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77篇
安全科学   9篇
废物处理   16篇
环保管理   10篇
综合类   232篇
基础理论   37篇
污染及防治   61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海泡石及其复配材料钝化修复镉污染土壤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选取湖北大冶Cd污染土壤,采用室外盆栽实验,研究了海泡石、酸改性海泡石以及二者与石灰、磷酸盐配合使用对油菜生物量、体内Cd含量以及土壤pH和有效态Cd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钝化剂处理均能有效提高油菜地上部和根部生物量,最大分别提高1.03和1.43倍,复合处理以及改性海泡石单一处理的增产效果优于海泡石单一处理。不同钝化剂处理均能显著降低油菜地上部和根部Cd含量,最大分别降低66.40%和22.68%。钝化剂复合处理比单一处理对降低油菜Cd吸收的效果显著,6%的钝化剂添加量较为合适。钝化剂复合处理以及海泡石单一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土壤pH。不同钝化剂处理均能显著降低土壤有效态Cd含量,钝化剂复合处理对土壤Cd有效性的影响要比单一处理显著。综合实验结果,海泡石与磷酸盐复合处理对土壤Cd污染的钝化修复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2.
水化氯铝酸钙对土壤铬的钝化修复及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集我国棕壤、红壤、黄壤、黑土和褐土5种典型土壤,制备成Cr (VI)浓度为80mg/kg的污染样品,首次应用极具潜力的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水化氯铝酸钙对其进行钝化修复,并从土壤特定基本理化性质以及Cr的赋存形态、生态风险以及健康风险等方面对修复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对相关机理进行深入探讨,对使用成本进行简析.结果表明,水化氯铝酸钙可显著增加土壤pH值,并有效降低土壤Cr的活跃性、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土壤Cr的活跃性降幅为59.09%~79.22%,生态风险降幅为14.17%~57.66%,在胃阶段和小肠阶段的健康风险(致癌风险)降幅分别为13.04%~63.04%和22.73%~56.60%.土壤Cr的赋存形态中,除了活跃态以外,修复前后均有部分不活跃态具有生态风险或健康风险.水化氯铝酸钙除了可将活跃态Cr转化到不活跃的沉淀态中,部分或完全地降低其生态风险或健康风险外,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某些土壤中其余不活跃态Cr在毒性浸出实验或in vitro试验中的溶出.在相对最优使用量(mCrm水化氯铝酸钙=1:20)条件下,水化氯铝酸钙钝化修复1m3的Cr (VI)含量为80mg/kg的实际污染建设用地土壤,其试剂成本约为6.4元.作为新型Cr污染土壤钝化修复剂,水化氯铝酸钙有望为我国土壤环境质量和人群健康质量的改善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83.
为了研究钝化剂对电子垃圾拆解地农田土壤中重金属Pb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在种植油菜和白菜的土壤中加入不同质量比的纳米羟基磷灰石(n-HAP),研究Pb形态、油菜和白菜生物量、油菜和白菜中Pb的累积量,评价纳米羟基磷灰石对Pb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5 g/kg、10 g/kg、15 g/kg、20 g/kg和25 g/kg纳米羟基磷灰石后,油菜和白菜生物量增加,且油菜生物量大于白菜生物量;油菜内Pb累积量小于白菜内Pb累积量;土壤中残渣态Pb质量比增加,可交换态Pb质量比减少,有效态Pb质量比与Pb生物可利用性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种植油菜和白菜土壤中Pb的生物可利用性分别降低了25.53%~82.77%和45.79%~71.68%.当纳米羟基磷灰石质量比为20g/kg时,油菜和白菜生物量较大,而且对Pb的累积量最低,种植油菜和白菜土壤中Pb的生物可利用性分别降低了81.84%和70.89%.研究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的适宜投加量为20g/kg,而油菜为理想植物.  相似文献   
84.
不同钝化剂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稳定化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48,自引:20,他引:28  
利用腐殖质、硫酸铵、石灰、过磷酸钙及其复配组合对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进行快速钝化处理,根据稳定效率和钝化剂的钝化能力Cap值对钝化材料进行筛选,并采用BCR形态分级实验(European Communities Bureau of Referent,欧共体标准测量与检测局提取法)研究钝化前后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变化.结果表明:1在单一钝化材料实验中,2%石灰稳定效果最好;在复配实验中,以2%腐殖质+2%石灰稳定效果最好,Pb、Cu、Cd、Zn稳定效率分别达98.49%、99.40%、95.86%、99.21%.2钝化能力Cap值顺序:石灰腐殖质+石灰硫酸铵+石灰磷肥硫酸铵+磷肥腐殖质+磷肥腐殖质硫酸铵.3BCR形态分级实验表明,腐殖质+石灰复合钝化剂对重金属的稳定化效应优于单一石灰处理.此外,当2%腐殖质先添加时Cd被活化,使Cd在随后加入的2%石灰处理下更容易转换为了稳定性较高的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  相似文献   
85.
以海藻酸钠为载体,对烟嘧磺隆降解菌SY-6进行细胞固定化,通过单因素实验明确了菌株包埋SY-6的最优条件,并对其降解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海藻酸钠含量为4%,Ca Cl2含量为3%,固化时间为4 h,制得的固定化小球具有较强的机械强度和较好的传质性能及其对烟嘧磺隆的降解率较高。固定化细胞降解烟嘧磺隆的最佳条件为p H为7.0、温度为30℃、包菌量为5%。在不同p H或温度下,与游离细胞相比,固定化细胞有较宽泛的耐受性。将包埋的SY-6投加到序批式反应器(简称SBR)中处理烟嘧磺隆废水,结果表明,菌株SY-6在合适的使用周期内稳定性较高且对烟嘧磺隆废水降解效果较好,为烟嘧磺隆固定化细菌的工程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6.
