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46篇
  免费   394篇
  国内免费   944篇
安全科学   407篇
废物处理   633篇
环保管理   994篇
综合类   2958篇
基础理论   357篇
环境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597篇
评价与监测   217篇
社会与环境   100篇
灾害及防治   19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90篇
  2021年   127篇
  2020年   163篇
  2019年   110篇
  2018年   109篇
  2017年   139篇
  2016年   199篇
  2015年   199篇
  2014年   395篇
  2013年   375篇
  2012年   398篇
  2011年   404篇
  2010年   256篇
  2009年   297篇
  2008年   262篇
  2007年   306篇
  2006年   352篇
  2005年   270篇
  2004年   206篇
  2003年   245篇
  2002年   195篇
  2001年   169篇
  2000年   172篇
  1999年   127篇
  1998年   109篇
  1997年   87篇
  1996年   79篇
  1995年   67篇
  1994年   64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5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3篇
  197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1.
为研究垃圾焚烧厂运行对周边土壤二英类化合物(PCDD/Fs)含量的影响,采集了珠三角地区某垃圾焚烧厂投产前和投产后周边土壤样品,分析研究了该垃圾焚烧厂运行对周边土壤中PCDD/Fs含量和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①2012年(投产前)珠三角地区某垃圾焚烧厂周边土壤PCDD/Fs含量较低,范围为163~591 ng/kg(毒性当量范围为0.198~0.863 ng I-TEQ/kg,I-TEQ为国际毒性当量因子折算的毒性当量值);2017—2019年(投产后)周边土壤PCDD/Fs含量范围为151~1.75×103 ng/kg(毒性当量范围为0.812~3.88 ng I-TEQ/kg),与其他研究相比处于较低的水平.②投产后,距该垃圾焚烧厂较近(1.5 km)的采样点(S1)土壤PCDD/Fs含量逐年增长,在较远(5.2 km)但人口较密集的采样点(S3)土壤PCDD/Fs含量整体较高,但呈逐年下降趋势.③投产后,土壤中的17种PCDD/Fs单体组分中,毒性当量贡献率最高的单体为八氯二苯并二英(OCDD)和2,3,4,7,8-五氯二苯并呋喃(2,3,4,7,8-PeCDF),二者毒性当量贡献率范围为15.7%~45.4%.④在同一采样点土壤PCDD/Fs单体组分年间差异不明显,但同一年份不同采样点差异明显.研究显示,目前该垃圾焚烧厂周边土壤PCDD/Fs含量较低,但仍需要长期监测其可能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餐厨垃圾生物有机肥对贫瘠黄褐土改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阐明餐厨垃圾生物有机肥改良贫瘠土壤的作用机制,以贫瘠黄褐土为研究对象,通过不施肥、长期(>5 a)施用化肥、中长期(5 a)施用少量餐厨垃圾生物有机肥和短期(1 a)施用大量餐厨垃圾生物有机肥4种施肥方式,分别记为CK组、CF组、LOF-5组和MOF-1组,对比分析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OM(有机质)、活性有机碳、营养元素和团聚体等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施用餐厨垃圾生物有机肥可显著提高土壤OM、活性有机碳含量,其中,MOF-1组提高效果最显著,与CK组相比,w(OM)可提高173.29%,w(ROC)(ROC为易氧化有机碳)增加了39.17%,w(POC)(POC为颗粒有机碳)和w(DOC)(DOC为可溶性有机碳)分别是CK组的13.85和10.32倍.②中长期(5 a)施用少量餐厨垃圾生物有机肥可增加土壤中较大粒径团聚体的占比,且更有利于提高土壤团粒结构的稳定性,LOF-5组>2 mm粒级的团聚体占比是CK组的4.68倍;与CK组相比,LOF-5组MWD(平均重量直径)增加了100.00%,GMD(几何平均直径)增加了82.98%,>0.25 mm水稳定性团聚体质量占比(DR0.25)增加了27.20%.③中长期(5 a)施用少量餐厨垃圾生物有机肥可增加土壤中w(TN)(TN为全氮)和w(AN)(AN为速效氮),与CK组相比,LOF-5组w(TN)和w(AN)分别增加了77.42%和20.82%.施用餐厨垃圾有机肥也可同时增加土壤中w(AP)(AP为速效磷)和w(AK)(AK为速效钾),MOF-1组增加效果较佳,w(AP)和w(AK)分别是CK组的9.43和3.39倍.研究显示,中长期(5 a)施用少量餐厨垃圾生物有机肥可提升土壤固碳能力,提高土壤养分利用的有效性,从而提升耕地土壤质量,减少化肥施用量,是我国贫瘠黄褐土改良的有效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13.
