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9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240篇
安全科学   50篇
废物处理   26篇
环保管理   46篇
综合类   398篇
基础理论   68篇
污染及防治   123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许华诚 《环境工程》2013,31(1):9-11
介绍了改进型ABR+复合生物反应器在糕点残渣废水处理工程实例中的应用,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运行稳定、操作简便、运行成本低,处理糕点残渣废水可获得良好的效果,出水水质达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一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12.
SUMMARY

The ethical and social issues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 as reported by the Nuffield Bioethics Committee are summarised. A critique of their findings is presented. It is argued that the apparent benefits are outweighed by the ecolog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costs, and that the yields of some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 are poorer when compared to conventional species. Furthermore, the current regulations are far too lax for consumer protection.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for a critical and disinterested review of the scientific basis of the research.  相似文献   
113.
以油页岩渣及其二氧化钛改性材料为吸附剂,探究它们去除水溶液中亚甲基蓝和六价铬的能力.通过实验,控制溶液的pH值、温度、初始浓度和接触时间,观察吸附效果变化特征,研究其动力学和热力学性能.实验表明,改性油页岩渣吸附亚甲基蓝和六价铬的吸附率是未改性的2—3倍,且改性油页岩渣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率可达97%,对六价铬的吸附率不到25%.吸附亚甲基蓝时,pH值越大,吸附效果越好;而吸附六价铬时,最适pH值为4.改性油页岩渣吸附亚甲基蓝实验符合准二阶动力学方程,计算得反应活化能为13.29 kJ.mol-1,表明此过程主要是物理吸附.在热力学方面,由范特霍夫方程计算得ΔG〈0、ΔH〉0,表明此过程自发吸热,可见此过程还伴有化学吸附.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模型拟合结果表明,Langmuir模型数据拟合甚佳,R2=0.9999,说明改性油页岩渣吸附亚甲基蓝是单分子层吸附.二氧化钛改性油页岩渣经7次回收利用后,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效果仅减少约1.5%.  相似文献   
114.
为准确分析工作面绝对瓦斯涌出量的非平稳特征,实现瓦斯涌出量的准确预测,基于经验模态分解(EMD)、修正的果蝇优化算法(MFOA)和极限学习机(ELM)基本原理,构建瓦斯涌出量的EMD-MFOA-ELM多尺度时变预测模型。通过EMD将瓦斯涌出量时变序列进行深层次分解,获得多尺度本征模态函数(IMF);采用MFOA-ELM对各IMF时变序列建立动态预测模型,等权叠加各预测值,得到模型最终预测结果。以晋煤某矿瓦斯涌出量监测时序样本为例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EMD能充分挖掘出监测数据隐含信息,有效降低数据复杂度;该模型预测相对误差为0.024 3%~0.651 0%,平均值仅为0.252 6%,预测精度和泛化能力高于未经EMD分解模型,能很好地适用于非平稳时变序列预测。  相似文献   
115.
采用磷酸改性的黍糠基生物炭作为纳米零价铁(Nanoscale zero-valent iron,nZVI)载体,成功制备出一种高效非均相活化材料—磷酸改性生物炭负载纳米零价铁(nZVI@PBC),用来活化过硫酸盐(Persulfate,PS)降解印染废水中的典型染料—活性蓝(Reactive Blue 19,RB19).nZVI@PBC表征结果表明,经磷酸改性后的生物炭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更丰富的孔隙结构和活性官能团,有利于后续nZVI的负载及对污染物的降解.通过批次试验探究了nZVI@PBC投加量、PS浓度和初始pH值对nZVI@PBC/PS体系降解RB19的影响.结果表明,在RB19初始浓度为200 mg·L-1,pH值为4,PS浓度为2 mmol·L-1,nZVI@PBC投加量为0.1 g·L-1的条件下,反应60 min后nZVI@PBC/PS体系对RB19的降解率达到93.81%.自由基猝灭剂试验和电子顺磁共振(EPR)结果表明,SO4·-和·OH自由基均参与降解过程.nZVI@PBC/PS体系的活化机理为:nZVI首先与溶液中的O2、H2O、PS发生反应,生成具有活化能力的Fe(Ⅱ),随后Fe(Ⅱ)与PS发生非均相活化产生高活性的自由基.此外,探究了不同老化条件(包括置于水中、空气中及密封储存)对nZVI@PBC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接触空气和密封储存的老化条件下并未对其活性产生显著影响,而水体环境对其活化性能破坏较严重.  相似文献   
116.
