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5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264篇
安全科学   4篇
废物处理   15篇
环保管理   115篇
综合类   443篇
基础理论   227篇
污染及防治   48篇
评价与监测   19篇
社会与环境   2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科尔沁沙地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任涛  赵哈林 《生态环境》2010,19(9):2079-2084
在中国科学院奈曼沙漠化研究站放牧试验场周围,选取了不同利用方式和类型的草地(封育和放牧)、林地(乔木和灌木)和农田(灌溉和非灌溉)为研究样地,调查了0~30cm土层每隔10cm的土壤水分质量分数和有机养分(有机碳和全氮),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水分质量分数和有机养分的影响。结果发现,垂直空间分布上,无论哪种土地类型样地,土壤水分质量分数和有机养分各土层间均无显著差异性(P〉0.05),土层垂直变化对土壤特性影响均较小。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水平空间分布上,土壤水分质量分数和有机养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灌木林地均显著高于乔木林地(P〈0.05),而封育草地和放牧草地间以及灌溉农田与非灌溉农田间土壤水分质量分数和有机养分均无显著差异性(P〉0.05)。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水平分布上,草地土壤水分质量分数显著低于林地和农田(P〈0.05),而土壤养分质量分数草地显著高于林地和农田(P〈0.05)。分析表明,对沙质草地进行围栏封育和旱作农田退耕还林还草的同时,对水浇农田实行保护性耕作和精细管理,有利于沙地土壤环境改善与生态系统恢复。  相似文献   
142.
森林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其养分归还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土壤养分有效性的高低。在土层浅薄且土被很不连续的我国喀斯特区域进行凋落物生物量及养分归还研究对我们更深刻地了解该区养分循环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比较分析了桂西北喀斯特区3种原生林与3种次生林的全年凋落物量、组成、月凋落物量动态及养分归还量与动态。结果表明,圆果化香(Platycarya longipes Wu)、大叶蚊母树(Distylium Sieb.et Zucc.)与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 Maxim.)3种原生林的年凋落物总量分别为2342.16,4057.99和1834.36kg·hm-2,而圆叶乌桕(Sapium rotundifolium Hemsl.)、八角枫(Alangium chinense(Lour.) Harms)和黄荆(Vitex negundo L.)3种次生林的年凋落物总量分别为3192.82,3284.26,2469.90kg·hm-2,除大叶蚊母树外,次生林年凋落物总量大于原生林。凋落物的组成中,叶凋落生物量均占总凋落物量的80%左右,甚至更高,而圆叶乌桕、八角枫和黄荆3种次生林群落的叶凋落物量占总凋落物量的百分比大于圆果化香、大叶蚊母树以及青檀3种原生林。凋落物的养分归还量的月动态与凋落物量的月动态一致,原生林呈"U"形曲线,而次生林则呈"W"形曲线。原生林和次生林凋落物的年养分归还量均为C﹥N﹥K﹥P,且次生林的C、N、P养分的归还量大于原生林。  相似文献   
143.
周丛藻类水质处理系统中氮、磷污染物去除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评价周丛藻类系统对受污染景观河道水体氮、磷污染物处理效果,以及最佳污染物去除浓度,通过设置周丛藻类水质处理系统,并模拟藻类自然生长条件,于2006年夏秋之季,对该周丛藻类系统的水质处理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相对于标准培养液条件下20%的平均去除率,周丛藻类水质处理系统中TN、NH4 -N去除率分别可达30%和50%以上,其中TP平均去除率则相对较低(<10%);②系统最大氮污染物去除率(TN>65%,NH4 -N>80%)出现在进水TN浓度约11.0mg·L-1条件下,而TP去除率则随进水浓度增加呈下降趋势;③试验期间,系统中周丛藻类生物量增加54%,Chl-a浓度增加58.2%,同时藻类群落由试验初期的颗粒态硅藻、绿藻为主,演替为以丝状和颗粒状蓝、绿藻为主.  相似文献   
144.
上覆水营养盐浓度对底泥氮磷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校园水体底泥进行上覆水营养盐浓度对底泥释放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上覆水水质影响底泥氮、磷的释放,尤其显著影响氮、磷的初期释放;上覆水氮、磷的浓度越小,底泥氮、磷的释放量越大;上覆水氮、磷的浓度超过一定值,会抑制底泥氮、磷的释放。  相似文献   
145.
淀山湖浮游藻类增长的氮磷限制性营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1月至12月对淀山湖浮游藻类生物量及主要营养元素N、P含量进行了监测,并利用藻类增长的生物学评价(NEB)方法对浮游藻类增长的限制性营养元素进行了研究,采用双变量相关性分析了水体中N、P含量与浮游藻类生物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磷含量与藻类生物量有显著的正相关(Rmax=0.980),添加磷能明显促进藻类生物量...  相似文献   
146.
沼液对甘蓝连作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施用化肥225 kg/hm2为对照,设置两种不同的沼液用量(以纯氮计):沼液I(168 kg/hm2)和沼液II(225 kg/hm2),通过连续3 a的甘蓝种植试验,研究沼液对甘蓝连作土壤微生物区系、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养分与土壤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施用沼液显著改善了连作土壤的微生物区系,溶磷细菌、解钾细菌、氨化细菌、固氮菌和放线菌的数量显著增加;同时抑制了真菌的富集.两种不同用量的沼液处理较化肥处理的土壤细菌/真菌(B/F)值分别提高了142.7%和202.3%.2)在225 kg/hm2等氮水平下,施用沼液显著提高了土壤的蔗糖酶、磷酸酶和蛋白酶活性,较之化肥处理分别提高了63.96%、137.61%和139.66%;同时显著降低了土壤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3)土壤养分与土壤酶活性相关性分析表明,有机质含量与土壤脲酶、磷酸酶、蔗糖酶和蛋白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多酚氧化酶活性无明显相关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速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蛋白酶活性与土壤碱解氮、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表4参24  相似文献   
147.