微塑料是一种存在于不同环境介质中的新兴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废弃塑料制品,其存在污染范围广、潜在环境污染大的问题.废塑料再生企业生产废水中微塑料浓度远高于其他类型废水,对其生产废水中的微塑料进行处理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模拟废塑料再生过程的生产废水并进行微塑料去除的絮凝沉淀试验,研究絮凝剂投加量、pH、水力快速搅拌条件的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废水中微塑料去除率及其各因素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当PAC (聚合氯化铝)投加量为10 mL,PAM (聚丙烯酰胺)投加量为7 mL,pH为9,水力快速搅拌条件为100 r/min下维持40 s再200 r/min下维持40 s时,微塑料的总去除率最高,达91%.②PAC投加量是影响微塑料去除效果的主要因素,其次是pH.③微塑料的去除率与其本身的密度有关,密度大的ABS (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去除率最高,密度小的PE (polyethylene,聚乙烯)去除率最低.④不同粒径区间的微塑料去除率区别较大,粒径小(0.1~0.25 mm)的微塑料去除效果最好.研究显示,通过控制PAC和PAM的投加量、pH和水力搅拌速率等条件,能够有效将废水中的微塑料通过絮凝沉淀的方法去除,从而达到净化含微塑料生产废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使用管式炉模拟村镇生活垃圾焚烧过程,研究不同焚烧温度和不同垃圾含水率条件下,村镇垃圾焚烧烟气中多环芳烃(PAHs)、氯苯及苯系物的生成和分布特性.结果表明,焚烧温度为550℃时,烟气中多环芳烃和氯苯的释放量最大,当温度小于550℃时,多环芳烃和氯苯的释放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温度大于550℃时,多环芳烃和氯苯的释放量随温度升高而降低.高温焚烧不仅可以抑制烟气中多环芳烃的浓度及减少大分子量PAHs的排放,还能降低氯苯的释放量和氯代数,从而减小村镇垃圾焚烧烟气中的毒性;苯系物随着温度升高,由热解转变为高温合成,释放量也随着增加.水分对多环芳烃和氯苯有较大影响,对苯系物的影响较小.在400℃条件焚烧时,水分含量对多环芳烃总体上是促进的,而在850℃焚烧条件下则表现出抑制作用;而水分对氯苯则均表现出抑制作用,并且可以降低氯苯化合物的氯代数.  相似文献   
15.
为了分析厌氧消化泡沫的产生机理和控制方法有助于解决有机垃圾厌氧消化起泡问题,本文调研了近年来报道的厌氧消化系统起泡现象,并从底物特性、反应器构造及运行条件和消化过程相关特性3方面分析了不同底物、工艺和环境条件下厌氧消化反应器的起泡机理;讨论了丝状菌指数、表面张力、粘度、有机负荷、起泡趋势和泡沫稳定性等参数作为起泡风险评价指标的合理性;介绍和比较了4类消泡方法(物理法、机械法、生物法和化学法)的消泡原理及优缺点.目前,除污泥厌氧消化系统外,其他有机垃圾厌氧消化系统起泡的主要因素尚不明确,而这也限制了泡沫控制方法的开发.后期探索关键起泡微生物或研究生物表面活性物质与起泡的相关性,将有助于从新的角度揭示起泡机理,并开发出针对性更强的泡沫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6.