为探明羧甲基纤维素钠(CMC)与麦秸秆纤维对植被混凝土基材力学与植生性能的影响,通过直剪试验、植生试验研究了改性后植被混凝土基材(简称改性基材)的抗剪性能与黑麦草生长性能.结果 表明:①改性基材的剪切强度随CMC掺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0.5%CMC掺量时基材的剪切强度出现峰值,而随纤维掺量的增加改性基材剪切强...  相似文献   
117.
主要对硅藻土的烧结改性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并对改性硅藻土用于污水处理系统生物膜的载体制作进行参数研究。通过设置适宜的污水水力学特性、良好的载体挂膜性能表征、实验运行稳定性等多方面进行对比实验,得出最佳生物膜挂膜性能的改性硅藻土陶瓷生物膜载体。  相似文献   
118.
通过氧指数、质量损失率及路用性能试验,研究EC130温拌剂、FRMAX型阻燃剂对沥青混合料阻燃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相比普通沥青混合料,阻燃沥青混合料、温拌阻燃沥青混合料氧指数分别增加23.3%、25.6%,质量损失率减小28.0%、32.0%,残留动稳定度增加14.0%、16.1%,残留最大弯拉应变增加14.1%、17.1%,冻融劈裂强度比增加5.3%、9.0%。相比普通沥青路面,阻燃沥青路面、温拌阻燃沥青路面发生火灾时能够减少34.0%、41.1%的毒害气体生成,并减少路面修补所需的混合料质量。其次得出普通沥青路面、阻燃沥青路面及温拌阻燃沥青路面的质量损失率、残留动稳定度、残留最大弯拉应变、残留冻融劈裂强度比与燃烧时间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阻燃剂对沥青混合料的阻燃效果显著;温拌剂有助于阻燃剂更好地发挥阻燃作用,降低火灾对道路的破坏,降低隧道火灾发生时有害气体的生成,提升隧道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9.
奶牛粪高温堆肥保氮与除臭技术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温堆肥模拟试验研究了有效微生物EM和两种调理剂稻草、蚯蚓粪在奶牛粪堆肥中保氮和除臭的效应及各自适宜的添加比例。结果表明,在高温条件下,EM、稻草和蚯蚓粪均可明显降低奶牛粪中NH3和H2S的挥发,EM各添加比例的NH3去除率为7.06%~11.80%,H2S去除率为5.30%~10.81%;稻草各添加比例的NH3去除率为11.76%~66.03%,H2S去除率为10.63%~60.28%;蚯蚓粪各添加比例的NH3去除率为10.07%~50.75%,H2S去除率为13.95%~56.78%。同时,随着添加比例的提高,有效微生物EM、稻草和蚯蚓粪对NH3和H2S的去除率增大,达到奶牛粪堆肥中最大的保氮除臭效果时,EM的添加比例为3%、稻草的添加比例为30%、蚯蚓粪的添加比例为10%。  相似文献   
120.
FeCl3改性污泥生物炭对水中吡虫啉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意义  袁怡  沈涛  周扬 《环境科学学报》2021,41(9):3478-3486
以脱水污泥为原料,制备污泥生物炭(SBC)和FeCl3改性污泥生物炭(Fe-SBC)处理低浓度吡虫啉(IMI)废水(浓度为10 mg·L-1),考察SBC和Fe-SBC对IMI的吸附性能及影响因素,并探究其吸附机理.采用SEM、XRD、FTIR、BET及元素分析等探得污泥生物炭FeCl3改性成功.Fe-SBC对IMI的最大吸附量为4.915 mg·g-1,是SBC的1.97倍,表现出更好的IMI吸附性能.pH和离子强度的变化对Fe-SBC的吸附性能影响较小,最大波动幅度分别为4.4%和7.8%.两种生物炭对IMI的吸附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Freundlich模型可以更好地描述其等温吸附曲线.热力学研究表明,SBC吸附IMI是非自发吸附,而Fe-SBC是自发吸附.Fe-SBC对IMI的吸附机理包括静电作用力、氢键作用力及π-π键相互作用力.多次热解再生后的Fe-SBC对IMI的去除率仍可达93.08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