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2篇
  免费   177篇
  国内免费   616篇
安全科学   72篇
废物处理   138篇
环保管理   69篇
综合类   1140篇
基础理论   222篇
污染及防治   272篇
评价与监测   19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131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钒钛基SCR催化剂中毒及再生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烟气脱硝系统中,选择性催化还原催化剂的中毒和再生是广泛关注的问题。文章介绍了钒钛基催化剂的碱金属中毒、碱土金属中毒、砷中毒和二氧化硫中毒,探讨其成因,并对中毒机理进行了分析,同时研究了避免催化剂中毒的措施以及中毒催化剂的再生技术。对碱金属中毒和碱土金属中毒催化剂的水洗再生和硫酸酸洗再生方法进行了实验评价。文章对溶胶凝胶法制备的以陶瓷颗粒为骨架的纳米负载型催化剂V2O5-WO3/TiO2(C)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硫酸酸洗再生对碱金属和碱土金属中毒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再生效果。在380~410℃温度范围内可使中毒催化剂的NO去除率恢复至90%以上。水洗再生对碱金属中毒催化剂无明显效果,而在380~410℃温度范围内可使碱土金属中毒催化剂的NO去除率达到80%以上。对V2O5-WO3/TiO2(C)抗SO2性能研究表明,以锐钛TiO2为载体的V2O5-WO3/TiO2(C)催化剂具有较好的抗SO2效果。  相似文献   
992.
文章利用取自厌氧折流板反应器中的硫酸盐还原菌(SRB)颗粒污泥,通过间歇试验,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的SO42-对SRB颗粒污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SO42-质量浓度为2000mg/L,COD与SO42-质量浓度的比值ω(COD)/ω(SO42-)=2时,SRB颗粒污泥的活性最高,此时系统比产甲烷活性(SMA)为406.2mL/g·d,SO42-的去除率达93.4%,Cu2+的去除效率高达97.1%,且Cu2+的去除率与SO42-的还原率呈正相关关系;而ω(COD)/ω(SO42-)=2~4时,COD去除率稳定在88.8%以上,最大去除率在ω(COD)/ω(SO42-)=2.7处。  相似文献   
993.
对高浓度硫酸盐废水厌氧处理条件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硫酸盐对废水厌氧处理中的抑制机理;综述了国内外高浓度硫酸盐废水生物处理工艺的沿革和最新进展;着重阐述了硫酸盐浓度、碳硫比值、硫酸盐负荷率、pH、氧化还原电位及温度对厌氧处理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4.
ICASB厌氧池高度上ORP变化特征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实验的方法,分析了处理高浓度蛋白废水的ICASB池高度上的ORP变化特征以及影响ORP的物理、化学以及生化因素。得出如下结论:(1)温度随着高度的升高而升高,在32.7~34.8℃范围内变化,比较平稳,波动幅度为2.1℃。(2)pH值在6.77—7.15之间变化,前6个点的pH值随着高度的而升高,从6.81升到7.15;后2个点的pH值有所降低,从7.15降到6.77。(3)COD质量浓度在0.75m内从15093mg/L下降到1064mg/L,去除率为98%。(4)前6个点的氧化还原电位随着高度的而降低.从-349mV下降到-367mV:后2个点的ORP有所升高.从-367mv升到-365mV。  相似文献   
995.
车用柴油机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CR)是目前唯一可以同时改善柴油机排放和燃油经济性的氮氧化物(NOX)净化技术,而以NH3作为还原剂的SCR技术(NH3-SCR)又是目前最成熟,最具推广前景的SCR技术。文章详细阐述了用于车用柴油机的NH3-SCR技术的反应机理,介绍了温度对SCR反应的影响;列举了典型SCR系统的主要部件并介绍了各部分的功能,以及法规中对车用尿素水溶液(AdBlue)主要指标的规定;总结了目前应用较多的开环、闭环两种控制策略的工作流程及特点,并且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在柴油机后处理系统集成的角度对SCR与颗粒捕集器(DPF)的两种整合方案进行了分析,对比了两种方案的优缺点;最后分析了SCR技术目前存在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96.
高效硫酸盐还原菌的分离及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叠皿夹层法,从糖蜜酒精废水厌氧反应器的污泥中分离出一株硫酸盐还原菌,命名为SRB-22。该菌株的菌体形态呈杆状和弧状,革兰氏染色阴性,属于兼性厌氧菌,初步确定为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在不含Fe2+的培养基中,菌株4h后进入对数生长期,32h达到生长最高峰。探讨了SO42-初始浓度、COD/SO42-比值、Fe2+初始浓度对SRB-22硫酸盐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SO42-初始浓度越大,菌株完全去除SO42-所需时间也越长,当SO42-浓度大于6g/L时,菌株对SO42-的去除率明显降低;随着COD/SO42-比值的增加,SO42-的去除率呈上升的趋势,COD/SO42-值达到2.4时,培养5d后即可较好地还原SO42-;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Fe2+初始浓度的增大,SO42-的去除率增加。当Fe2+浓度达到1.0g/L以上,SO42-的去除率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997.
