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6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236篇
安全科学   46篇
废物处理   75篇
环保管理   49篇
综合类   388篇
基础理论   112篇
污染及防治   92篇
评价与监测   35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为探究地表水体与沉积物中酚类化合物的污染分布特征和生态风险,选择天津市3个水源地与6条主要河流,采集了26个地表水样与6个沉积物样品,利用固相萃取与超声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测定了水样及沉积物中1-萘酚(1-naphthol)、壬基酚(nonylphenol, NP)、双酚A(bisphenol A, BPA)、2-苯基苯酚(biphenyl-2-ol)、3,4-二氯酚(3,4-dichlorophenol)、四溴双酚A(tetrabromobisphenol A, TBBPA)和对叔丁基苯酚(p-tert-butylphenol, PTBP)等7种高关注酚类化合物的浓度水平,并应用物种敏感性分布(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 SSD)法和熵值法(ecological risk quotient, RQ)评估7种酚类化合物水环境和沉积物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地表水样中7种酚类化合物均全部检出;其中壬基酚的检出浓度最高,其次为四溴双酚A、对叔丁基苯酚、1-萘酚、2-苯基苯酚、3,4-二氯酚和双酚A。沉积物中酚类化合物的污染分布规律与水样相似,除双酚A外的目标物全部检出。其中,壬基酚浓度比其他物质浓度高2个数量级。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壬基酚对水环境与沉积物存在不可接受的风险;而四溴双酚A、对叔丁基苯酚、1-萘酚、2-苯基苯酚、3,4-二氯酚和双酚A则对环境具有较低风险或者存在一定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2.
建立了便携式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硬质聚氨酯泡沫和组合聚醚中一氟三氯甲烷(CFC-11)、二氟二氯甲烷(CFC-12)、二氟一氯甲烷(HCFC-22)及一氟二氯乙烷(HCFC-141b)的定性分析方法,系统考察了色谱柱、顶空体系、顶空温度和顶空时间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DB-WAX色谱柱对目标物质的分离效果最好,顶空温度为50℃、顶空时间为10 min条件下,目标物质的检测灵敏度最高。在优化条件下,硬质聚氨酯泡沫取样体积为1 cm3时,4种目标物的方法检出限为0.6~0.8 μg;组合聚醚取样量为10 mg时,4种目标物的方法检出限为0.5~0.6 μg。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定性准确,适用于实际样品的现场快速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123.
采集了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核心区的146个表层土壤样品,检测了6种优控酚类污染物.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和致癌风险指数评价了酚类污染物的污染程度及健康风险.借助主成分分析和绝对主成分分数-多元线性回归受体模型,结合地统计学方法,对酚类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及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4-二氯酚和2,4,6-三...  相似文献   
124.
从橡胶厂工业废水中分离到1株降酚酵母,经鉴定为瓦尔假丝酵母(Candida vartiovanrai),该菌株能以苯酚作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还能以水杨酸、苯甲酸、苯、萘、对苯二酚、间苯二酚、邻苯二酚等作为唯一碳源生长,但不能以氯代酚作为唯一碳源生长.酚诱导有利于高浓度苯酚的降解,加入葡萄糖可抑制苯酚的降解.当以苯酚作为唯一碳源时,在诱导的情况下,约30 h可将培养液中的苯酚降解98.7%,可望应用于含高浓度酚类化合物的废水生物处理中.   相似文献   
125.
复合污染状态下尾矿区有害化学品的迁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混合尾矿浆及尾矿渣淋溶柱,研究选矿药剂在尾矿渣及尾矿废水中的静态分布及其淋溶作用,结果表明:①选矿药剂对整个尾矿区都污染,即使是水溶性好的药剂,它们在尾矿渣中的静态分布也占有相当的比例,油溶性好的药剂多存在于尾矿渣中,尾矿污染为多种药剂的复合污染,各种药剂在尾矿渣及尾矿废水中的总浓度成倍加大;②用尾矿渣淋溶柱测得单一药剂的淋溶值:25号黑药>MIBC> CN->二号油>乙基黄药>丁基黄药>Y-89黄药.但多种药剂复合污染时,药剂的淋溶距离明显加大,其中CN-和Y-89黄药加大近一倍.复合药剂污染加大药剂的残留期,也加大它们向地下水及其它水源迁移的几率.  相似文献   
126.
