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54篇
安全科学   3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86篇
基础理论   62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运用急性毒性实验和生化分析方法对久效磷胁迫下扁藻细胞的生理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久效磷对扁藻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72h半抑制剂量为1.46mg/L;(2)久效磷胁迫下,扁藻细胞的3种大分子物质--蛋白质、DNA和RNA的含量降低;(2)久效磷引起扁藻叶绿素a的降解和光合速率的下降,这说明久效磷处理抑制了扁藻的生理代谢。  相似文献   
102.
光合细菌球形红杆菌摄磷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光照、碳源、酸碱对光合细菌球形红杆菌摄磷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微好氧培养条件下,不同因素对该菌摄磷能力有很大影响,在光照条件下该菌从培养基中摄磷能力增强,甚至有过量摄磷现象。相反,在黑暗条件下,该菌体向培养基中释放磷,出现磷释放现象;以乙酸钠为碳源时该菌的摄磷量大于以乙醇为碳源时的摄磷量;向培养基中滴加3M的氢氧化钠(使pH保持在7.5左右)时,该菌出现过量摄磷现象,相反,向培养基中滴加1.5M的硫酸(使pH值保持在6.5左右)时,该菌出现磷释放现象  相似文献   
103.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植物光合作用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考察了湿地植物光合作用特性及其与污染物净化效果的关系。结果表明,植物净光合速率只与湿地COD、TN去除率显著正相关。而与TP去除率关系不大。在实际工程中,可将植物光合速率作为湿地植物选择的重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04.
浙江为酸雨危害严重地区之一,而植物在酸雨胁迫下的生长和生理变化情况可以衡量其对酸雨的耐受能力,亦可作为植被引种、经营和管理的参考依据.采用盆栽法,研究了在不同季节不同强度酸雨胁迫下黑壳楠Lindera megaphylla Hemsl.的生理生态特性,设置了3个酸雨处理:重度酸雨处理(pH2.5)、中度酸雨处理(pH4.0)和酸雨对照处理(pH5.6).研究结果表明:①酸雨、季节以及酸雨和季节的交互效应对黑壳楠的株高、地径和叶绿素相对含量没有显著影响.②黑壳楠的最大净光合速率(Amax)、表观量子效率(AQE)、光补偿点(LCP)和暗呼吸速率(Rd)对酸雨胁迫敏感,而季节并未显著影响到植物的光合特性.③酸雨胁迫显著影响黑壳楠的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季节对黑壳楠的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影响显著.酸雨和季节的交互效应极显著影响到植物的胞间CO2(Ci)浓度和蒸腾速率(Tr).研究表明夏季黑石楠受酸雨胁迫的影响比秋季严重.重度酸雨胁迫严重影响到黑壳楠的生理生长,在酸雨危害严重地区如浙江不适宜大量种植黑壳楠.  相似文献   
105.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生长在锌(Zn)处理浓度为55mg·L-1和200mg·L-1下的外生菌根苏格兰松幼苗(Pinussylvestris)的锌积累和光合作用进行测定.处理4周后,两种浓度锌处理下菌根苗木Zn积累量分别为非菌根松苗的1 7倍和2 8倍,显示菌根没有减少植物对过量Zn的吸收 但200mg·L-1处理下菌根地上部分Zn与非菌根相同,说明菌根真菌可能通过调节Zn在植物内的分布积累减少重金属毒害.菌根真菌缓解了Zn对植物光合色素合成的影响,使菌根植物叶绿素含量比非菌根高12%和22%,其中叶绿素b都比非菌根的高12%.菌根真菌对Zn胁迫下的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缓解PSⅡ电子传递速率的减少,使Zn处理下菌根植物的PSⅡ电子传递速率比非菌根高33%和24%,但净光合强度与非菌根差异不显著.菌根还使Zn胁迫下的植物受伤呼吸减弱,在200mg·L-1Zn处理下比非菌根的呼吸耗氧低25%,减少了呼吸耗能,增加植物抵抗环境胁迫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6.
25℃、5 000 lx条件下,在微电脑培养箱中研究了普通小球藻对浓度分别为25%C、50%C、75%C、100%C的氨厂废水中COD和NH3-N的去除率.192 h后,COD去除率分别为84%、96.4%、97%和95.6%,NH3-N去除率分别为22.7%、4.9%、10.6%和0%,25%C、50%C、75%C和...  相似文献   
107.
以香樟(Cinnamomum cam phora)为试验材料,通过模拟氮沉降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氮沉降条件下香樟叶片的光合、叶绿素荧光生理的表现,揭示了相应的生理生态机制.结果表明,适当浓度的氮沉降对香樟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而过量的氮沉降会降低其净光合速率,从而对其生长产生抑制作用;不同处理组香樟的光补偿点(LCP)、光...  相似文献   
108.
