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0篇
  免费   227篇
  国内免费   1236篇
安全科学   162篇
废物处理   20篇
环保管理   76篇
综合类   1536篇
基础理论   984篇
污染及防治   208篇
评价与监测   116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88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143篇
  2020年   86篇
  2019年   108篇
  2018年   95篇
  2017年   122篇
  2016年   113篇
  2015年   111篇
  2014年   179篇
  2013年   141篇
  2012年   141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134篇
  2009年   138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146篇
  2006年   120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74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7 毫秒
911.
扑草净和渗透剂OT对蛋白核小球藻的联合毒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扑草净和琥珀酸酯磺酸钠(OT)对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pyrenoidosa)的单种毒性效应和联合毒性效应.结果表明,无论扑草净和OT是单独使用还是混合使用,低浓度下对蛋白核小球藻均表现出一定的刺激生长的效应,藻细胞密度升高,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上升趋势,抗氧化酶SOD和POD活性均上升.随扑草净和OT浓度的增加,刺激生长效应消失,抑制生长作用增强,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下降,SOD和POD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同时丙二醛含量急剧升高,引起细胞膜脂过氧化.在混合使用时,两者均为低浓度,刺激生长现象比两者单独使用时更加明显;两者均为高浓度时则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抑制作用更强.表明不同浓度条件下扑草净和OT表现出相加、拮抗和协同3种不同的效应.  相似文献   
912.
The biodegradation and toxicity of the purified terephthalic acid(PTA) processing wastewater was researched at NJYZ pilot with the fusant strain Fhhh in the carrier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 CASP). Sludge loading rate(SLR) for Fhhh to COD of the wastewater was 1.09 d^-1 and to PTA in the wastewater was 0.29 d^-1. The results of bioassay at the pilot and calculation with software Ebis3 showed that the 48h-LC50 (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 to Daphnia magna for the PTA concentration in the wastewater was only 1/10 of that for the chemical PTA. There were .5 kinds of benzoate pollutants and their toxicities existing in the wastewater at least. The toxicity parameter value of the pure chemical PTA cannot be used to predicate the PTA wastewater toxicity. The toxicity of the NJYZ PTA wastewater will be discussed in detail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913.
不同pH值下对发光菌的毒性及QSAR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测定了11种苯酚类化合物在不同pH下对发光菌的急性毒性(15minEC50。)。应用两种理化参数logP和pKa对毒性数据进行了定量构效关系(QSARs)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苯酚类化合物的毒性机制。结果表明,苯酚类化合物对发光菌的毒性随pH的升高而减小,这与不同pH下苯酚类化合物的电离程度有关。相同pH下,苯酚类化合物的毒性随取代基团的种类、个数及取代位置而不同。苯酚类化合物属于极性麻醉(麻醉Ⅱ型)化合物,毒性可用logP和pKa来联合描述。  相似文献   
914.
硫酸锰废渣浸出毒性及淋溶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沙市兴镇13家硫酸锰厂的生产废渣使当地的生态环境造受到了严重破坏。本文在废渣浸出毒性实验、渣柱淋滤实验以及废渣的全分析基础上,全面地研究了废渣的组成、浸出毒性大小以及在当地酸沉降条件下的淋滤特征,为其安全处置提供了理论基础。研究证明,废渣中重金属种类多、含量高,尤其是锰,高达138800mg/kg。渣的浸出毒性虽未达到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但远超过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其衰减可用负指数方程来描述。在酸雨淋溶下,渣中的锰离子会在短时期内大量释放后,维持在一相对较低水平长期释放,对环境威胁巨大。  相似文献   
915.
林恒  徐银  张晖 《化工环保》2015,35(4):333-338
介绍了几个国家在地表水、污水处理厂进出水等水环境中检测出的人工甜味剂的含量,简介了人工甜味剂对人体的危害,综述了基于臭氧氧化和紫外光照射的高级氧化技术处理水中人工甜味剂的研究进展,剖析了人工甜味剂的降解产物和降解路径以及在降解过程中的矿化效果和毒性变化,对后续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16.