探究了剩余污泥(SS)、餐厨垃圾(FW)、玉米芯(CC)、甘蔗渣(BG)4种不同基质生物炭对厌氧生物处理餐厨垃圾效能的影响,对厌氧污泥的关键酶活性、微生物群落分布以及代谢途径等微生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厌氧反应器分别加入4种生物炭后,COD平均去除率分别提高了29.49%、23.16%、29.42%、40.32%;傅里叶红外分析表明,投加SS生物炭组出水中羟基、酰胺基以及C-O-C伸缩振动峰减弱.4个厌氧反应器中厌氧污泥的乙酸激酶活性分别为0.40,0.42,0.96,0.98 μmol/g,表明投加CC与BG生物炭促进了餐厨垃圾的厌氧水解酸化过程;厌氧污泥胞外聚合物的蛋白质/多糖之比分别为0.415、0.56、1.89、2.8,投加CC、BG生物炭提高了污泥的稳定性.4个厌氧反应器中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厚壁菌门为主要菌群,投加BG生物炭促进了变形菌门与厚壁菌门的生长;对于古细菌而言,甲烷杆菌属与甲烷丝菌属为优势种群,SS组的甲烷杆菌属丰度最高(53.48%),而BG组中甲烷丝菌属丰度最高(42.72%).KEGG功能分析表明古菌及细菌均以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为主;而投加BG与SS生物炭后,微生物膜运输水平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17.
采用数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双区静电除尘器内流场分布、颗粒荷电及颗粒运动等难以直接测量的物理过程,构建了双区静电除尘过程完整的数值模型.采用泊松方程、电流连续性方程和匀强电场方程描述电场,采用N-S方程和雷诺应力标准湍流模型描述流场,采用拉格朗日法描述颗粒运动轨迹.通过截面风速与颗粒去除率的模拟值与实验值的对比,验证了数值模型在模拟内部流场和颗粒运动时的准确性.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双区静电除尘器内部流场分布对入口风速的变化非常敏感;颗粒荷电方式占比由颗粒粒径决定;荷电区内颗粒向极板的趋近过程由流体曳力和电场力共同完成,收尘区内的趋近过程则由电场力主导;入口流速通过改变颗粒前进速度和内部流场形态来影响颗粒运动轨迹.  相似文献   
18.
从适用性、参数选取、试验程序等角度深度梳理GJB 150.26试验标准,并研究流体污染试验程序的实施方法。通过对流体污染试验的研究背景和应用需求、相关标准应用现状和试验适用范围进行说明介绍,围绕基于GJB 150.26的流体污染试验参数选取原则、试验程序制定方法,探究符合标准架构的试验实施流程体系。按照所归纳研究整理的试验实施流程体系,结合工程实例对某型机载产品基于GJB 150.26的试验标准,针对其实际使用情况和相关技术协议文件制定了流体污染试验程序,进行了试验实施验证。流体污染试验实施目前在我国环境适应性工程领域缺乏理论基础指导,具备较大的开拓空间,通过对其实施方法和程序的研究能够有效地提升军用装备开展特种环境试验的技术能力。  相似文献   
19.
高灵敏XRF测定废水中痕量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了在硫酸介质中,以锌粒还原产生氢化物,溴化铜溶液吸收,微孔滤膜过滤制成薄样,X射线荧光测定水中痕量砷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20.
The emission of the dioxin-like compounds from on-site waste incinerators of seven schools in Kyonggi Province of Korea was evaluated by determination of the cytochrome P4501A(CYP1A) catalytic activity and antiestrogenic activity using cell culturemicrobioassay. The residue samples were extracted in a Soxhlet apparatus using toluene for 20 hr. The concentrated crude extractswere fractionated with a basic alumina column. Dioxin-like compounds were then extracted. Induction of CYP1A activity in a rat(H4IIE) hepatoma cell line was used as indicator of biologicaleffect of incinerator residues and measured as 7-ethoxyresorufin-O-deethylase(EROD) activities. The EROD activities of fraction II extracts (one of the two extracts) in the H4IIE cells were from 0.044±0.002 to 4.424±0.351 ng-TEQ g-1 (TCDD Toxicity equivalent), showing relatively high inducing capacity. Antisetrogenicity of the extracts was measured as decrease in E2-induced cell proliferation. Most of the extracts showed antiestrogenic activity in MCF7-BUS cell.The TEQ levels of the incinerator residues and the antiestrogenicactivities were in good correlation, strongly suggesting that thepotent toxic emissions were indeed produced from the on-site school waste semi-incinerators and could cause the antiestrogenic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