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2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115篇
安全科学   50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90篇
综合类   321篇
基础理论   105篇
污染及防治   45篇
评价与监测   17篇
社会与环境   32篇
灾害及防治   2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71.
在总结沈阳市农村污水水质、排放特点的基础上,对人工湿地技术的组合形式、处理效果、冬季运行及经济指标等方面进行分析,并通过典型示范工程实例证明人工湿地应用于沈阳地区的农村污水处理是非常适用的。  相似文献   
672.
为探明人工强制混合过程对水体藻类群落演替的作用影响机制,本研究利用扬水曝气系统对金盆水库主库区水体进行原位人工强制混合,对系统运行过程中水库水体理化参数及藻类进行原位定点监测.结果表明,金盆水库水体藻类共6门28属51种,扬水曝气系统的人工强制混合作用可显著抑制水体藻类的生长,并对其群落结构产生显著影响:扬水曝气系统运行前,藻类主要分布在表层水体,其中以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为优势种属;扬水曝气系统运行后,表层水体藻密度大幅降低,藻密度垂向分布趋于均匀,优势种属有向小环藻属(Cyclotella sp.)演替的趋势.本研究利用冗余分析(RDA)方法,结合临界层理论(critical depth theory)和藻类生长特性,分析了人工强制混合过程中金盆水库水体藻类群落结构时空演替和主要理化参数变化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扬水曝气系统的人工强制混合作用主要通过迅速破坏水体热分层稳定性和显著增加水体混合深度(Z_(mix))来影响藻类群落结构的时空演替.  相似文献   
673.
以浙江省某市的饮用水及污水处理系统为主要调研对象,通过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solid phase extraction-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SPE-HPLC)法展开了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水源、饮用水处理及供水系统中常见人工甜味剂的浓度调查.结果表明,SPE-HPLC可准确测定水中安赛蜜、糖精、阿斯巴甜和纽甜,检测限分别为57、120、170和47μg·L-1,定量限分别为190、400、567和157μg·L-1;PWAX柱固相萃取优化后,安赛蜜与糖精的回收率分别提高到86.5%和97.7%,而纽甜的回收率略下降至66.5%.生活污水中安赛蜜、糖精与纽甜的检出率可达100.0%,阿斯巴甜检出率仅为33.3%,4种人工甜味剂的最高浓度为0.83、4.52、1.22和7.57μg·L-1.水源水中安赛蜜、糖精、阿斯巴甜和纽甜最高检出浓度为22.94、39.17、0.73和8.92μg·L-1,检出率为分别为72.7%、90.9%、18.2%和90.9%.预臭氧工艺对安赛蜜、糖精和纽甜去除率为67.7%~100.0%,深度处理工艺对4种人工甜味剂去除效果好,去除率为73.7%~100.0%,有效降低了饮用水水质风险,管网中未检测到4种人工甜味剂的存在.  相似文献   
674.
为研究回灌水刺激下生物膜在砂柱中的生长规律,并分析生物膜生长特征对堵塞介质典型渗流特征的影响,采用室内土柱实验方法,供给营养液刺激砂柱内生物膜生长,模拟入渗介质生物堵塞的过程,监测介质渗透系数的变化,并开展不同回灌时长下介质水分吸持实验和弥散试验,并对其内生物膜形态进行表征.结果显示,在0~5h时,渗透系数呈先下降后回升趋势;在回灌至18h前,渗透系数急剧衰减,水力弥散系数明显增大,水分吸持能力的变化并不明显;18h后渗透系数降低速率减缓,水分吸持能力明显升高,溶质运移过渡到以弥散作用为主导机制.综上,可将生物膜在介质内的生长分为三个阶段:菌适应期,接种菌体并未生长繁殖,单纯由于菌体的流入与流出引起渗透系数的变化;菌体大量生长繁殖期,大量生长繁殖的菌体占据了部分介质孔隙体积;胞外聚合物大量分泌期,逐渐形成具有透水性的生物膜,生物膜的生长与回灌水提供的养分形成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675.
