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7篇
安全科学   20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3篇
综合类   87篇
基础理论   31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26篇
灾害及防治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71.
The general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trigger off the development of a more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Hellenic coastal areas (in the perspective of territorial cohesion), at local level and especially along the non-urban areas close to the sea. Methodological issues linked to the building of an appropriate coastal database constitute the key goal of this paper (the space and time scale, the relationship to the already proposed set of indicators, the impact of driving forces and policies, the possible sources of data and their feasibility etc.). Furthermore, specific emphasis should be given to the choice of new indicators, particularly for the coastal abiotic environment and the land cover/uses along coastal areas, especially near the seafront. Those indicators should be able to aid the formation (in the near future) of an algorithm linked to the total man-made activities in coastal areas. In conclusion, this paper will be considered successful if the just above illustrated objectives could enrich the argument about the typology of coastal area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spatial (coastal) observatory. Actually, this paper is part of a broader research of the author regarding the monitoring of coastal spatial changes in different scales (AMICA, “Appraisal of man-made interventions along the Hellenic coastal areas”). This research aims to broaden the coastal knowledge (not only by means of coastal data) on behalf of all stakeholders been implicated into sustainable spatial planning, integrated coastal management and the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long coastal areas.
John KiousopoulosEmail:
  相似文献   
72.
气象条件对沈阳市环境空气臭氧浓度影响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0,他引:6  
利用2013年沈阳市环境空气监测点位臭氧监测数据,分析沈阳臭氧浓度变化特征,结合气象资料分析了其对臭氧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沈阳市不同区域臭氧浓度变化特征基本一致。臭氧浓度日变化呈单峰趋势,最大值出现在14:00左右,最小值出现在6:00左右;臭氧浓度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夏季臭氧浓度最高,春秋次之,冬季最低;臭氧浓度受温度、风速、湿度、能见度、天气情况影响,臭氧浓度变化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3.
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扰动常造成土地利用的显著变化。为研究工程扰动对景观的影响以及采取修复措施后的景观生态效果,以向家坝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为例,以工程扰动区的航空摄影图像分析和野外样地调查为手段,分别针对工程区域在被扰动前(2004年)、扰动后(2006~2007年)和进行恢复重建之后(2008年)的3个代表年份展开了区域景观变化及现有生态恢复工程对生态景观恢复效应的研究。选取景观破碎化指数、多样性、优势度和景观形状指数4个参数,量化分析了向家坝工程建设区整体景观结构特征,包括不同阶段景观格局变化、景观斑块类型面积与斑块数量变化、斑块破碎化和斑块形状变化,以及各年份景观指数和各景观类型破碎化指数变化等。此外,从景观生态学原理的角度,提出了向家坝工程扰动区将来实施生态恢复重建的对策措施。其中特别强调扰动区今后的生态恢复工作应在科学规划扰动区景观格局和功能的基础上,注重景观连接性的建设,同时不断改善群落结构和丰富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74.
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控制土地开发强度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以建设用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为土地开发强度的表征指标,运用GIS软件和经济计量模型,探讨了1996~2008年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城市间土地开发强度差异明显,并且具有空间集聚特征,形成了以上海、杭州为中心的高强度地区,这与目前长三角经济增长极相吻合。同时,经济增长、城镇化、产业结构与城市土地开发强度之间显著正相关,行政区划调整与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在短期内表现为负相关关系,土地管理政策的影响尚不显著。今后,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政策和城市规划,合理推动城镇化和城市产业布局,才能使城市土地开发强度保持在合理水平。将为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对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和发展方向,也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5.
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对农村非农就业影响的实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工业化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腾飞的重要性,已经被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道路所证实。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世界各国都曾经或必将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运用行为主义研究方法,利用2003-2006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数据,建立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民个体特征和农户家庭特征对农村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就样本个人特征而言,户主或家庭主要经营者、男性、文化程度较高、身体健康的农民从事农村非农就业的意愿更强,职业教育或培训对于农村非农就业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是否农业户口对农村非农就业的影响并不明显。就样本家庭特征而言,家庭类型会影响农民在农村的非农就业倾向,同时,乡村干部户从事非农产业的倾向性更强,少数民族户和信教户从事非农产业的倾向性较弱,"是否国家干部职工户"、"是否党员户"对农村非农就业的影响并不显著。重视农民的个人特征和家庭特征差异,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促进农村非农就业是我国政府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重要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76.
