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5篇
  免费   148篇
  国内免费   391篇
安全科学   1064篇
废物处理   78篇
环保管理   141篇
综合类   952篇
基础理论   119篇
污染及防治   164篇
评价与监测   29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1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81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117篇
  2014年   225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64篇
  1996年   71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34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以活性炭为吸附剂,从静态吸附试验与固定床吸附试验两方面研究了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行为。  相似文献   
102.
中常温变化对PN-ANAMMOX联合工艺脱氮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袁砚  朱亮 《环境科学》2016,37(11):4289-4295
通过接种成熟的亚硝化膜和厌氧氨氧化污泥,研究了中常温变化对PN-ANAMMOX联合工艺脱氮速率的影响及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结果表明,常温下能够实现PN-ANAMMOX联合脱氮,并且脱氮速率达到0.5 kg·(m~3·d)~(-1).但是PN过程亚硝化速率下降,ANAMMOX菌活性未得到充分发挥,导致PN-ANAMMOX联合工艺脱氮速率远低于中温条件下的1.75kg·(m~3·d)~(-1),出水水质较差.温度的上升易导致NOB的快速生长,PN过程失稳,但是通过增加回流量可对NOB的活性进行有效地控制.QPCR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接种中温环境下的AOB和ANAMMOX微生物在常温条件下不利于生长,出现部分死亡;当恢复到中温的环境时,相应的功能微生物出现了快速地生长.因此,在PN-ANAMMOX联合工艺的运行过程中应尽可能地满足功能微生物适宜的温度.  相似文献   
103.
两段式曝气对好氧颗粒污泥脱氮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文啸  卞伟  王盟  阚睿哲  赵青  梁东博  李军 《环境科学》2017,38(10):4332-4339
基于4个不同进水条件的小试实验探究,得出所接种好氧颗粒污泥表面异养菌在曝气初期阶段大量消耗碳源,对于NO-2-N和NO_3~--N的反硝化效率较低.为此,实验在常温(20~23℃)条件下,在同一周期内先采用低曝气量曝气之后再用高曝气量曝气的两段式曝气方式运行好氧颗粒污泥SBR反应器,低曝气量时长分别取1、2、3 h这3个阶段分别运行,并运用扫描电镜(SEM)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对颗粒污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AGS粒径增大,反硝化能力提升,NO-2-N的反硝化速率(以LVSS计)在低曝气时长为2 h时升至最高,达9.66 mg·(g·h)~(-1).亚硝态氮积累率不断升高至77.84%,总氮去除率最高达70%.颗粒污泥内部孔隙增多,且细菌多以球菌、椭球状及杆菌为主,氨氧化菌(AOB)占总菌的比例由13.70%升至15.40%.因此,通过两段式曝气过程实现了短程同步硝化反硝化过程并具有较好的脱氮性能.  相似文献   
104.
王建强 《环境工程》2013,(Z1):440-443
马迹山港区近邻嵊泗风景区,存在着多处环境敏感点,对环境保护要求较高。防尘治理严格执行"以新带老"的环保设计原则,采用了一些看似"常规"但又"关键"的技术措施。监测数据表明:控制粉尘污染的措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效果显著,可为钢铁、火电企业在矿石与煤炭输送、转运领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5.
亚微米颗粒由于其特殊的粒径尺度,具有很多不同于与传统细颗粒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同时极易吸入人体,对人体造成很大危害。谢尔宾斯基海绵模型作为一种理想化的结构模型,具有内比表面积大、多通道等特点。通过建立可工程应用的谢尔宾斯基海绵模型通道,并结合热泳沉积相关数学模型开展计算,可以发现:随着谢尔宾斯基海绵阶数的上升,内部通道的增加是引起亚微米颗粒热泳沉积率上升的主要因素;在海绵通道中运动的亚微米颗粒较之其他粒径的颗粒,更容易受到热泳沉积的影响;同时温差对其热泳沉积影响较为剧烈,呈现线性变化。建立具有工程特征的谢尔宾斯基海绵模型通道,可为研究亚微米颗粒沉积及脱除开辟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6.
