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46篇
  免费   916篇
  国内免费   2853篇
安全科学   402篇
废物处理   263篇
环保管理   405篇
综合类   4654篇
基础理论   1695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164篇
评价与监测   286篇
社会与环境   109篇
灾害及防治   3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02篇
  2022年   188篇
  2021年   249篇
  2020年   199篇
  2019年   267篇
  2018年   320篇
  2017年   306篇
  2016年   364篇
  2015年   414篇
  2014年   477篇
  2013年   581篇
  2012年   615篇
  2011年   620篇
  2010年   494篇
  2009年   551篇
  2008年   374篇
  2007年   403篇
  2006年   440篇
  2005年   317篇
  2004年   250篇
  2003年   246篇
  2002年   199篇
  2001年   178篇
  2000年   157篇
  1999年   126篇
  1998年   95篇
  1997年   85篇
  1996年   88篇
  1995年   75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991.
针对时间因素对钻屑瓦斯解吸指标K1测定结果的影响,采用恒温瓦斯放散试验深入分析钻屑瓦斯解吸指标K1测定理论的准确性,总结因时间因素导致K1值测定误差所带来的现场问题。研究结果表明:K1值的测定误差与时间关系密切,测定启动时间越晚,误差越大;测定启动时间由第1 min延后至第2 min,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最大值分别增加0.081 cm3/(g·min1/2)和2.20%;高瓦斯压力条件矿井或煤层的局部高瓦斯压力区域、构造煤发育区的钻屑瓦斯解吸指标K1值测定结果偏低,测定误差偏大。研究结果可为煤与瓦斯突出预测水平的提升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92.
大多数天然气藏CO2含量为10%~98%,CO2在不同的温度、压力条件下腐蚀极其严重。文章主要针对高含CO2天然气运输管道腐蚀的问题,开展缓蚀剂的筛选,重点开展CO2腐蚀规律研究与实验,评价环境温度、CO2分压、流动速度对腐蚀规律的影响,明确缓蚀剂的影响因素,结合管材的材质,优选评价不同类型的缓蚀剂,缓蚀效率分别为90.53%和92.64%,在管道凝液介质的气相及液相中都有较高的缓蚀效率。通过设计现场加药工艺及制度,监测评价缓蚀剂缓释效果和腐蚀情况,可防止管道运输过程中CO2腐蚀的侵害,长输管线内腐蚀控制良好。  相似文献   
993.
为探讨Cu2+、p H和流速对固定化斜生栅藻去除畜禽废水中NH+4-N、TP效果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实际污水处理过程,并采用正交实验方案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低质量浓度Cu2+(0~0.05 mg/L)改善藻的净化效果,高质量浓度Cu2+(0.50~5.00 mg/L)抑制藻的净化效果;在p H较高的条件下(p H=9),固定化斜生栅藻的净化效果明显提高;流速对结果没有明显影响。通过正交实验,得出固定化斜生栅藻去除畜禽废水中NH+4-N、TP的优化条件如下:Cu2+质量浓度为0.05 mg/L,p H为9,流速为0.3 m/s。此时NH+4-N去除率为96.11%,TP去除率为97.53%。  相似文献   
994.
磷酸铵镁热解循环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磷酸铵镁结晶技术的药剂费用。同时,在磷酸铵镁热解过程中添加Mg(OH)2碱促媒介,能阻止磷酸氢镁向焦磷酸镁的转化,并降低热解产物氨氮去除过程中上清液磷酸盐的残留。在Mg(OH)2∶NH+4摩尔比为1∶1,热解温度为110℃条件下,热解产物沉氨效率接近84%,上清液磷酸盐残留量为0.02 mg/L。  相似文献   
995.
为了更准确地预测职业病,在传统GM(1,1)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改进的非线性GM(1,1)模型,在传统的GM(1,1)模型中引入弱化算子,将紧邻均值与原始数据之间的线性假设改为非线性假设,提高曲线的拟合度。以2005—2014年的全国职业病例数为研究对象,进行数据拟合和预测分析,其中以2014年职业病例数作为验证数据,并利用后验差比值和小误差概率2个参数,检验该改进模型的预测精度。由应用实例的分析结果可知:在职业病发病趋势的预测方面,改进的非线性GM(1,1)模型的预测精度提高到一级,曲线拟合度较高,预测得到2015年的职业病例数为34 900例。  相似文献   
996.
