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89篇
  免费   360篇
  国内免费   108篇
安全科学   177篇
废物处理   34篇
环保管理   1466篇
综合类   907篇
基础理论   1203篇
环境理论   5篇
污染及防治   93篇
评价与监测   101篇
社会与环境   271篇
灾害及防治   100篇
  2023年   78篇
  2022年   84篇
  2021年   118篇
  2020年   122篇
  2019年   116篇
  2018年   118篇
  2017年   149篇
  2016年   171篇
  2015年   174篇
  2014年   147篇
  2013年   234篇
  2012年   149篇
  2011年   215篇
  2010年   193篇
  2009年   211篇
  2008年   183篇
  2007年   222篇
  2006年   176篇
  2005年   150篇
  2004年   138篇
  2003年   103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98篇
  2000年   85篇
  1999年   88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25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17篇
  1980年   22篇
  1979年   20篇
  1978年   23篇
  1977年   14篇
  1973年   16篇
  1972年   15篇
  1971年   19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21.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层级性等内涵,探讨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双评价”)与国土空间规划之间的基本逻辑问题、应用挑战与应对方法。通过系统梳理“双评价”的理论发展和相关政策响应,剖析了“双评价”在应用探索、内涵扩充、系统支撑三个阶段的研究重点和服务目标,阐明了承载力评价与适宜性评价之间关联逻辑的演进历程。总结了当前“双评价”在应用上的几个关键挑战:一是“双评价”应用于“三区三线”划定的逻辑尚未明确;二是当前承载能力评价与未来规划决策之间存在逻辑悖论;三是“双评价”在不同层级国土空间规划中传导失灵;四是两个评价之间的关联逻辑仍存在争议。为此,提出了应对“双评价”挑战的四点建议:深化理论认知、拓展评价维度、建立传导机制、厘清内在关系,以提升“双评价”对国土空间规划决策的支撑能力。  相似文献   
22.
生态文明新时代下的空间规划体系对国土空间底线管控提出了明确要求,“双评价”与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是底线思维的体现。研究“双评价”与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在国土空间底线管控中的作用和地位,通过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的建设,对二者的联系及其相互作用进行体现,构建二者的联动方式,服务于国土空间底线管控及治理的全过程。“双评价”与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共同组成底线管控的两个阶段,前者是开展底线管控的基础,后者是底线管控的路径和手段,两者皆是生态文明新时代下国土空间规划底线管控的重要工具,需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为基础加强两者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3.
新时代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转型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针对全球变化影响下的国土空间和生态系统,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空间规划是中国在新时代的积极响应,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的转型和提升成为必然要求。在介绍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指出中国国土空间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要求决定了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的转型。从工作理念、理论基础、技术体系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分析了当前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主要包括整体综合理念滞后、理论基础体系欠缺、技术支撑相对薄弱、体制机制不尽完善等方面。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新时代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转型的路径和策略,主要策略包括强化系统思维、提升理论体系、加强技术支撑、完善机制建设等内容,以期为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4.
国土空间规划的提出使我国的规划体系进入到新的发展时期与发展语境,国土空间开发方向已从生产空间为主导转向生态、生活、生产空间相协调。如何将基于“三生空间”概念的传统国土空间认知提升到丰富文化脉络、生态特征、生活基础的复合魅力国土空间,如何对不同区域的发展进行侧重,杜绝对单一发展模式的盲目跟风,是国家和地方面临的共同重大主题。结合国土空间在历史与现实不同时期的发展表征和形成原因,在回溯空间认知过程、反思空间规划实践的基础上,厘清了魅力国土空间的概念与内涵,提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魅力国土空间的关注焦点,从区域发展平衡、管控弹性调整、空间要素流动、发展目标优化等方面阐述了魅力国土空间的作用与功能。  相似文献   
25.
国土空间规划新时代旅游规划的定位与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江智  朱鹤 《自然资源学报》2020,35(7):1541-1555
我国已经迈入以国土空间规划引领“多规合一”的空间治理新时代,对各专项规划的管控约束性更严、技术性和衔接性要求更高。为此,本文重新审视了旅游规划的性质和地位,并基于产业专项性和空间融合性特征,将旅游规划分为战略规划、协调规划、发展规划和开发规划。以旅游发展规划为示例,提出了六大转型:规划理念从无限思维向边界思维、融合理念和空间思维转变,编制思路从甲方意志向市场导向转变,规划内容从大而全向专而精转变,技术路线从概念逻辑向空间逻辑转变,规划方式从封闭向开放转变,规划技术从缺乏技术到技术融合转变以期推动旅游规划衔接和融入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进一步引领中国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6.