水稻秸秆浸泡液对铜绿微囊藻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苏文  孔繁翔  于洋  贾育红  张民 《环境科学》2013,34(1):150-155
室内利用流式细胞仪对暴露于不同浓度水稻秸秆浸泡液下铜绿微囊藻的细胞生长、细胞膜完整性、膜电位、酯酶活性进行了为期15 d的检测,研究了水稻秸秆浸泡液对铜绿微囊藻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发现,浸泡5 d的水稻秸秆液可以抑制藻的生长,呈明显的浓度抑制型变化;PI荧光检测显示暴露于浸泡液的各组细胞(>98%)的细胞膜保持高度完整;FDA荧光检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第1、4d处理组酯酶活性增强和减小的细胞都有增加,但活性下降的细胞数量明显多于活性增强的细胞,第7 d酯酶活性下降的细胞数量明显增加,而增强的细胞数量基本不变,第10、15 d酯酶活性正常的细胞数量增加显著,而酯酶活性下降的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增强的细胞变化幅度较小;DIOC6(3)荧光检测显示膜电位在前7 d变化显著,第10、15d变化程度减弱,与酯酶活性变化趋势一致.分析表明,浸泡液存在促进和抑制藻细胞生长的两种作用,抑制作用占据优势,随着暴露时间延长,促进作用消失,抑制作用有所下滑,浸泡液对藻细胞生长具有抑制性而非致死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9.
干旱胁迫下5种三叶草的生理反应(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三叶草属抗旱的生理机理,寻找适宜干旱地区种植的三叶草品种,比较了地三叶草(Trifoliumsubterraneum L.)、大花三叶草(T.michelianum Savi)、白三叶草(T.repens L.)、高加索三叶草(T.ambiguum M.Bieb.)和草莓三叶草(T.fragiferum L.)在人工干旱条件下4 wk的生长和生理反应.结果表明,干旱处理下大花三叶草、草莓三叶草和白三叶草地上部分干重严重减少,分别降低了70%、66%和64%,而高加索三叶草和地三叶草减少不到50%;高加索三叶草叶片水势降低到-2.0 MPa以下,而其他4种三叶草只降低到-1.5MPa左右;高加索三叶草和草莓三叶草叶片光合速率降低25%,而地三叶草、白三叶草和大花三叶草下降35%~63%.此外,干旱条件下,5种供试三叶草叶片中游离脯氨酸含量普遍增加,其中高加索三叶草和白三叶草分别增加到2.5倍和3.1倍.研究显示高加索三叶草在多项重要生长和生理指标中表现出很强的抗旱性,因此认为其可作为干旱地区栽培白叶草的补充或替代种.图1表3参22  相似文献   
110.
Cu2+对普通小球藻的光合毒性:初始藻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Cu2+对普通小球藻的光合毒性以及初始藻密度对Cu2+光合毒性的影响,将初始密度为107mL-1的普通小球藻暴露于Cu2+的6个浓度(0、5、10、20、30和40μmol.L-1)中进行96 h的毒性暴露实验,在2、48和96 h分别利用叶绿素荧光仪(MAXI-Imaging-PAM)测定各项叶绿素荧光参数,同时,针对3个不同初始密度的普通小球藻(2×106、5×106和2×107mL-1),测定并比较了其暴露于0、20和40μmol.L-1的Cu2+12 h后,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不同初始藻密度的毒性实验结果显示,初始藻密度为2×106mL-1时,20和40μmol.L-1Cu2+可完全抑制普通小球藻的光合作用;当初始藻密度增加到5×106和2×107mL-1时,40μmol.L-1Cu2+对普通小球藻的实际光合作用效率仅有约75%和25%的抑制。这表明初始藻密度越大,Cu2+的光合毒性越弱。但随着初始藻密度的增加,初始藻密度的变化对Cu2+光合毒性的影响减弱。初始藻密度为107mL-1时的毒性实验结果显示,暴露于20~40μmol.L-1Cu2+2 h后,普通小球藻的光合作用即受到抑制,且该抑制程度随Cu2+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并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有所缓解。随着Cu2+浓度的增加,最大量子产量(Fv/Fm)、实际量子产量(Yield)、相对电子传递速率(ETR)和光化学淬灭系数(qP)逐渐降低,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4)逐渐上升。研究结果表明,Cu2+对普通小球藻的光合作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机理可能为通过引起PSII系统反应中心的部分失活,导致PSII系统反应中心的开放比例减少,引起电子传递速率降低以及ATP和NADPH的合成减慢,从而使光合作用速率下降;初始藻密度对Cu2+的光合毒性大小有较大的影响,故在进行藻类的毒性实验时,也应关注初始藻密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