窦晓敏  陈德珍  戴晓虎 《环境科学》2014,35(11):4359-4364
提出一种污泥预植重金属炭化后固定的概念,并以重金属Cu为代表,以CuCl2的形式植入;研究了在不同Cu预植浓度、不同温度下炭化后污泥本身以及额外添加的重金属在炭中的保留率以及稳定特性,同时采用不同的浸出方法,确定与污泥炭最终处置目标相关的最大可预植量.结果表明,在污泥中Cu的预植量为0.5%(质量分数,以Cu元素计)时,经过热解炭化,90%以上的Cu都保留在污泥炭中,其固定效果与温度有关,400℃以上时,炭化温度越高,Cu越容易浸出.在污泥中预植重金属Cu存在最大容量限制,最大可预植量与污泥炭最终处置目标有关,若选择在卫生填埋场进行填埋,则Cu的预植量不宜超过0.5%.本研究提供了一种污泥包裹其他含重金属的废料共炭化实现无害化的新思路,从而达到用污泥治废的效果.  相似文献   
87.
磷矿粉和腐熟水稻秸秆对土壤铅污染的钝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汤帆  胡红青  苏小娟  付庆灵  朱俊 《环境科学》2015,36(8):3062-3067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磷矿粉和草酸活化磷矿粉与腐熟水稻秸秆配施及不同水分处理对土壤基本性质和铅形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3种钝化材料都能提高土壤p H值、有效磷、交换性钙、阳离子交换量,其中活化磷矿粉效果最佳;与保持70%田间持水量相比,淹水处理增加p H、提高交换性钙效果更好,但有效磷较低.施用3种钝化材料能使可交换态铅减少,促进其向生物难利用态转变,活化磷矿粉对铅的钝化效果优于未活化的磷矿粉,两者最高分别可使交换态与对照相比降低40.3%和24.2%,且钝化效果与施用量呈正相关;腐熟水稻秸秆能增加土壤有机结合态铅;淹水处理可促使交换态铅向铁锰氧化物和残渣态转化.  相似文献   
88.
固定化曝气生物滤池处理采油废水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赵昕  汪严明  叶正芳  倪晋仁 《环境科学》2006,27(6):1155-1161
采用一种特殊载体固定复合微生物B350M在曝气生物滤池反应系统中处理采油废水.废水中的盐度>0.5%,N、P营养缺乏,有机物浓度较低.在HRT为4h、COD容积负荷为1.07 kg/(m3·d)的条件下,小试反应装置稳定运行142d,处理效果良好,石油类、TOC、COD和H2S的平均降解效率分别达到90.5%、74.4%、85.6%和100%.GC-MS分析表明,进水中含有机物27种,其中烷烃类23种,芳烃类4种.此反应系统可以将大分子量烷烃类物质(C18H38至C28H58),尤其是其中的支链烷烃切碎形成小分子量物质,并有效地处理菲等多环芳烃.反应系统中,生态多样性丰富,载体为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水、气环境,抵御盐度、有机污染物的毒害作用,并可以固定丝状菌,因而避免出现污泥膨胀,出水SS过高等影响出水水质的情况.  相似文献   
89.
接种白腐菌堆肥修复五氯酚污染的土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蒋晓云  曾光明  黄丹莲  陈洋  陈鑫  黄国和 《环境科学》2006,27(12):2553-2557
采用4组堆肥装置A、B、C、D,分别往五氯酚污染土壤中不加外来菌、加入固定化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加入游离黄孢原毛平革菌及暴露在空气中不做任何处理.对其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了利用堆肥的方法对五氯酚污染土壤进行生物修复的可行性.结果说明,添加黄孢原毛平革菌进行堆肥修复其效果要好于不加菌的效果,经过60d的堆肥,PCP基本得到降解,降解率都达到了94%以上,其中固定化菌又优于游离菌,固定化菌在第9d对PCP的降解率就达到了50%.此外,通过分析种子发芽率,有机质,微生物量碳等多项指标可以看出各组堆肥的腐熟情况都比较理想,为黄孢原毛平革菌降解五氯酚的过程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土壤修复与堆肥能较好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0.
Two indigenous microorganisms, Bacillus sp. SB02 and Mucor sp. SF06, capable of degrading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were co-immobilized on vermiculite by physical adsorption and used to degrade benzo[a] pyrene (Ba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aP degradation by both free and co-immobilized microorganism were then investigated and compared. The removal rate using the immobilized bacterial-fungal mixed consortium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freely mobile mixed consortium. 95.3% of BaP was degraded using the co-immobilized system within 42 d, which was remarkably higher than the removal rate of that by the free strains. The optimal amount of inoculated co-immobilized system for BaP degradation was 2%. The immobilized bacterial-fungal mixed consortium also showed better water stability than the free strains. Kinetics of BaP biodegradation by co-immobilized SF06 and SB02 were also studied.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BaP degradation could be well described by a zero-order reaction rate equation when the initial BaP concentration was in the range of 10--200 mg/kg. The 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scope (SEM)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co-immobilized microstructure was suitable for the growth of SF06 and SB02. The mass transmission process of co-immobilized system in soil is discussed.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potential for employing the bacterial-fungal mixed consortium, co-immobilized on vermiculite, for in situ bioremediation of Ba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