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62篇
安全科学   26篇
废物处理   15篇
环保管理   21篇
综合类   247篇
基础理论   29篇
污染及防治   53篇
评价与监测   12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机动车燃料清洁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机动车燃料清洁化的主要方法和趋势。分析了几种汽油添加剂和替代品的使用对发动机,机动车排放及人体和环境的影响,以及我国燃料油质量标准和清净剂,燃油添加剂,清洁燃料替代品等技术。  相似文献   
92.
利用2043台柴油货车的车载诊断系统监测数据和3套道路遥感监测数据分析唐山市柴油货车活动水平特征,并评估春节和不同管控措施对市内柴油货车活动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唐山市轻、中和重型柴油货车日均启动4.7、4.3和10.8次·d-1,年均行驶里程分别为(5.2±3.6)×104、(6.3±4.2)×104和(8.9±4.5)×104 km·a-1,百公里油耗分别为(14.9±2.7)、(16.5±1.8)和(57.3±24.2)L·100 km-1.柴油货车主要在唐山市内的非中心区域行驶.春节期间监测车辆在唐山市的行驶里程明显下降,遥感监测本地柴油货车流量下降82.0%.重污染预警期间,非中心区域重型柴油货车的管控措施效果较好,中心城区柴油货车日均行驶里程和行驶车辆数,以及港区柴油货车流量均出现不降反升,建议完善重污染期间中心城区的柴油货车管控措施,以及适度加强港区柴油货车管控.  相似文献   
93.
4种重要因素对柴油机颗粒物排放因子的量化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发动机台架测试基础上,按照发动机排放阶段、油品种类、后处理装置和运行工况4种因素的不同,进行了24组测试,研究了颗粒物排放因子.同时,应用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探究了发动机排放阶段和油品种类对颗粒物排放因子的影响;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了4种因素对颗粒物排放因子的影响力大小排序.结果显示:24组柴油机测试的颗粒物排放因子均值为(21.9±24.5) mg·kWh~(-1);使用国Ⅴ排放标准柴油机的颗粒物排放因子((14.7±5.6) mg·kWh~(-1))比国Ⅳ排放标准柴油机((19.4±16.4) mg·kWh~(-1))有所下降;国Ⅳ柴油、国Ⅴ柴油和混合柴油的颗粒物排放因子平均值分别为120.0、(11.8±1.0)和(11.5±1.3) mg·kWh~(-1),混合柴油颗粒物排放因子与国Ⅴ柴油相近,两者相比国Ⅳ柴油有明显下降;油品种类是影响颗粒物排放因子的第一大因素,后处理是影响颗粒物排放因子的第二大因素.  相似文献   
94.
DOC对柴油机燃用生物柴油颗粒物微观形貌及SOF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氧化催化转化器(DOC)对柴油机燃用调合生物柴油(B0,B20)后排放颗粒物微观形貌及可溶性有机组分(SOF)的影响规律,对DOC作用前后的排气颗粒物进行采样,利用透射电镜(TEM)和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开展颗粒物理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未加装DOC时,与B0相比,B20排放颗粒物基本碳粒子粒径减小,分形维数增加,团聚堆积现象加剧;SOF组分中的脂类和酸类物质质量分数增加,烷烃类、芳香烃和酚类物质质量分数减少,C26~C35的质量分数降低.加装DOC后,B0和B20排气颗粒物团簇程度降低,分形维数降幅分别为10.1%和15.5%;SOF组分中芳香烃类和酚类物质质量分数增加,烷烃类、脂类、酸类质量分数减小,C15~C25质量分数下降;B0排放颗粒物SOF中C26~C35质量分数降低41.4%,而B20增加865.8%.  相似文献   
95.
以膨胀珍珠岩为载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硼、氮共掺杂漂浮型Ti O_2,采用XRD、BET、SEM、UV-vis DRS、XPS等分析手段进行材料表征并考察其对柴油的光降解性能.结果表明,B-N-Ti O_2/EP复合光催化剂表面有明显的Ti O_2覆层,晶型为锐钛矿型Ti O_2,Ti O_2负载有利于比表面积的提升.制得的B-N-Ti O_2/EP的可见光区响应高于N-Ti O_2/EP和Ti O_2/EP,该结果与3种材料的柴油光降解效果相一致.B-N-Ti O_2/EP对柴油的9h降解率将近50%,GC-MS分析表明,光降解过程中柴油各特征组分(C_9~C_(23))均得到不同程度降解,其中C_(11)以下的短链有机分子降解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6.
