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30篇
  免费   725篇
  国内免费   844篇
安全科学   1383篇
废物处理   90篇
环保管理   613篇
综合类   1936篇
基础理论   569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313篇
评价与监测   99篇
社会与环境   196篇
灾害及防治   199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95篇
  2022年   178篇
  2021年   207篇
  2020年   216篇
  2019年   209篇
  2018年   162篇
  2017年   202篇
  2016年   265篇
  2015年   282篇
  2014年   203篇
  2013年   253篇
  2012年   358篇
  2011年   335篇
  2010年   257篇
  2009年   240篇
  2008年   178篇
  2007年   272篇
  2006年   262篇
  2005年   164篇
  2004年   140篇
  2003年   125篇
  2002年   116篇
  2001年   103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6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6篇
  1973年   4篇
  1972年   11篇
  1971年   9篇
  197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浓缩型入口下排气旋风分离器流场和性能的数值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CFD方法,对浓缩型入口下排气旋风分离器内的气固两相流动进行了研究。计算中气相采用RNGk-ε湍流模型,颗粒相采用拉格朗日坐标系下的离散相模型。重点计算了分离器流场、分离效率及其阻力特性,结果表明,采用浓缩入口后分离器内流场发生明显改变,分离器上部切向速度明显提高,有利于大颗粒的分离。同时通过对不同浓缩结构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效率和阻力特性进行分析比较,为工程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2.
采用生物滤池和常规处理对受污染的某地表水进行试验研究 ,用膜过滤法对其出水进行了分子量分析 ,考察了 2个处理单元对不同分子量区间有机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 :原水中分子量小于 1 0 0 0的有机物占总 DOC的 78.2 9% ;生物滤池对分子量小于50 0、50 0~ 1 0 0 0和 >60 0 0 0的有机物去除率分别为 54.9%、36.1 %和 2 0 .7% ;常规处理对以上分子量区间有机物的去除率分别为1 5.3%、- 2 0 %和 48.75%。  相似文献   
103.
IntroductionOilisakindofnecessaryenergyandresourceinpresenthumanproductionanddailylife.Butassoonasoilspillingatthesea,itwillbecomeadisastersourcepollutingenvironmentanddestroyingecology.Relatedtomanyoilspillfateprocesses,oilspillmodelisakindofcomprehen…  相似文献   
104.
水力空化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力空化是一种新的水处理技术.作为一种新技术,水力空化已经应用于化学和环境领域.本文阐述了水力空化的机理,包括空化的产生、发展及溃灭的过程,并提出了空泡溃灭时产生的高温高压是水处理过程中的能量来源.研究了影响水力空化的因素,介绍了其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以及水力空化的动力学基础,指出了该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以后的研究方向,对进一步深入研究空化现象及应用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5.
河流水污染定量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质模型可定量地反映出水质状况与污染物排放之间的关系,从而为进行水质评价与预测、选择污染控制方案以及制定水质标准和排放污染规定提供可靠的依据.文章从建立模型所采用的数学方法角度出发,较为详细的概述了近年来水质模拟的研究进展,并对确定性模型所存在的问题和河流水质模型的发展趋势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106.
甲烷的转化在化工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战略意义,近年来涌现的氧化偶联制烯烃等多种新型化工工艺涉及高温条件的甲烷-纯氧等体系的混合与反应过程,明确甲烷高温自燃诱导与爆炸规律是实现工艺安全设计与运行的前提,然而相关研究与基础数据仍较为欠缺。通过利用基于快速压缩装置的高温高压燃爆测试系统开展甲烷-纯氧等典型混合体系的自燃诱导过程研究,同时基于GRI-Mech 3.0机理的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实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吻合较好,随着温度/压力的增加及氧气含量的下降,混合体系自燃诱导时间均缩短;燃料气中加入乙烷或氢气则会大幅缩短自燃诱导过程。对于多个工艺过程中涉及的低氧含量体系率先开展了研究,得到了不同当量比及温度条件下的典型体系自燃诱导时间,同时考察了惰性气的加入对于自燃诱导过程的延长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甲烷自燃诱导机理,同时指导高温条件的甲烷转化工艺的本质安全化设计与爆炸防控。  相似文献   
107.
用实验室自制的活性炭粒子填充电极电催化氧化反应器对模拟硝基苯废水进行了降解处理。初步探讨电催化氧化反应的机理,考察了电流强度、反应时间、进水浓度等对硝基苯去除率的影响。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对不同初始浓度和电流强度降解后硝基苯的相对残余浓度对反应时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相关系数大于临界相关系数,硝基苯的降解符合表观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求出了各反应条件下的一级速率常数。通过用spss软件分析,表明不同的初始浓度和电流强度下ln(C0/C)对时间的相关性显著。实验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硝基苯的去除率达到95%以上,能有效的催化降解硝基苯。  相似文献   
108.
液氯泄漏事故模拟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针对1996年1月21日在西班牙发生的一起液氯泄漏事故的后果进行了模拟分析。模拟分析结果同事故实际所造成的后果是一致的。表明采用基于数学模型的事故后果模拟分析具有一定程度的可靠性。对于救灾和对重大危险源编制应急事故预案有一定程度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9.
秦皇岛近海养殖区域夜光藻种群动态与环境温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秦皇岛近海养殖区夜光藻的调查,分析研究了夜光藻种群的动态与温度变化的关系。结论:夜光藻在秦皇岛近海养殖区内出现在3月份,并在7月份出现密度高峰,9—10月份偶有出现,11—2月份则未出现。夜光藻最高密度出现的温度为25—26℃,夜光藻在秦皇岛近海的出现及7月份的密度高峰与水温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0.
By using observational data and MM5, an observational analysisand numerical study was conducted on the synoptic condition of a severe dust storm that was caused by a Mongolian cyclone whichoccurred from 6 to 8 April 2001. Results illustrated thatthe cyclogenesis was due to the isentropic potential vorticity (IPV) advection in the upper troposphere and the terrain modifiedbaroclinicity in the mid-lower troposphere. The Altai-Sayan complex of mountains blocked the lower level cold air and made the isentropic surface sharply steep. When the air slid down along the isentropic surface the increasing of baroclinicity anddecreasing of stability blew up the vertical vorticity development.The formation of the dust storm was a result of a cyclonic cold front passing across the area. The occurrence of this dust storm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trong surface wind, which was accompanied by a cold front passing, rather than the cyclogenesis, itself. Hence, the reason for the pre-front dust storm formulation was the formation of heating convection. Reasons behind the formation of a black storm (visibilitylower than 50 m), which occurred in the mid-north part ofInner Mongolia, lay in several aspects. Firstly, in thisarea the surface wind was strong, a direct result of thedownward transport in mid-lower troposphere. Secondly,the cold front passed over the effected area near sunsetso the air obtained much more surface heating to form adeeper mixed layer (ML). Thirdly, cooperation between thelower level wind and the terrain made the atmosphere inthis area and acquired the maximum advective contributionnecessary to form a deep post-front ML. The sensitivityexperiment revealed that surface heat flux was important to the frontal lifting. In addition, the forcing of surface heating wasalso seen as the primary forcing mechanism of frontogenesis. Meanwhile, removal of the surface heat flux made the atmosphericstratification became stable and the pre-storm ML very shallow,which weakened the strength of the dust stor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