如何将废旧线路板生物浸出液中离子态铜以高品位单质形式回收是实现生物浸出回收金属的关键环节.本研究采用电沉积法,考察了模拟废旧线路板生物浸出液在恒流条件下阴极材料、电流密度、初始pH和初始铜浓度对铜回收效率和能耗的影响.结果表明,比表面积越大的阴极材料(碳毡)对铜的回收效率越高,阳极室和阴极室铜回收效率分别为96.56%、99.25%,总能耗和单位产物能耗越小,分别为0.022 kW·h、15.71 kW·h·kg-1.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大铜回收效率和能耗呈上升趋势,当电流密度为155.56 mA·cm-2,阳极室和阴极室铜回收效率均达最大,分别为98.51%、99.37%,总能耗和单位产物能耗达最高,分别为0.037 kW·h、24.34 kW·h·kg-1.初始铜离子浓度对铜回收效率有明显影响,初始铜离子浓度越高,铜离子浓度下降的越快,总能耗越高,单位产物能耗越小.而初始pH值对铜回收效率没有明显影响.在优选条件下,阴极材料为碳毡,电流密度为111.11 mA·cm-2,初始pH=2.0,初始铜浓度为10 g·L-1,阳极室和阴极室铜回收效率分别为96.75%、99.35%,总能耗和单位产物能耗分别为0.021 kW·h、14.61 kW·h·kg-1,沉积的铜在阴极材料表面呈束状分布且未检测到氧的存在.  相似文献   
676.
刘静  罗勇  周漪  何建新  刘雪松 《装备环境工程》2014,11(6):124-129,158
介绍了美国海军规划开发的飞机结构腐蚀损伤评估建模和仿真分析系统,预测了由点蚀、应力腐蚀开裂和剥蚀引起的飞机结构腐蚀损伤性能退化趋势,这三种腐蚀类型是海军飞机相关腐蚀故障的主要来源。该系统是通过扩展现有加速腐蚀专家模拟器(ACES)软件产品而获得,软件系统由基于物理数据的程序算法、基于试验数据的经验统计模型和人工智能方法组成。  相似文献   
677.
以浙江省慈溪市小城镇耕地利用现状数据为基础,以20个镇(街道)为评价单元,建立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分别采用综合评价法和人工神经网络两种方法、四级评价标准对其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为区域土地合理利用和科学规划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小城镇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可包括投入强度、利用程度、利用效率和持续状况4个准则层;②小城镇耕地集约利用是以资金的大量投入为重要表征的,因而其重要程度最高,而粮食稳定性指数在气候条件、水分条件较好的南方,其重要性最低;③慈溪市小城镇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区域差异较大,多数小城镇耕地利用处于II 级较集约和III 级基本集约水平;④采用的两种评价方法均能较好地反映小城镇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比较而言,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进行小城镇耕地集约利用评价较传统的通过确定权重进行评价的方法是更加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678.
基于RS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论文建立了以遥感数据为主要数据源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城市土地利用遥感影像(IKONOS)特征进行分析,介绍评价指标遥感信息解译方法。在以遥感为主结合调查获取所有指标信息的基础上,应用综合评价和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通过评价结果比较,发现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能够反映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复杂非线性关系,是一种可行的评价方法。因此,论文构建基于遥感和人工神经网络(ANN)作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方法体系,并应用其对石家庄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评价。实践证明,这种体系构建评价方法更具时效性,实用性更强,工作更快捷、方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  相似文献   
679.
特殊人工环境对武器装备的危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给出了在战争条件下特殊人工环境的定义,并举例说明了人工环境在古今战役中的应用,具体阐述了烟尘环境、核环境、电磁辐射环境和生化有毒沾染环境等4种特殊人工环境对武器装备各方面的危害,最后指出了在现代高技术战争中研究特殊人工环境对武器装备危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680.
ABSTRACT: The Umatilla River Basin Fisheries Restoration Plan was initiated in the early 1980s to mitigate salmonid losses caused by hydroelectric development and habitat degradation. The objectives are to enhance the abundance of endemic steelhead and reintroduce extirpated chinook and coho salmon. The project prompted collaborative effort among federal, state, and tribal agencies, and local water users. It has incorporated habitat restoration, flow enhancement, fish passage improvements, and population supplementation through artificial production. Water exchanges have successfully increased minimum flows during spring and fall migration. While flows remain depressed compared to historic conditions, there is potential for improved habitat, passage, and homing. The mean adult‐to‐adult return rate of hatchery‐reared steelhead exceeded replacement and that of the naturally‐spawning population. Although the smolt‐to‐adult survival rates of hatchery‐reared fish fluctuate, salmonid escapement has increased in recent years, permitting steelhead and spring chinook harvest. Enumeration of potential spawners and observed redds reveals an increase in natural production of all supplemented species. Comparison of hatchery‐reared and naturally‐spawning steelhead populations revealed differences in life history characteristics (in age composition and sex ratios) though run timing and genetic stock compositions of the two components of the populations have not differed. Sustained monitoring is needed to determine benefits of integrating habitat restoration and artificial production in restoring salmonid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