采用超声波联合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和烷基聚葡糖苷(APG1214)修复柴油污染土壤。考察了表面活性剂浓度、液固比、超声时间、超声波功率、超声温度等对柴油去除效果的影响。当表面活性剂浓度为4g/L,液固比为20∶1,超声波功率为500 W,在25℃下超声15 min,使用APG1214去除柴油效果优于LAS,对不同污染程度土壤柴油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8.8%、88.1%及90.5%。  相似文献   
97.
冯是全  胡以怀  金浩 《环境工程》2016,34(10):156-160
设计了一种利用发动机尾气余热制取氢气的装置,该装置可以利用发动机余热,将乙醇水溶液催化反应为富含氢气的重整气。该重整气通入发动机供其燃烧使用,可以有效的提高发动机的燃烧效率。主要考虑该重整气对柴油燃烧的影响,依据美国加州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反应机理,通过Chemkin软件计算该装置生成的重整气加入发动机以后对发动机燃烧特性的影响,分析了不同重整气掺混比例下的火焰传播速度,研究了柴油燃烧和柴油混合重整气燃烧的区别,总结了重整气在改善发动机燃烧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98.
为了考察制备方法对Cu-SSZ-13催化剂在氨选择性催化还原NO_x(NH_3-SCR)中催化性能的影响,使用不同的方法和载体,制备出理化性质有明显差异的3种催化剂(Cu_(3.9)-Na_(0.8)-SSZ-13、Cu_(5.1)-H-SSZ-13和Cu_(4.0)-Na_(4.0)-SSZ-13),并考察3种催化剂的水热稳定性和抗硫中毒性能.结果表明,由于具有适宜的Cu负载量,并且Cu物种的稳定性极高,一步合成法制备的Cu_(3.9)-Na_(0.8)-SSZ-13催化剂的水热稳定性优于液相离子交换法制备的两种催化剂.而以H-SSZ-13为载体,液相离子交换法负载Cu物种制备的Cu_(5.1)-H-SSZ-13催化剂具有最优的抗硫中毒能力,这与其较多的酸性位有关.因此,含有较多酸性位并且活性物种稳定性高是制备水热稳定性和抗硫中毒能力较优的Cu-SSZ-13催化剂的关键.  相似文献   
99.
CeO_2-TiO_2复合纳米纤维光催化降解醛酮类污染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同轴静电纺丝法制备了CeO2-TiO2复合纳米纤维,并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程序升温脱附仪和紫外-可见光谱能谱(UVVis)仪表征了CeO2-TiO2纳米纤维的相组成和微观形貌,分析了CeO2-TiO2纳米纤维对醛酮的吸附强度与光电化学特性.同时,研究了CeO2配比量、光源条件和重复使用性对降解甲醛污染物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CeO2质量配比为50%的CeO2-TiO2催化剂对甲醛降解效率最高;在无光和可见光条件下,CeO2-TiO2催化剂对甲醛的降解效率分别为13.5%和25.3%,在紫外光下CeO2-TiO2催化剂对甲醛的降解效率为92.5%;随着光催化循环次数的增加,可见光下CeO2-TiO2催化剂对甲醛的降解效率逐渐增高,紫外光下CeO2-TiO2催化剂对甲醛的降解效率维持在92.5%左右.利用催化剂样品CT50对柴油机尾气中醛酮类排放污染物进行光催化降解的应用发现,CeO2-TiO2催化剂对醛类污染物的降解效率为85.4%,酮类污染物的降解效率为81.3%,苯甲醛和甲基苯甲醛的降解效率分别为80.4%和80.3%.表明CeO2-TiO2催化剂具有较强的光催化降解醛酮类污染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0.
柴油/甲醇组合燃烧发动机的氮氧化物排放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增压共轨发动机上采用柴油/甲醇组合燃烧(DMCC)方式进行了氮氧化物排放特性研究.对DMCC模式下NO x、NO、NO2等排放与纯柴油模式的对比分析表明:DMCC模式下的NO x排放比原机模式平均下降10%以上,NO平均下降幅度超过40%;采用DMCC模式后,NO2排放量都有明显大幅度的升高,并且NO2/NO比值呈现显著增大,平均高达10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