武汉市土地集约利用时空分异及障碍因素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GIS方法分析武汉市1996~2010年土地集约利用的时空特征并对其进行障碍因素诊断。研究结果表明:1996~2010年武汉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稳步上升。武汉市土地集约利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土地结构表现为汉口—武昌—汉阳—郊区圈层式递减分布特征,生态效益总体上表现为北高南低的特征,土地集约利用的投入水平呈现以江汉区为核心的圈层式递减分布特征,土地集约利用可持续指标表现为江北片-江南片梯度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障碍因素诊断得出具体影响各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提高的因素。  相似文献   
77.
巢湖湖滨带植被特征及其退化原因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9年和2010年对巢湖湖滨带植被进行了详细踏查,结果表明:(1)植被群落结构单一,多样性较差,大都集中分布于浅水、河口、滩地,受水质和水位影响显著;(2)挺水植物有5科6属6种,以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为优势种;(3)浮叶植物3科3属3种;以野菱(Trapa incisa)和荇菜(Nymphoides peltatum)为优势种;(4)漂浮植物2科2属2种;主要是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和浮萍(Lemna minor);(5)沉水植物4科5属8种;以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为优势种;(6)湿生和陆生植物27科76属101种;以禾本科为主,菊科、蓼科植物次之。调查结果与历史资料(1954年-2007年)对比,得出巢湖流域土地利用格局、江湖建闸等水利工程、围湖造田与堤坝建设等人为活动以及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等综合因素严重破坏了巢湖湖滨带健康的生态系统,加剧了湖滨带植被的衰退。本研究可为巢湖湖滨带植被的恢复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8.
Certain poly- and perfluoroalkyl substances (PFASs) exhibit significant bioaccumulation/biomagnification behaviors in ecosystems. PFASs, such as 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 (PFOS), perfluorooctanoic acid (PFOA), perfluorohexanesulfonic acid (PFHxS) and related precursors, have elicited attention from both public and national regulatory agencies, which has resulted in worldwide restrictions on their production and use. Apex predators occupy the top trophic positions in ecosystems and are most affected by the biomagnification behavior of PFASs. Meanwhile, the long lifespans of apex predators also lead to the high body burden of PFASs. The high body burden of PFASs might be linked to adverse health effects and even pose a potential threat to their reproduction. As seen in previous reviews of PFASs, knowledge is lacking between the current stage of the PFAS body burden and related effects in apex predators. This review summarized PFAS occurrence in global apex predators, including information on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levels, profiles, and tissue distribution, and discussed the trophic transfer and ecotoxicity of PFASs. In the case where legacy PFASs were restricted under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the occurrence of novel PFASs, such as 6:2 chlorinated polyfluorinated ether sulfonate (6:2 Cl-PFESA) and perfluoroethylcyclohexane sulfonate (PFECHS), in apex predators arose as an emerging issue. Future studies should develop an effective analytical method and focus on the toxicity and trophic transfer behavior of novel PFASs.  相似文献   
79.
基于视频数据的城市隧道交通运行特征与安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降低城市隧道交通事故率,提高车辆出行安全,以上海市翔殷路跨江隧道为研究对象,利用视频采集技术、车辆跟踪调查采集隧道交通运行数据,分析城市隧道交通运行特征及驾驶员在隧道内驾驶行为特征,并进一步研究其与隧道交通事故的关系。对隧道内车辆的速度、密度分布,变道行为进行分析,发现隧道南线入口处内外断面平均车速的显著差异可以解释该处追尾事故高发,隧道内车辆频繁变换车道导致隧道侧碰事故占较大比例。为改善城市隧道交通安全,在隧道内进行限速和限制车辆变道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80.
鹰潭市酸雨污染现状、趋势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001-2010年降水监测数据,全面系统地研究分析鹰潭市酸雨污染现状、变化规律,并从环境空气质量、区域污染物输送、气象因素和土壤性质等方面探讨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得出区域输送是鹰潭市酸雨污染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