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77篇
安全科学   9篇
废物处理   16篇
环保管理   10篇
综合类   232篇
基础理论   37篇
污染及防治   61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通过试验方法考察了2种不同底泥改良剂(铝和锆改性沸石)对太湖底泥-水系统中SRP(可溶解性磷酸盐)的固定作用. 改性沸石改良前后太湖底泥对水中较高浓度磷的吸附平衡数据可用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进行描述,吸附动力学过程可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进行描述. 太湖底泥、铝和锆改性沸石改良太湖底泥的最大磷吸附量分别为395、613和1 009 mg/kg. 被改良太湖底泥中,铝改性沸石所吸附的磷主要以NaOH-rP(NaOH提取态磷)形态存在,锆改性沸石所吸附的磷主要以NaOH-rP和Res-P(残渣态磷)形态存在. 当水中初始ρ(SRP)很低时,太湖底泥和改性沸石改良太湖底泥均释放出磷,其中后者的释磷量较低. 改性沸石改良太湖底泥中的w(BAP)(BAP为生物有效磷)低于太湖底泥,w(liable-P)(liable-P为弱吸附态磷)也明显偏低. 铝改性沸石改良太湖底泥中的w(BD-P)(BD-P为氧化还原敏感态磷)与太湖底泥相比差异不显著,而锆改性沸石改良太湖底泥中的w(BD-P)明显低于太湖底泥. 可见,铝和锆改性沸石均可用于控制太湖底泥磷的释放,其中锆改性沸石的控制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12.
对固定化枝孢霉(Cladosporiumsp.)吸附Cu2+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海藻酸钙浓度为3%,CaCl2浓度为4%,菌量为15%(V:V)时,包埋制得的固定化小球具有较好的机械性能和较高的吸附量。并考察了不同因素如接触反应时间,溶液的pH,温度对生物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吸附平衡时间为3h左右,固定化空白小球和活菌的最佳pH值分别为3.5和4.0,在15℃~45℃的温度范围内,温度对吸附量变化有一定的影响。在一定浓度范围(30~500mg/L)内,生物吸附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Langmuir型吸附模式较好描述Cu2+在固定化小球的吸附实验数据,其线性回归系数高达0.99,HCl、HNO3、柠檬酸都是有效的解吸剂,解吸吸附后的海藻酸钙小球,解吸率都在92%以上,其中以硝酸的解吸效果为最好。  相似文献   
113.
4种钝化剂对污染水稻土中Cu和Cd的固持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丁园  敖师营  陈怡红  肖亮亮 《环境科学》2021,42(8):4037-4044
为揭示钝化剂阻控后Cu和Cd二次活化的风险程度,本文采用石灰石(LS)、麦饭石(MF)、生物炭(BC)和铁改性生物炭(Fe-BC)这4种钝化剂,研究其施用后土壤及土壤胶体中Cu和Cd形态变化和内源铁氧化物类型、形貌变化归趋.结果表明,钝化剂对土壤Cu和Cd的固持效果表现为LS>MF>Fe-BC>BC.LS和MF处理后土壤可交换及碳酸盐结合态Cu质量分数分别减少8.19%和2.33%,易还原铁锰结合态Cu质量分数分别增加8.00%和2.69%,二次活化的风险较高;BC和Fe-BC处理后,易还原铁锰结合态Cu质量分数分别减少2.21%和5.90%,有机结合态Cu质量分数分别增加4.75%和3.48%,钝化效果更稳定.LS、MF、BC和Fe-BC处理后,土壤可交换及碳酸盐结合态Cd质量分数分别减少7.64%、8.34%、2.37%和6.73%,残渣态Cd质量分数分别增加8.27%、9.18%、5.73%和9.60%,说明钝化处理后,Cd二次活化的风险较低.胶体中Cu和Cd的含量分别为489.92mg·kg-1和2.57mg·kg-1,远高于土壤中Cu和Cd的含量239.98mg·kg-1和1.93mg·kg-1,且4种钝化剂施用后,土壤胶体中非晶质氧化铁结合态Cu和Cd含量显著增加,说明这是重金属生物有效性降低的主要原因和路径.  相似文献   
114.
Cd-Pb复合污染土壤钝化修复效率与生物标记物识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验证重金属钝化修复效率与植物生理生化特征的关系,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在Cd-Pb复合污染土壤中添加海泡石后,水稻幼苗叶片和根系中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POD(过氧化物酶)活性、w(SP)(SP为可溶性蛋白)、CMDA(丙二醛含量)、叶片光合色素含量以及稻草和糙米中w(Cd)、w(Pb)的变化情况. 结果表明:添加海泡石后,水稻幼苗叶片和根系SOD活性、根系POD活性均随海泡石添加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趋势,叶片POD活性随海泡石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其中,当海泡石添加量为1.0%时,其最大增幅达33.6%;与之相反,叶片CMDA、叶片和根系w(SP)均随海泡石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分别比对照处理降低8.0%~30.0%、6.3%~22.3%和17.7%~25.5%. 不同添加量海泡石处理下,稻草和糙米中w(Pb)分别降低20.5%~43.6%和18.7%~43.5%,w(Cd)分别降低8.3%~23.9%和21.2%~55.2%. 幼苗w(Chl)(Chl为叶绿素)、w(SP)与糙米w(Cd)之间,以及叶片CMDA与糙米w(Cd)、w(Pb)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叶片POD活性与糙米w(Cd)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水稻幼苗叶片w(Chl)、w(SP)、CMDA和POD活性可以作为评估海泡石钝化修复Cd-Pb复合污染钝化修复效率的分子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115.