卢衍波  赵磊 《化工环保》2019,39(6):660-665
采用催化氧化技术对某石化企业苯胺、硝基苯等生产装置和罐区的含氮挥发性有机物(NVOCs)废气进行集中处理,建成了一套20 000 Nm~3/h规模的安全高效处理装置。采用自主研发的WSH-2N型蜂窝状Pt-Pd-Ce催化剂,在高效氧化有机物的同时,高选择性地将有机氮转化为N_2。运行结果表明,净化气非甲烷总烃质量浓度低于15 mg/m~3,非甲烷总烃去除率大于99%,NO_x质量浓度低于10 mg/m~3,苯、苯胺、硝基苯、环己烷等特征有机污染物浓度均低于检出限,各项指标优于国内外现有技术。  相似文献   
127.
白肚燕,又名双色树燕,栖居于五大湖流域中27个双边共同关注区域(AOCs),从2010年到2014年对其进行了污染物暴露风险评估,以协助管理者和监管者评估五大湖AOCs的污染状况。本文比较了AOCs和附近非AOCs雏鸟体内污染物浓度的差异。AOCs白肚燕雏鸟尸体中多氯联苯(PCB)和多溴联苯醚的含量分别为30%和33%,低于非AOCs的平均浓度。AOCs白肚燕雏鸟胃含物中多环芳烃(PAH)浓度和血浆中全氟化合物浓度分别为67%和64%,也低于非AOCs的平均浓度。但是与已有生殖效应记载的高PCB污染区相比,有些AOCs雏鸟尸体内的PCBs浓度只是存在小幅升高。一些AOCs食物中PAHs的浓度足够高以致引起可测量的生理响应。在AOCs中,全氟化合物全氟辛烷磺酸在血浆中的最高浓度出现在Raisin河(密歇根州,美国;几何平均数330 ng/mL),但远低于预估毒性的参考值(1 700 ng/mL)。之前有研究报道雏鸟胃含物中PAH和PCB的浓度以及尸体中PCBs的含量与沉积物中污染物的含量显著相关,从而可加强白肚燕在评估沉积物污染生物有效性方面的应用。
精选自Thomas W. Custer, Christine M. Custer, Paul M. Dummer, Diana Goldberg, J. Christian Franson, Richard A. Erickson. Organic contamination in tree swallow (Tachycineta bicolor) nestlings at United States and binational Great Lakes areas of concern.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Chemistry: Volume 36, Issue 3, pages 735–748, July 2017. DOI: 10.1002/etc.3598
详情请见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wol1/doi/10.1002/etc.3598/full
  相似文献   
128.
石化行业的VOCs排放控制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森  童莉  周学双  韩建华 《化工环保》2014,34(4):356-360
概述了我国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排放情况。介绍了国内外VOCs的管理现状。分析了国内石化行业VOCs排放控制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污染物排放过程的类别。提出了明确定义、制定相关标准、完善分类管理体系、研究最佳的可行性控制技术等加强VOCs排放控制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9.
在研究氢氧化镁混凝特性的基础上,复配氯化镁和硫酸铝作为混凝剂,以高岭土配水水样为研究对象,运用iPDA在线监测技术对混凝过程絮体形成进行监测,探讨了单独使用氯化镁和硫酸铝以及二者复配使用的混凝效果和絮体特性,确定复配使用的各种条件。结果表明,对于浊度20 NTU,pH 11.5的高岭土配水水样,氯化镁、硫酸铝最佳投加量分别为7.2 mg/L(Mg2+计)和3 mg/L(Al3+计);硫酸铝跟氯化镁复配使用时,先投加硫酸铝,间隔30 s后投加氯化镁,混凝效果较好;在镁离子最佳投加量7.2 mg/L时,铝和镁最佳质量比在1∶3~1∶2之间;镁铝复配时其FI值明显大于单独作用时,即絮体尺寸大小:二者复配硫酸铝氯化镁,而且复配条件下Zeta电位值在零电势左右浮动,浮动范围小,更利于聚集沉淀;镁铝复配时发生了协同效应,弥补了单独使用氯化镁混凝过程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0.
综述了基于石墨烯构建的电化学传感器在重金属、有毒气体、农药残留、酚类有机污染物等对环境造成一定危害的物质检测中的应用,并展望了石墨烯电化学传感器在环境监测领域中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