花背蟾蜍性腺抗氧化酶对稀土尾矿库污染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花背蟾蜍(Bufo Raddei)作为实验动物,以某稀土尾矿库周边受污染的水域湿地为研究样地,以相对无污染的小白河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为对照样地。通过检测两地花背蟾蜍精巢和卵巢的脏器系数、MDA和GSH含量、SOD、GSH-Px、GST、CAT和GR活性、T-AOC等相关指标。研究花背蟾蜍性腺抗氧化酶对该稀土尾矿库污染胁迫的响应效应。结果显示:与黄河湿地相比,稀土尾矿库湿地复合污染对花背蟾蜍精巢和卵巢脏器系数的影响差异不显著。稀土尾矿库花背蟾蜍精巢和卵巢中MDA含量、GPx、GST和CAT活性显著高于黄河湿地(P0.05),而GSH含量表现出相反的趋势。精巢中T-AOC显著高于卵巢(P0.01),但相同组织在两地间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该稀土尾矿库复合污染对花背蟾蜍精巢和卵巢抗氧化能力有一定的毒害效应,且精巢和卵巢对污染胁迫的响应有明显的差异性。在应对稀土尾矿库湿地复合污染胁迫时,精巢更倾向于调用SOD-CAT系统的抗氧化机制,而在卵巢内GSH系统发挥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917.
常用农药助剂类产品对水生生物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药助剂是在农药制剂加工和使用中加入的除农药有效成分以外的其他辅助物质的总称。农药助剂在提高农药制剂药效、改善药剂性能、稳定制剂质量和降低活性成分危害等方面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几乎所有化学合成的农药原药都需添加农药助剂成为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的农药制剂。农药助剂本身虽不具备对靶标生物的杀灭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其对环境或人体不具有危害性,部分现今仍在流通使用的农药助剂可导致健康危害,如致癌、致畸、致突变、危害神经系统,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等。截止目前,由于农药施用带来的农药助剂的危害问题很少引起研究人员关注,我国在农药助剂管理方面还是空白,亟需引起管理部门的重视并制订相关的防控法规。农药助剂种类繁多,我国习惯上将其分为非表面活性剂和表面活性剂两大类。本文总结了包括常用溶剂,非离子型、阳离子型和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内的常用助剂对藻类、大型溞和鱼类等水生生物的急慢性毒性效应,并综述了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类助剂及其降解产物对水生生物的内分泌干扰效应。鉴于农药助剂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健康风险,本文还提出了我国农药助剂环境安全管理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918.
通过对鞍山市(1个工业区、2个工业区周边、3个居住区、1个对照点)2015年1月采暖期大气PM_(2.5)中多环芳烃(PAHs)的监测,采用BaP当量致毒系数TEF,分析了鞍山市大气PM_(2.5)中典型PAHs毒性当量分布特征。研究表明,鞍山市大气PM2.5中工业区及工业区周边Ba P毒性当量浓度要远高于居住区和对照点,污染物主要由4~6环的PAHs组成,很强致癌BaP当量浓度为9.351~38.59 ng/m3。  相似文献   
919.
4种喹诺酮类抗生素对发光菌毒性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4种常见的喹诺酮类抗生素(QNs)对发光菌(Photobacterium phosphoreum)的单一毒性和等毒性比例下的联合毒性作用,基于毒性单位法(TU)、相加指数法(AI)和混合毒性指数法(MTI)评价混合体系联合毒性的作用类型。加替沙星、洛美沙星、左氧氟沙星和诺氟沙星4种喹诺酮类医药品对发光菌的半数效应浓度(EC50)分别为:0.084×10~(-3)、0.137×10~(-3)、0.129×10~(-3)和0.151×10~(-3)mol·L-1。不同的评价方法对4种QNs的联合效应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多元混合体系呈现为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结合分子结构特征和不同取代基相互作用,初步分析了联合毒性机理,进一步的毒性作用机制还需通过对生物生理生化反应等进行深入研究。本研究多种QNs混合体系呈现拮抗作用为主,揭示了此类医药品在环境中的联合使用可能导致药效降低以及微生物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  相似文献   
920.
唐景春,王敏,郑先强等发表于《中国环境监测》2012年第1期题目为"化工园区污水特征分析及生物毒性研究"的论文,补充基金项目:"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助(2008ZX073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