考察并对比了聚丙烯腈基炭纤维(PAN-CF)、醛化维纶(PVA)和聚丙烯腈(PAN)纤维载体对硫酸盐还原菌和产甲烷菌的固着化能力,然后考察了它们在两相厌氧生物处理中的应用.结果表明,两种厌氧细菌在PAN-CF载体上的固着速率较快,固着量较大,固着在其表面的产甲烷菌活性更高,对硫酸盐和COD的去除能力更强,这可能与PAN-CF表面较强的疏水性及其优异的生物相容性有关;PAN-CF作为生物膜载体在两相厌氧处理含高浓度硫酸盐废水的应用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产酸相出水碳硫比大幅升高;产甲烷相COD去除率PAN-CF远高于PVA和PAN载体,约为它们的1.5~1.8倍;两相厌氧处理过程及效果受硫酸盐浓度变化的影响小,可更好地实现两相分离功能,促进有机物的生物降解.  相似文献   
116.
The sensitivity of poly(arylsulfone)(PSf) for UV irradiation in different solvents(water and ethanol) was investigated. It is confirmed that acrylic acid(AA) and acrylamide(AAm) are grafted only onto the surface of the membrane instead of the interior by FTIR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 The membrane performance (ΔJ/J0 and contact angle θ) after photografting was studied. In the range of conditions used, the grafting yield increases with irradiation time and monomer concentration growing. After photografting and N-3-dimethylaminopropyl-N‘-ethycarbodiimide hydrochloride(EDC) activation, PSf membrane was immobilized with hydrogen peroxide oxidoreductase, and showed a higher activity than the control membrane.  相似文献   
117.
冷冻固定化优势菌群处理含甲醛苯酚废水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甲醛苯酚废水为对象,采用PVA1799冷冻改良法固定化优势菌群,对最佳包埋条件,固化菌体活性恢复特性,甲醛和苯酚的降解特性和pH波动的低抗特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10%-17%PVA1799,25%菌泥混合,-4-10℃冷冻解融4次为最佳包埋工况;固定化菌群最佳的活生恢复时间为3-5d,对肖度为475mg/L的甲醛有95%的去除率,对肖度为565mg/L的苯酚有94%以上的去除率,平均污染  相似文献   
118.
固定化苏云金杆菌以色列变种控制水中红虫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金松  潘晶  赵庆良  周令 《环境科学》2004,25(5):109-111
采用聚乙烯醇(PVA)加少量海藻酸钠及活性炭的方法固定一株对红虫具有高效毒力的苏云金杆菌以色列变种(B.t.i).结果表明,控制质量分数分别为10%PVA、1%海藻酸钠和20%活性炭,采用4%CaCl2的饱和硼酸溶液(pH为6.7)作为交联剂且交联时间为24h时,制得的凝胶颗粒机械强度好,操作简单,制作成本低.B.t.i固定化微球缓慢释放,且对红虫具有很高的毒力作用.  相似文献   
119.
在对现有Cr(Ⅵ)污染控制方法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用还原剂添加的矿物聚合物对Cr(Ⅵ)进行解毒/固化的研究思路。以煤矸石为原料,以水玻璃和Na OH为碱性激发剂,合成矿物聚合物;以Fe Cl2·4H2O为还原剂,用还原剂添加的矿物聚合物对Cr(Ⅵ)进行解毒/固化实验,并采用XRD、TEM/EDS、XPS对固化体进行检测。当添加的Fe(Ⅱ)与Cr(Ⅵ)的摩尔比≥3∶1时,矿物聚合物中总铬的浸出浓度小于1 mg/L,铬固化率大于99%。还原剂添加的矿物聚合物对Cr(Ⅵ)最大固化量为0.8%。在合成过程中,Fe(Ⅱ)和Cr(Ⅵ)添加的矿物聚合物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Fe(Ⅱ)被氧化成了Fe(Ⅲ),Cr(Ⅵ)被还原成了Cr(Ⅲ),随后Fe(Ⅲ)和Cr(Ⅲ)同时被矿物聚合物中的—OAl(-)(OH)3吸引,并固化在非晶质结构中。  相似文献   
120.
赵毅  韩育宏  张玄  王涵 《化工环保》2017,37(4):383-388
非均相光催化氧化是一种催化剂易于回收利用且研究广泛的高级氧化技术。本文综述了多金属氧酸盐(POMs)非均相光催化降解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研究现状。该类非均相光催化剂主要包括负载型POMs(载体主要有半导体氧化物、离子交换树脂和分子筛)、POMs复合膜材料、不溶性盐和多元复合物。讨论了其制备方法、降解效果、反应机理和重复使用性。最后,指出了该领域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