常压供氢体系电场强化硫酸盐还原生物-电化学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徐慧纬  张旭  杨姗姗  李广贺 《环境科学》2009,30(7):1931-1936
针对氢气作为电子供体的硫酸盐生物还原速率缓慢的问题,设计生物电化学强化系统,采用附加直流电的方式,强化常压条件下供氢体系的硫酸盐还原过程.i≤1.50 mA时,随着电流的增大,硫酸盐还原速率增大,最佳电流强度为1.50 mA,平均还原速率是微生物单独作用的1.7~2.1倍.不同场强条件下电化学与生物学效应不同.当i≤1.50 mA时,电化学对生物过程的强化机制可能是电场/磁场促进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 reducing bacteria,SRB)增殖、提高酶活性及代谢活性.当i>1.50 mA时,SRB活性受到电场的抑制,硫酸盐的代谢能力下降;当满足电势低于-0.69 V、 H2分压为1.01×105 Pa时,体系发生以H2为还原剂的电催化还原过程,但二者共同作用下的硫酸盐还原速率低于i=1.50 mA的情况.因此,基于能耗成本,施加低强度直流电场,利用电化学手段促进微生物的代谢,是强化常压供氢体系硫酸盐还原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98.
董军  赵勇胜  洪梅  朱治国 《环境科学》2009,30(9):2615-2618
通过砂柱模拟实验研究含水层沉积物的pH缓冲能力及其在不同氧化还原带中的变化.结果表明,pH缓冲容量的本底值为324.93.pH-1mmol/kg,其中阳离子交换缓冲容量、碳酸钙缓冲容量、硅酸盐缓冲容量和次级缓冲容量的本底值分别为41.77.pH-1、86.53.pH-1、47.33.pH-1和149.31.pH-1mmol/kg.产甲烷带/硫酸盐还原带(MGZ/SRZ)、铁还原带(IRZ)、硝酸盐还原带(NRZ)和氧还原带(ORZ)中总的pH缓冲容量相对于本底值依次分别增加了12.4%、10.8%、19.8%和11.1%;各氧化还原带沉积物中的交换性阳离子(CEC)和交换性盐基离子(BEC)均小于本底值的11.59.pH-1和8.52.pH-1mmol/kg,各氧化还原带沉积物的盐基饱和度先升高后降低,都高于本底值的63.47%.因此,含水层沉积物有较强的pH缓冲能力.对垃圾渗滤液污染含水层不同氧化还原带沉积物pH缓冲能力的研究可为污染场地的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9.
从川西高原饮用水赋存的环境-地质条件出发进行研究,较全面的探讨了该区气象、水文、土壤等环境要素对水中氧化还原电位的制约作用.通过对研究区内饮用水赋存环境的一系列环境地质调查与氧化还原电位的现场测试可以得出:(1)该研究区所处特殊的地理位置(青藏高原的东南部一横断山系北段,属川西高山高原区)导致该区具有冬长,无夏,春秋短,气温低,温差大等独有的气象条件;该区主要的构造侵蚀高山地貌类型导致地下水循环具有径流途径短,水力坡度大,水~土间交换作用十分强烈的特点,该区土壤的特点是淋滤作用较强且成弱酸性等,这三个环境要素的特点是直接导致该区饮用水中氧化还原电位值升高的主要原因;(2)由于不同类型水(河水、沟水、泉水、土井水)其与大气接触程度的差异导致其氧化还原值呈现由高到低的趋势,即河水>沟水>泉水>土井水.  相似文献   
1000.
The electrochemical degradation of p-nitrophenol (PNP) under di erent conditions was investigated. The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of PNP and its reduction product p-aminophenol (PAP) on stainless steel cathode and Ti/Pt anode through cyclic voltammetry were observed. Electrochemical degradation process was performed in an undivided cell and 92% PNP was removed corresponding to a 22% total organic carbon removal. A divided cell was also used and it was found that PNP degradation was mainly attributed to cathodic reduction, while anodic oxidation was responsible for PNP removal due to the reaction with hydroxyl radicals and surface oxide generated on the anode. The sequential electrolytic processes, reduction-oxidation and oxidation-reduction, were compared in the divided cell. In the case of reduction-oxidation process, the total organic carbon removal reached 40%, but PNP removal was the same with the undivided cell. A black deposit was found in the e uent and identified by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as a polymer of PAP produced by the 1,4-addition reaction of quinoneimine. Intermediates left in the solution such as hydroquinone, p-benzoquinone and PAP were determined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Whereas, the oxidation-reduction process proved unsatisfy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