本研究利用生物气候、地形、底质类型、海温等环境因子和红树林分布数据建立了福建省红树林分布模型,基于最大熵方法分析了福建省沿岸红树林潜在适生区的空间分布.根据模型输出结果对福建省红树林的生境适宜性进行了评估,识别了影响红树林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及其适生值区间,并通过空间叠加分析获取了福建省红树林保护与修复的优先区与空缺区域.结果表明,影响福建省红树林适生区分布格局的主要环境因子包括海表温度、气温和降水等,福建省红树林潜在适生区主要位于沙埕港-三沙湾-兴化湾沿岸、泉州湾-厦门湾-九龙江口沿岸、漳江口-东山湾沿岸等地,其中最优适生区面积约为91km2.全省共识别出8处红树林保护与修复的优先区域,现存红树林保护率约为64.4%,保护修复空缺主要出现在沙埕港、三沙湾、罗源湾、福清湾等处,研究结论可为未来福建省红树林保护和修复行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7.
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策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施GBT15481-2000(idtISOIEC17025:1999)标准《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的过程中,通过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实践与系统分析,识别出内部审核策划阶段的关键环节,提出审核范围确定、审核计划和抽样方案制订的技术方法,为有序高效地实施内部审核提供了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28.
从城市规划角度浅议城市道路噪声污染问题解决途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兰州市近三年来交通噪声的特征在城市空间结构的背景上,以公众反映为尺度进行了分析评价,研究表明,(1)公众对不同城市空间结构上道路噪声反映均为起伏大、吵闹和一般不可接受;(2)部分区域噪声污染指标超标与早期规划有关;(3)近期道路规划和建设是噪声下降的主要原因;最后指出,基于规划基础上的环境问题规律性的研究和基于环境保护理念下的规划设计模式的研究将是今后环保专业和规划专业人员共同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29.
A sub-surface desert water harvester was constructed in the sagebrush steppe habitat of south-central Idaho, U.S.A. The desert water harvester utilizes a buried micro-catchment and three buried storage tanks to augment water for wildlife during the dry season. In this region, 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 (MAP) ranges between about 150–250 mm (6″–10″), 70% of which falls during the cold season, November to May. Mid-summer through early autumn, June through October, is the dry portion of the year. During this period, the sub-surface water harvester provides supplemental water for wildlife for 30–90 days, depending upon the precipitation that year. The desert water harvester is constructed with commonly available, “over the counter” materials. The micro-catchment is made of a square-shaped, 20 mL. “PERMALON” polyethylene pond liner (approximately 22.9 m × 22.9 m = 523 m2) buried at a depth of about 60 cm. A PVC pipe connects the harvester with two storage tanks and a drinking trough. The total capacity of the water harvester is about 4777 L (1262 U.S. gallons) which includes three underground storage tanks, a trough and pipes. The drinking trough is refined with an access ramp for birds and small animals. The technology is simple, cheap, and durable and can be adapted to other uses, e.g. drip irrigation, short-term water for small livestock, poultry farming etc. The desert water harvester can be used to concentrate and collect water from precipitation and run-off in semi-arid and arid regions. Water harvested in such a relatively small area will not impact the ground water table but it should help to grow small areas of crops or vegetables to aid villagers in self-sufficiency.  相似文献   
30.
The REEF Fish Survey Project is a volunteer fish monitoring program developed by the Ree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oundation (REEF). REEF volunteers collect fish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data using a standardized visual method during regular diving and snorkeling activities. Survey data are recorded on preprinted data sheets that are returned to REEF and optically digitized. Data are housed in a publicly accessible database on REEF's Web site (http: //www.reef.org). Since the project's inception in 1993, over 40,000 surveys have been conducted in the coastal waters of North America, tropical western Atlantic, Gulf of California and Hawaii. The Fish Survey Project has been incorporated into existing monitoring programs through partnerships with government agencies, scientists, conservation organizations, and private institutions. REEF's partners benefit from the educational value and increased stewardship resulting from volunteer data collection. Applications of the data include an evaluation of fish/habitat interactions in the Florida Keys National Marine Sanctuary, the development of a multi-species trend analysis method to identify sites of management concern, assessment of the current distribution of species, status reports on fish assemblages of marine parks, and the evaluation of no-take zones in the Florida Keys. REEF's collaboration with a variety of partners, combined with the Fish Survey Project's standardized census method and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has resulted in a successful citizen science monitoring progra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