采用差速离心法和逐步提取法,分析Cd超积累植物小飞扬草根、茎、叶中Cd的亚细胞分布和化学形态.培养液中Cd浓度5mg/L和10 mg/L条件下,在小飞扬草根、茎、叶中,细胞壁和细胞膜是Cd主要的结合场所,含量分别占总量的47.1%~49.0%、39.7%~41.4%、42.9%~56.2%,其次是胞液组分,含量分别占37.5%~41.4%、28.2%~40.7%、35.2%~46.8%,细胞器组分中Cd含量较少.Cd在小飞扬草根、茎、叶中均以氯化钠提取态为主,含量分别占70.5%~84.8%、72.4%~83.0%、50.0%~74.8%.根部各提取态含量依次为CNaCl>CHAC>CEtOH>CHCl>CW>CR,茎、叶中各提取态含量依次为CNaCl>CHCI>CHAC>CEtOH>CW>CR.在小飞扬草中,Cd与细胞壁和细胞膜中的果胶酸和蛋白质等物质结合固定,而进入细胞的Cd大部分与有机酸络合而隔离于液泡内,这可能是小飞扬草忍耐并超积累Cd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7.
在我国水力侵蚀亚区内选取几条施工中铁路进行现场水力侵蚀实验调查,对铁路施工期水力侵蚀情况调查和研究,并在我国5个水力侵蚀亚区内的铁路施工期水力侵蚀进行人工降雨试验和侵蚀沟调查,研究结果得出5个侵蚀亚区内各铁路工程类型施工期水土流失等级、加速侵蚀因子和侵蚀模数。结论表明,交通工程边坡水力侵蚀程度受施工工程特点影响非常明显,新型构造物的形成将引发严重的土壤侵蚀现象。  相似文献   
108.
采用差速离心法和逐步提取法,分析Cd超积累植物小飞扬草根、茎、叶中Cd的亚细胞分布和化学形态。培养液中Cd浓度5mg/L和10mg/L条件下,在小飞扬草根、茎、叶中,细胞壁和细胞膜是Cd主要的结合场所,含量分别占总量的47.1%~49.0%、39.7%~41.4%、42.9%~56.2%,其次是胞液组分,含量分别占37.5%~41.4%、28.2%~40.7%、35.2%~46.8%,细胞器组分中Cd含量较少。Cd在小飞扬草根、茎、叶中均以氯化钠提取态为主,含量分别占70.5%~84.8%、72.4%~83.0%、50.0%~74.8%。根部各提取态含量依次为CNaCl>CHAC>CEtOH>CHCl>CW>CR,茎、叶中各提取态含量依次为CNaCl>CHCl>CHAC>CEtOH>CW>CR。在小飞扬草中,Cd与细胞壁和细胞膜中的果胶酸和蛋白质等物质结合固定,而进入细胞的Cd大部分与有机酸络合而隔离于液泡内,这可能是小飞扬草忍耐并超积累Cd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9.
为了给超临界水氧化设备工业化应用提供指导思路,本文设计制作了一套连续化的超临界水氧化仿工业化装置(压力为24MPa,H2O2过氧量倍数为3倍),选取甲基红、靛红、苯磺酸、对氨基苯磺酸、对二甲氨基苯甲醛、2,4-二硝基苯肼6种芳香烃化合物进行了从亚临界过渡到超临界状态下的水氧化试验,并以总有机碳(TOC)为表征研究了6种化合物的去除效果,以幂指数方程描述了6种化合物从亚临界到超临界的反应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6种有机物在亚临界至超临界点时间段内,反应物TOC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呈现良好的线性下降趋势,且在亚临界状态下,足够的反应停留时间就能取得较好的TOC去除效果,而在超临界状态下,反应过程十分迅速,在较短的反应时间内也会取得较好的TOC去除效果,但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在几分钟之内,TOC的去除率随时间的变化还是较为明显;6种有机物的反应活化能介于26.2~54.341kJ/mol之间,表明不同结构化合物SCWO反应的温度升高效应不同。  相似文献   
110.
采用PIV技术对垂直方形管道内喷粉过程中气流产生的管道湍流实际强度进行了测量,得到喷粉过程中气流导致的管道湍流强度和湍流积分尺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进而对湍流积分尺度进行了试验测量和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喷粉结束后湍流强度在水平方向上和垂直方向上随时间的变化都符合指数衰减规律;初始阶段湍流积分尺度随时间先快速增加,500 ms时(即喷粉结束的瞬间)达到最大值1.54 cm,此后湍流积分尺度随时间迅速衰减,800ms后仅为0.55 cm,且湍流积分尺度与湍流强度大小相关;湍流积分尺度理论计算值与试验实际测量值基本一致.该结果对定量分析湍流状态下粉尘燃烧爆炸试验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