交织,成为云南松林资源数量、林分质量和林龄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00.
西南高山地区生态系统类型丰富、地形复杂, 是响应全球气候变化的重点区域,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研究应用生态系统模型CEVSA(Carbon Exchange betweenVegetation, Soil, and the Atmosphere)估算了1954-2010 年西南高山地区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 SOC)的时空变化,分析了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①西南高山地区1954-2010 年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为14.16 kg C·m-2,在空间分布上,SOC密度自东南向西北递增,与温度显著负相关(r=-0.447,P<0.01),而与降水量相关性不显著;②西南高山地区1954-2010 年SOC 总量变动范围为6.95~7.64 Pg C,增加趋势显著(P<0.05),平均每年增加0.013 Pg C,土壤有机碳密度平均增加26.94 g C·m-2;③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和草地SOC密度增加趋势均显著,除常绿阔叶林SOC密度与温度相关性不显著外,其他两种植被类型SOC都与年平均温度显著正相关(草地:r=0.527, P<0.01; 常绿针叶林:r=0.501, P<0.01),且3 种植被类型SOC与年降水量均相关性不显著;④由于作为土壤有机碳输入的凋落物产生量对温度不如异养呼吸敏感,所以未来升温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增速减缓或者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