黄河口潮间带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和营养元素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0年5月采集了5个断面的黄河口潮间带高、中和低潮滩的表层沉积物样品,对沉积物的理化性质、重金属和营养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参考加拿大安大略省环境和能源部关于沉积物质量指南,对黄河口潮间带沉积物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除Cu和Pb外,其它重金属和营养元素质量分数均表现为河口北侧高于南侧;除Hg外,高、中和低潮滩的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和营养元素质量分数无显著差异,没有表现出成熟潮滩明显的垂岸分带特征。Pb质量分数高于渤海表层沉积物的高值,是该区域的首要污染因子;Hg在河口北侧近河口的两个站位低潮滩质量分数达到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的1.7和1.8倍,存在一定的潜在生态风险;TN和TOC质量分数范围在安全级别,TP质量分数在20%的站位超过最低安全级别,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与国内其它潮滩相比,黄河口潮间带重金属Zn、Cd、Hg和As的质量分数处于较低水平,Cu和Pb质量分数处于中等水平,TOC和TP质量分数与长江口潮间带相当,TN质量分数较低。研究结果将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保护、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48.
陈姗  许凡  谢三桃  郭天星  彭久赞  雷琦  张玮  王丽卿 《环境科学》2019,40(11):4932-4943
十八联圩是南淝河入巢湖湖口区一处由"退耕还湿"形成的大型人工湿地.为了解其表层沉积物营养盐与重金属分布和污染特征,于2018年7月采集湿地内部和外部毗邻水体共72个位点的沉积物样品进行调查,并对污染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十八联圩湿地内部水体中,表层沉积物总氮(TN)、总磷(TP)和有机质(OM)平均含量分别为2 108. 87mg·kg~(-1)、1 448. 82 mg·kg~(-1)和86. 2 g·kg~(-1),而在外部水体中,分别为2 305. 81 mg·kg~(-1)、1 268. 46 mg·kg~(-1)和59. 9 g·kg~(-1).重金属Mn、Cr、Cu、Pb、Cd、As和Hg在湿地内、外部水体中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62. 58、42. 12、21. 69、18. 05、0. 63、5. 67和0. 059 mg·kg~(-1); 381. 61、36. 85、24. 74、30. 70、2. 49、6. 47和0. 035 mg·kg~(-1).湿地内水体表层沉积物,在营养盐污染评价中,TN整体处于轻度至中度污染水平,TP整体处于重度污染水平,营养盐整体处于中度至重度污染水平;在有机污染指数评价中,OM整体处于中度至重度污染水平;在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中,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和潜在生态风险系数(Eir)表明,部分区域的Cd与Hg具有一定的生态风险.而湿地外毗邻水体表层沉积物的营养盐水平同样较高,且重金属污染严重,所有位点均达到强生态风险以上.  相似文献   
149.
生物炭输入对不同滨岸带土壤营养元素有效态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生物炭作为一种新型环保材料常被用于改良土壤和污染修复,生物炭输入对土壤中营养元素的有效态会产生明显影响.本文基于太湖滨岸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林地、草地、耕地和荒地),对比研究生物炭施加对不同类型土壤中营养元素有效态含量的影响,并探讨其动力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生物炭施加能够明显影响滨岸带土壤营养元素有效态含量,但对碳氮磷的影响效果存在差别.添加生物炭之后,土壤中溶解性有机碳呈显著下降趋势,而有效氮轻微增加,有效磷则明显增加.林地、草地、耕地和荒地土壤中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分别下降了33. 3%、27. 4%、29. 5%和51. 4%;有效氮含量分别提高了10. 8%、18. 2%、16. 4%和15. 2%;有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40. 0%、50. 2%、34. 0%和43. 6%.对比控制组(CK)和添加组(BC)的变化,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和有效磷含量在两组之间差别不大,而有效氮的含量变化差距较大,且在4种利用类型土壤中,生物炭施加后对不同营养元素有效态的影响程度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50.
程豹  望雪  马金川  杨正健  刘德富  马骏 《环境科学》2019,40(4):1779-1787
澜沧江梯级水库群建设对流域水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将流域水体划分为自然河道段和水库段.为了探究梯级水库建设后澜沧江流域不同类型水体氮、磷营养盐和叶绿素a浓度的空间变化规律以及叶绿素a浓度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于2017年6月对澜沧江流域生态环境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澜沧江水体总氮质量浓度变化范围为0.37~1.22 mg·L-1,均值为0.70 mg·L-1;总磷质量浓度变化范围0.01~0.19 mg·L-1,均值为0.04 mg·L-1.单因素ANOVA分析表明,总氮空间差异显著,表现为支流段 > 水库段 > 自然河道段;但总磷没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澜沧江水库段水体叶绿素a浓度变化范围为2.6~10.2μg·L-1,均值为5.8μg·L-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水体叶绿素a浓度与总磷浓度、水温和真光层与混合层之比(Zeu/Zmix)等具有显著相关性,其中与Zeu/Zmix的相关性最高(R2=0.689,P=0.001),表明水温分层驱动下的Zeu/Zmix是影响澜沧江水库水体中浮游植物生长的关键性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