Finding sustainable ways to increase the amount of private land protected for biodiversity is challenging for many conservation organizations. In some countries, organizations use revolving‐fund programs, whereby land is purchased and then sold to conservation‐minded owners under condition they enter into a conservation covenant or easement. The sale proceeds are used to purchase, protect, and sell additional properties, incrementally increasing the amount of protected private land. Becaus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approach relies on selecting appropriate properties, we explored factors currently considered by practitioners and how these are integrated into decision making. We conducted exploratory,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managers from each of the 5 major revolving funds in Australia. Responses indicated although conservation factors are important, financial and social factors are also highly influential. A major determinant was whether the property could be resold within a reasonable period at a price that replenishes the fund. To facilitate resale, often selected properties include the potential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dwelling. Practitioners face with clear trade‐offs between conservation, financial, amenity, and other factors in selecting properties and 3 main challenges: recovering the costs of acquisition, protection, and resale; reselling the property; and meeting conservation goals. Our findings suggest the complexity of these decisions may constrain revolving‐fund effectiveness. Drawing from participant responses, we identified potential strategies to mitigate these risks, such as providing adequate recreational space without jeopardizing ecological assets. We suggest managers could benefit from a shared‐learning and adaptive approach to property selection given the commonalities between programs. Understanding how practitioners deal with complex decision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volving funds helps identify future research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this conservation tool.  相似文献   
997.
为研究复合局部挠曲岩体强度特征以及破坏规律,采用岩石真实破裂软件RFPA2D,对水平层面挠曲30°,45°,60°,75°的复合岩体进行单轴压缩试验模拟。模拟结果表明:挠曲角为30°,45°,60°,75°的复合岩体破坏面几乎与挠曲段夹层重合,其挠曲端部均产生了垂直于挠曲段夹层的裂纹;复合单斜岩体与复合挠曲岩体破坏面的形成因素大致相同,夹层强度是2种岩体失稳的主要因素;复合挠曲岩体单轴抗压强度随挠曲角增大同样呈“U”型变化,与单斜岩体变化趋势一致;当水平层状岩体发生挠曲后,其单轴抗压强度减小,当挠曲角为60°时,强度降低25.19%,当挠曲角为75°时,强度降低0.17%。;随着均质系数m的增大,复合挠曲岩体单轴抗压强度以及轴向应变均出现逐渐递增的趋势,且不同m值,其岩体裂隙扩展方式具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998.
制备了钾改性正硅酸锂(K-Li4SiO4),并对其进行了自活化,考察了活化后K-Li4SiO4吸附剂在不同温度和CO2浓度气氛中吸附CO2的性能及动力学行为。总体而言,吸附剂的CO2吸附能力随着温度的升高、CO2浓度的增加而提升。在700℃、100%体积分数CO2气氛中吸附剂的吸附量最大,可达7.9 mmol/g,吸附剂的利用率为95.2%。利用双指数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吸附剂在各个温度以及各个CO2浓度气氛下的CO2吸附过程。吸附活化能随着CO2气氛浓度的升高而降低,CO2体积分数为20%,50%,100%时的吸附活化能分别为26448,14035,6178 J/mol。  相似文献   
999.
黎可  王青松  孙金华 《火灾科学》2018,27(2):124-132
为研究锂离子电池灭火方案,基于火探管灭火技术同时利用新型清洁灭火剂Novec 1230,组装成火探管灭火系统。在灭火测试平台上以功率为200 W的电热管作为外热源引发单电池或电池模组热失控,通过改变火探管的布置位置,记录相应的灭火行为以及灭火效率,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火探管灭火系统直接布置在电池正上方时,在起火后的5.6s内控制火情;随着灭火剂用量增加可以显著降低体系温度,防止电池复燃以及连锁热失控现象发生;火探管有效覆盖区域外的失控电池作为热源将继续加热临近电池,引发连锁热失控,造成灭火系统失效;根据电池热失控后的燃烧行为以及传热行为,提出相应的火探管灭火系统复合方案。  相似文献   
1000.
洪泛区的开发利用,必然会导致洪泛区林地糙率的改变。河漫滩也是河流洪泛区的一部分。洪泛区糙率的减小,会使河水流速增大,从而减小鱼类可用栖息地面积。因此,在洪水发生时,为了给鱼类提供避险场所,保护有效栖息地面积,需研究洪泛区林地的开发对鱼类的影响。利用River 2D软件模拟在一定频率的洪水条件下,不同的河漫滩糙率对应的鱼类栖息地加权可用面积(WUA),分析了糙率的改变对河流鱼类栖息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河漫滩糙率的降低,加权可用面积(WUA)逐渐减小,河漫滩范围内WUA的变化幅度比较大,河漫滩的特性对鱼类栖息地面积的影响很大。洪泛区植被的砍伐,会使鱼类栖息地面积减小。因此,应防止洪泛区的过度开发,保护河流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